摘 要:不论基于何种学习目的,跨越对汉语这一全新语言体系存在的思维障碍,是第一母语为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首先面对的问题;汉语思维的培养也是提高汉语初学者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初步的但又极为关键的途径。因此,对于处于初级阶段汉语学习的留学生而言,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语言的运用必须是以符合学习者的特点为前提,应着重其精髓,注重其交际性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贯穿“强化”与“语境”的运用。对于对外汉语教师主体而言,首先应该对留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所掌握,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第一语言思维的迁移;在知、情、意方面教师更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把自己定位成研究者与反思者,不断反思自身的“教”的优势与不足,探索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留学生 汉语思维 语境 强化
一、培养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思维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进,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来自不同地区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也是因人而异。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种学习目的:长期学习汉语把汉语作为专业方向进行研究;作为在中国工作或旅游的交际工具;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医学等奠定语言基础。无论是基于何种目的学习汉语,对于初步学习汉语,处于接触汉语环境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汉语思维”的培养是他们学好汉语的首要前提。但就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学习而言,新的语言思维、习惯的培养确实并非易事。仅就口语而言,刚来到中国的留学生的汉语知识储备比较匮乏,母语或者英语成为他们主要的交际工具,他们很少使用汉语,这对于他们汉语水平的提高是很大的障碍。因此,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汉语思维的淡薄是对外汉语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培养初级阶段的留学生的汉语意识?这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如何培养留学生的汉语思维
(一)讲授内容与语言的选择
对外汉语教什么?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内容是有很大差异的。前者教的是系统的汉语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是什么”,而且需要深入地理解“为什么”。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教的则应是“是什么”。比如,汉语中的动态词“着”“了”“过”是留学生学习难点之一。尤其,“了”是汉语语法的重点,研究层面丰富多样。对其完全接受不仅对于本国学生有所难度,对于初步接触汉语的留学生而言,其难度更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内容应该有所选择,提炼出最精髓的部分,由简入难,着重突出其实践层面。
留学生学习汉语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他们学习汉语的目标性很明显,这在上文中已经提到。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学应具有指向性,长期班需要规范的汉语体系,可以按部就班的按照相应的汉语言知识体系,使之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娴熟的汉语语言习惯。而对短期班而言,他们学习汉语的现实目的性更强,因此,要求所讲授内容具有更高的凝练性,并且内容更要突显实践性与动态性。对于长期班的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无论是口语课还是听力课,内容的选择应该简单易懂,由简入难,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起始阶段他们接触的内容比较有难度的话,一定程度上可能使他们的语言学习产生挫败感和抵触心理。
采取怎样的教学语言才更有效呢?对于英语语系的学生,尤其是零起点的学生,英汉互译的方法是比较简捷有效的。解释词语或语法,以基本对应的英语结构解释,便于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与掌握。否则,为解释一个知识点而使用大量的汉语知识,可能使留学生愈加迷惑。因为,他们掌握的汉语知识毕竟有限,接触汉语环境的时间毕竟短暂。当然,随着他们掌握的汉语知识的逐渐深入与广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减少英语的使用,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的汉语思维。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来源是多向度的,有的留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差强人意的,其程度与汉语水平相差无几,选择英语作为媒介语其效度也甚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使用语言之外的体态语,手势、表情,甚至可以发挥自身的绘画等才能。灵活地运用体态语也是比较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之一。
在教学语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汉语应简单易懂符合交际性原则,同时也要注意语言运用的规范。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其一,教师是对外汉语学习的指导者与示范者,学生在学习中会自觉地有意识地对教师进行模仿,尤其是初级阶段的留学生的模仿趋向更加明显。其二,汉语是我们发展历史悠久蕴含深厚的民族语言,留学生应该向教师学习的是语言的精髓。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在交际性原则的基础上一定要讲求规范性,教师的发音吐字应该字正腔圆,遣词造句必须规范准确,语义表达应该明晰通畅。尤其对于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教学语言应该具有明显的节奏性,适当放慢语速,过快的语速可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空白。
(二)“强化”在“汉语思维”培养中的效用
相对于本国的汉语教学而言,对外汉语教学更具实践性,学生的实际运用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效果与教学活动共同呈现在显性位置。采取怎样具体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效果是值得对外汉语教学界探索的一个重要命题。“强化”即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种典型有效的教学方法。强化是心理学术语,即对某一事物做出了正确的反应之后,不断重复该反应行为。
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汉语仍是外在于他们的一种外语,要习得这门语言,必须经过外摄到内化的过程。而教师恰恰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与指导者,是桥梁,把汉语知识不断地以各种方式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对外来的知识刺激产生反应而逐渐内化为真正习得的语言知识。强化即是巩固的“教”与“学”的过程。强化分为及时强化、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这一概念如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呢?即时强化意即讲授新知识之后的即时交流、讨论、反馈,教师由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明确清晰,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便于了解哪些学生对于某一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在教学上更具针对性。连续强化即每讲完或讲授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以替换练习等方式及时向学生提问,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于每次正确的反应与错误反应及时鼓励与纠正。间隔强化则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可以以单一的形式,也可以在新学知识与已学知识存在关联的情况下,牵引出旧知识已达到巩固的目的,同时也深化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强化方式。比如关联词语等词汇的习得可以以替换练习的方式;日常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设置实际语境的形式,让学生在虚拟语境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一些交际用语的涵义。 采取各种方式的强化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奠定初级留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经过各种形式的强化刺激不断增强学生的知识记忆容量与深度。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而言,应在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之间侧重于前者,使其在起始阶段打下比较牢固的汉语基础,随着水平的提高,逐渐向理解记忆侧移。因为,语言的实际运用以规范系统的语言知识为根基与前提,因此,各种方式的强化能够加强留学生对于重要的语言知识的熟练掌握,纳入到其知识体系中以备实践中的准确运用。
(三)“语境”教学的运用
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学生要掌握灵活多样的汉语,课堂上下的实践非常必要。语言是“学”然后“用”,或者是“学”的同时伴随着“用”。因此,教师应该培养明确的实践思维,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活学”“活用”。教师应该把练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意识地设计大量的语言性及理解性问题,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交际能力培养的氛围,采取各种形式的强化训练,比如对话、表演、转述情景或小故事等各种方式。这些形式的训练,其实恰恰触及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层面——语境。
迄今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于语境的理解基本达成的共识是,语境具有三个涵盖层面,即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以及文化语境[1]。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加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这两个层面的使用频率,毕竟初级阶段的留学生的汉语文化背景极为有限。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国,非汉语文化背景给学生的汉语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汉语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的意合性必然带来语言结构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必然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体现。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要在丰富的真实的语境中进行,脱离语境就无法体现语言恰当、得体、成功的交际的职能。教师对于情景语境的使用与设置可以融入到汉语教学的各个层面,既可以贯穿在汉语系统知识词汇、语法的教学层面,同时也运用到留学生口语表达或者写作能力的训练层面。比如,学习“合适”这个词语,可以设置一个商店之中买鞋的情境,鞋店老板与顾客由学生进行分别进行角色互换,打开想象的羽翼进入场景中进行对话,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再如,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以连续图画的形式展现比较丰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叙述这个场景,这样不仅可以训练他们的汉语思维,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汉语不仅在课堂这一相对封闭的空间习得与使用,同时,是课堂之外的日常生活是其练习的更好的环境。课堂上的训练毕竟受时间和环境限制,往往在头脑中一晃而过,记忆不深,“课外语言实践有比较多的机会和条件听到有关的词语和句式,也有比较多的机会和条件学说、模仿并应用该类词语和句式,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已从定义或概念自动地化为课外的语言实践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经验的充实。”[2]如果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被动接受,在提出或展开话题方面重在机械模仿,那么课外的交际实践则是一种自然接受,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提出、转换、展开话题的说话技巧和方法。同时,相对于课堂的规范系统而言,课堂之下具有比较随意的语言环境,学生的语言习惯、思维比较开阔。因此,课堂之下,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他们本身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许多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在教学中可以就这一些体育项目展开对话,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描述他们的体育爱好,以此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要求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立体多维的教学工作。由此,决定了外汉老师应该具有独特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对外汉语老师首先应该对留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所掌握,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第一语言思维的迁移。对于初级学生而言,尤其是一直置身在母语世界的成人,刚刚接触一种完全不同于母语的语言,第一语言的思维势必会对第二语言的接纳产生巨大的迁移作用。这种迁移有时是正向的,有时是负向的。对于教师而言,对两种迁移应该有比较清晰的掌握,力求发挥前者到极致而抑制后者到最小程度。就英语与汉语而言,仅在语序层面,它们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状语既可在句前也可在句后。比如:“我们相聚在这里。”和“我们在这里相聚。”都是可以成立的。但有的句子则不成立。比如,对于英语语系的学生而言。“他在宿舍睡觉。”这句话英语翻译为:He is sleeping in the dorm。印度学生用英语思维表达的方式是:他睡觉在宿舍。在他们的汉语表达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子。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首先应该对于汉语的语法具有系统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培养深入研究的习惯,不仅了解汉语表达方式的“可”与“不可”,还要理解“可”与“不可”的原由何在。再者,对于留学生的母语的语言习惯应该有意识的掌握,对于他们培养汉语思维的母语的负向迁移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对外汉语教师在知、情、意方面的三位一体更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系统的汉语语言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宽广的中国文化知识,并且也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以便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地开展教学。与此同时,也须掌握一定的外国文化知识,以便与学生更好地沟通。汉语不仅仅是一系列系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同时更是不断加入新鲜血液的活的文化因子的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语言层面,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这种充实不仅表现在对于大量语言的文化的书籍的阅读,同时,也表现在对于日益出现的新词、新语的借鉴与吸纳,整合为自身的既符合语言规范又呈现个体创意的独特的对外汉语的教学体系。对外汉语教师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呢?应该是亲和力与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结合。教师给与学生更多的鼓励与信心,培养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对外汉语教师不能只埋头教学,而忽略了跟学生“培养感情”。教师应该怀有宽广的胸襟,尊重留学生,与他们培养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更有利于他们的汉语水平的提高。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意”的要求更加突出。尤其对于初步接触一种新型语言的留学生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更强的意志力,具有更多的耐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履行“授业、解惑”的师者责任,同时,也应把自己定位成研究者与反思者。这两种角色的定位不仅易于指导教师个体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学习特点,同时,能促进对外汉语教学这一较为新型的学科建设获得深入的发展。先了解学生学习的规律,学习的心理活动,然后才知道该怎么教他们。教师在课堂上每讲到重要知识点,其后采取训练的方式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习得的新知识得到强化,同时也是一种有益的反馈,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暴露出其接受缺陷。教师得到这方面的信息便于在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以期学生达到准确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效果。这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思维、学习规律的重要渠道。教师做好授课笔记,记录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把握学生学习的优势与欠缺,指导教师在教学之中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质量。每堂课记录下上课的情况,清晰地掌握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把握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对于学生的优势以及欠缺有全面的把握。有利于对学生的“学”的规律进行总结。探寻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规律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教与学的实施主体不同,分别是教师与学生,但“教”的受施者与“学”主体对象则是一体的。因此,研究学生的“学”的规律的主体仍是教师。需值一提的是,教师不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的特点与效果,同时,也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学生的不同形式的反馈反思自身的“教”的优势与不足。教学方法是多样灵活的,有的教学方法也并非长期有效,而是需要不断更新,加入新鲜的因子质素。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学工作,而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播事业,对外汉语教师应力求把汉语精髓的内容灵活多样地传播给每一位对汉语抱有热情的学习者。尤其对于初步接触汉语的留学生而言,初始阶段的汉语接触对于其后的汉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培养留学生的汉语思维将是值得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不断探索的教学命题。
注释:
[1][2]竟成主编:《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17页,第133页。
(张玲丽 湖北武汉 湖北中医药大学 430065)
论如何培养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语思维
- 投稿丑小
- 更新时间2016-02-04
- 阅读量1011次
- 评分4
- 赞39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