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汉语言文学毕业正文

生存困境中的道德坚守——《天行者》中民办教师的英雄形象

  • 投稿橘子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1036次
  • 评分4
  • 96
  • 0

李 雪

摘 要:在2011年,刘醒龙创作的《天行者》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随之,相关研究相继出现。但是,研究范围较多集中于民办教师的高尚道德与人格魅力,并没有从英雄形象这个角度入手分析人物。因此,本论文将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从刘醒龙《天行者》文本中找出支撑论点的依据,分析刘醒龙所描写的英雄形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天行者》 英雄形象 道德坚守

引言

《天行者》是刘醒龙先前小说《凤凰琴》的扩充与续写。它的封底写了这么一段话:“中国的民办教师,一度有四百万人之多。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担负着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亿几千万农村中小学‘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将现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天行者》的出现就是这些“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的感人的颂歌。

对于英雄,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同,《人物志·英雄》中说:“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故而,英雄就是智慧谋略和敢作敢为的结合,是能够战胜自我欲望和恐惧之人,并且能够给予他人灵魂上的指引之人。这就意味着,成为英雄并不受阶级地位的束缚,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够战胜自我,克服私欲即可以成为英雄。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自我修养与道德的支撑。

一个人的道德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并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突显,从而表现为一种英雄行径。古今中外的英雄,几乎所有的行为都受到其所形成的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在大多数人看来,民办教师是不能够称为英雄的,因为他们的学历以及能力都不够格,相应地,他们也就无法得到与公办教师一样的尊重。但是,刘醒龙所写的《天行者》,就展现了一群来自民间的英雄——乡村民办教师。他们或许对人类没有做出过任何壮举,只是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影响他人,并且在“转正”这一关乎自身利益的重大事件上表现出了令人动容的道德坚守。

一、创作背景

对于《天行者》的创作,刘醒龙说过这么一段话:“1992年我写中篇小说《凤凰琴》,是因为心存感动。事隔十几年,当我写完长篇小说《天行者》时,我发现自己的内心里充满感恩。因为,我看得见,如果没有那些可以被后人认为是水平不高的乡村教师的哺育,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乡村心灵,只能是一片荒漠。”

1992年《凤凰琴》发表后,许多读者希望能读到《凤凰琴》的后续,但是刘醒龙并没有接着创作。直到一个从西北来的同事告诉他,在他的家乡,农村教师每个人都有一本《凤凰琴》,这些困难得不知道什么叫困难的老师们,将《凤凰琴》奉为经典。然后有一天,在刘醒龙每天都要经过的街道上,出现了一家叫“天行者”的小店,看到它的第一眼,他立马发现自己要寻找的就是这三个字。几乎是同一时间,他读了关于汶川地震的一篇文章,映秀小学樊晓霞老师在与丈夫分居的十四年中,夫妻俩一直在读《凤凰琴》,并用小说来安慰自己。终于,樊老师从高山上调到映秀小学,在与家人团聚了十几天后,就被大地震夺走了生命。这些事情,让刘醒龙感到《天行者》成书的时机到了。

中国几百万的民办教师默默奉献,不求回报,而当光明的希望就在眼前时,有许多人却无福消受。可能正是这一点触动了刘醒龙的心灵,决定将伟大得不能再伟大的民办教师形象呈现在大众眼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正是乡村知识分子真实生动的写照。

二、《天行者》中的英雄形象

(一)逐步成长的英雄

张英才可以说是这部小说中变化最大的人了。他由最初的死也不去界岭小学,到最后为了留在界岭小学,做出了巨大牺牲,不仅失去了优渥的物质条件,而且自己的女友也投抱他人。真正地印证了万站长说过的话:“界岭小学是一座会显灵的大庙,又不太合适,可它总是让人放心不下,隔一阵就想着要去朝拜一番。你要小心,那地方,那几个人,是会让你中毒和上瘾的!”果不其然,一开始,面对“野狼四处出没,大雪随时封山,校舍危机四伏”的恶劣条件,张英才十分沮丧。可随着时间的推进,张英才的心态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在一次贯彻义务教育法的检查验收中,张发现余校长他们弄虚作假,并且还处处防范他,这使得他觉得自己被耍了,因而一气之下写了检举信。可随之而来的不是表扬,而是舅舅的两个耳光与众人的不理不睬,原来评上先进就可以有八百元的奖金,就可以修葺教室,让师生过一个温暖的冬天。为了打破僵局,张假装有转正的考试,却害得大家鸡犬不宁。张很愧疚,想要弥补一下自己的过错,于是张给省报投了一篇稿,并引起了极大关注,甚至县里还破例给了一个转正名额,虽然这个名额是指定给张的。对于不想在界岭教书而且又是因为自己的功劳才有了这个转正机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离开界岭小学的绝佳机会。可是,张英才却在余校长等人的人格魅力影响下,毅然将此机会让给了余校长,虽然最后还是自己得到了这个名额。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已经有了质的突变,他不再是一个一心只为私利,不顾他人想法的幼稚青年了,而成长为一个懂得体谅与付出的英雄了,并且他的行为对有些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之后从省教育学院学成归来的张英才一直没有在界岭小学露面,这不是因为他忘本,而是他觉得如果不能真正解决界岭小学的民办教师转正问题,就没脸回去。最后,张英才做到了,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在小说的结尾,张放弃了在省城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界岭小学。至此,张彻底脱胎换骨了,由一个普通大众成长为一个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民间英雄。

(二)曲折成长的英雄

邓有米,每天必做的事就是四处打听民办教师转正的消息,但这些并不妨碍他认真教学,关心学生。为了转正,他节衣缩食,连过年都舍不得买新衣、吃猪肉、放鞭炮,甚至投机取巧,盗伐红豆杉,尽管他嘴上说着到手的机会绝不会拱手让人,但在真正的抉择面前,还是会先想到余校长和孙四海。为了能将余校长和孙四海的转正费交上,邓有米不惜冒着违法的风险收受回扣,导致新建的教室坍塌。虽然这一行为不可取,但这却正是邓有米有情有义、肝胆相照的见证。这时,邓有米没有推卸责任,而是下定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再为界岭小学盖一座教学楼。至此,邓有米真正成为了一位英雄,他能够真正放弃小我,为了大我而做出不懈努力。

(三)坚守信仰的英雄

余校长可以说是整部小说中最能体现在困境中坚守信仰的人物,自始至终,余校长都表现出了一种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余校长为了学校,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能妥善照顾,当有人奉劝他,他就说:“当民办教师的,什么本钱都没有,就是不缺良心和感情。这么多孩子,不读书怎么行呢?拖个十年八载,未必经济情况还不会好么?到那时再享福吧!”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却体现了余校长的善良和大度。

在三次转正中,余校长都表现出了超然的大度。第一次转正投票时,余校长并没有投给自己,而是给了张英才。然后让给将死的妻子明爱芬,最终还是给了张英才,两人在互让过程中灵魂都得到了净化,彰显了舍己为人的英雄气概。

第二次转正名额下来时,余校长正在试验小学。因为信件延误,蓝飞早已将私自填好的表格上交了。孙邓二人非常生气,想要告发蓝飞。可是余校长却说:“将死之人都能让她好死,活着的人更应该让他好活。蓝老师的事虽然木已成舟,想要翻出那些脏东西,譬如造假证明,以权谋私等,也不是什么难事,甚至完全可以翻盘……蓝老师连恋爱都没谈过,就要背上这些脏东西,岂不是生不如死吗?”余校长的一番话,最终让孙四海、邓有米原谅了蓝飞。

第三次转正是最后的机会了,但要交转正费,余校长没有积蓄,因为他所有的钱都给孩子们改善伙食了。即使在这种绝境下,余校长也没有另辟蹊径,而是淡然地接受了这一境地。这显示了余校长的大度与从容,这已经不仅可以称为英雄了,更是一位智者。

文中的三次转正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平和的,转正所带来的希望与纠纷都在一种推己及人、互相体谅的真情中一一消解。他们之间的情感体现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信任、同情的伟大精神。他们超越一己之私,化争夺为谦让,使苦难的现实成就了崇高的人格,成为当之无愧的英雄。

四、结论

英雄的出现,不取决于生存困境,而决定于他们的精神世界与道德力量。他们的责任感和人格尊严使他们能够在紧急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民办教师作为困境中的道德坚守者,表现出了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热烈呼唤,他们当之无愧为没有丰功伟绩的民族英雄。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KC13031。)

(李雪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