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汉语言文学毕业正文

论“启发”教学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 投稿席琳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453次
  • 评分4
  • 21
  • 0

姜 胜

摘 要:古代文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是运用较广泛的方法之一,通过设置问题,还原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我们通过相关教学案例来探讨启发教学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启发教学法 古代文学 应用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学习积极性就是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欲就是学习需要。教师如果急于传播知识,而不想方设法振奋学生的内心状态,这种教学容易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出实施“启发”法的要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抓住教材重点、难点、疑点,从三个方面,即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实际,通过三条途径,即掌握知识要领、实现能力迁移、求得教学相长,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目的,最终归结到学生学习古代文学能力的全面提高。笔者略举数例,以备读者参考。

第一,结合诗歌教学实际,捕捉诗歌中可延伸、可拓展、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进行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重心放在作品赏析和解读上。常常出现的教学实际是,教师津津乐道一望即知的知识,反复在文本之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而在最需要加以阐释的地方反而避重就轻,甚至避而不谈,导致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也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和理解,让教学陷入困境。

例如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逐字释读,讲时代背景、诗人生平,当然也是应该的。但教学的关键则是,这首诗为什么富有诗意而千古传唱?关键原因何在?也许学生能感受到这首诗再现了江南的春天,表现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历史沧桑感。但具体如何表现,却无法言说,而这恰恰是教师应该加以启发的。首先,我们看到,诗人表现的客观世界和主体情感无限丰富,但他只能选择其中最富有特征的部分。本诗只提供了几个意象,即水村、山郭、酒旗和风,就抓住了最有特征的部分。利用鲜明意象充分调动读者去参与想象,诗人用最有特点的细节去激发读者的想象,带动读者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感情和经验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一起参与创造。因此格外富有感染力。其次,这首诗中写出了情感的丰富和变化:前两句有喜悦之情,后两句中,诗人将这种自然美的欣赏转化为历史的感叹。从而产生了一个玩味和激起感慨的过程,因此富有景观欣赏和历史感叹的双重意味,显出了心理感知的微妙层次。这种触动越精致,越有诗意,就越富有美感。通过启发学生对诗人创作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这首诗歌艺术创作的特点就清楚明了了。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出墙来”可谓神来之笔,成为千古名句,其好处在哪里?必须启发学生理解,每一位诗人都是探索者和发现者,他们发现着我们人人常见却又表达不出的美。这句诗也表现了一个发现和惊喜的过程,展现了诗人心理上的转折,久扣的沉闷为一个惊喜的发现所代替。春天已经来了,不仅突然,而且这么美。这一刹那的惊喜,是没有准备的欢愉,和无声的、独自的欢欣。这不仅是对大自然的变化的发现,更是对自我心灵的发现。这其实不是在描绘或者单纯欣赏风景,而是通过主动的想象,抒发诗人心目中对春色的感叹。芸芸众生都在为名忙为利忙,唯有诗人给我们再现了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恬静,他具有什么样的怀抱和性情也就不言而喻了。通过启发,学生自然会明白诗歌创作和欣赏的关键之处。

通过以上两例,可以看到,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读应该是探究的。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那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创造生成。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探究。当面对文本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发散变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提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

第二,讲解小说,重在进入文本情境,通过还原或者对比,找出矛盾,进行启发。

文学本质上是人学,是情感的学问。文学教师,最特殊的地方在于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做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我们在文学教学中,必须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而不能顾左右而言他,或借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术语吓人。总之,课堂需要的是货真价实的、系统的分析,而不是玄妙的、空洞的赞美。笔者试举一例。

例如明清小说《儒林外史》的教学,在第二回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新年正月初八,集上人约齐了,都到村口一个观音庵里来议“闹龙灯”之事,又议了给孩子们请先生的事,然后,众人“吃完了茶,和尚又下了一箸牛肉面吃了,各自散去。”众多学者对这个“一箸”的解释很一致,都解释为“少许”的意思,把这个问题轻轻放过。实际上,这些注释或释义,只是从字面上解释“一箸”,但《儒林外史》文字常常包蕴机锋,在具体语境中,能否仍旧理解为少许之意,是值得推敲的。我们看到,这“一箸牛肉面”应该是煮给十位乡民吃的。这些食量极大的乡人,个个如狼似虎,少许面怎么能让他们心满意足呢?我们通过启发学生,贴近文本情境,或者可以再现当时场景:这时的和尚,应该是低头弯腰,满脸堆笑,极其恳切地对众人说:“天寒地冻的,我为夏老爷、申老爷还有各位老爹下了一点点斋面,暖暖身子驱驱寒,尽一点心意。”然后端上来一大盆或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牛肉面,让众人尽情吃一个饱。也就是说,“一箸”并非实指,而有些虚化,可以理解为应酬的辞令,和尚的虚语。“一箸牛肉面”实际上是很多牛肉面,所以才能让众人吃得心满意足,再也不会挑剔。通过这一笔,继续点明和尚的殷勤小心,并让读者体会世情的味道。“一箸”面是浮话,是虚语,是“微词之妙选”,是作家对生活的准确认知、传神提炼和完美表达,大大激发了文本的内在潜力,真可谓铸鼎象物,穷形尽相。此外,吴敬梓这一笔也许曾受到过《水浒传》的启发,《水浒传》第四十五回,和尚裴如海欲勾搭潘巧云,大献殷勤:

潘公道:“生受了师兄一日,我们回去。”那和尚那里肯?便道:“难得干爷在此,又不是外人。今日斋食已是贤妹做施主,如何不吃箸面了去?师哥,快搬来!”说言未了,却早托两盘进来,都是日常里藏下的希奇果子、异样菜蔬并诸般素馔之物,排一春台。

《水浒传》这一“箸面”竟然是希奇的、不多见的美味佳肴,正可与《儒林外史》互看,同样是和尚,同样献殷勤,同样是浮辞套话。但是,《水浒传》的这“箸面”是叙述性文字,较为直露,讽刺意味不强;而《儒林外史》这“一箸牛肉面”气韵内敛,藏锋不露,更有“婉而多讽”的效果,当我们细读之后,才感到对世俗的讽刺高人一等,入骨三分。

通过还原情境,我们很容易发现文本中的矛盾,而矛盾恰恰是文本的关键。所举例子虽然问题很小,但对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匠心,大有帮助。所以即使是文本的小处僻处,也值得启发探究。启发教学法,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那么,在什么地方启发,怎样去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如何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实际需要去引导。

第三,对理论内容的总结归纳,注重得趣,举一反三。

我们讲解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作品,让学生把握规律性的内容,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只有做到这一步,才算到位。例如文学中的特殊修辞现象、背离律、情感的深化等问题,都需要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例如《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我们可以结合文本启发学生归纳其中理论性内容。第一,通过疑问句来深化情感。古典诗词曲,在结句常用否定句或疑问句深化情感,这是一种稳定结构,前人屡试不爽。比如在诗歌中,最后两句往往是疑问句和否定句,来打破情感的平衡,实现情感的转折和深化。例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否定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否定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结句是问句等等。这支曲子同样如此。通过自问自答来深化情感,把节奏推向巅峰。第二,表现幻觉体验。幻觉体验能够最大程度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也被证明是深刻的艺术手段。文艺作品的灵魂,并不重在表现一般的自然或生活,而重在表现特殊的、扭曲的、背离的状态,因为特殊的、扭曲的生活或现象更易感发意志,抒发情感,给读者提供巅峰的审美体验。古往今来的伟大诗人无不去竭尽全力表现或发现特殊状态下的细腻心灵,去探索,去表现。例如,杂剧《单刀会》第四折,关羽过江时最后吼道﹝驻马听﹞:“这也不是江水,这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恰当表现了人物此时此刻慷慨豪迈的情思。乔吉《金陵道中》:“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鬃华。”柳花居然能变成白发,与人增添霜华,也是想象和幻觉的极致,这是特殊的、扭曲的、背离正常生活但又符合情感逻辑的细腻体验。第三,贴近人物的写法和意象的选择,我们以意逆志,便可以发现王实甫是煞费苦心的。通过这些启发和讲解。学生不仅会巩固以前所学知识,更因为获得规律性的认识而喜悦鼓舞,从而能够极大调动课堂教学效果。

综之,“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面向外看着学生,把握学情动态;一面向内看着自己,控制着自身节奏。教师的作用就是注重学生学习的变化与调控,注重本人教学心态的调控,教师的心理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文本中隐含的创作心理汇于一体,趋向一致,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值得我们深思慎取,明辨笃行,在教学中不断深入探究。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教研项目[编号:JYXM20121811]阶段论文)

(姜胜 安徽淮北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