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汉语言文学毕业正文

于平实处见本色——古诗词“四读”法例谈

  • 投稿喝红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88次
  • 评分4
  • 81
  • 0

宋银华

高中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首先强调,要“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就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容是“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方法是“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内涵为“应用、审美、探究”。

这些具体的要求在古诗词教学中则体现为加强诵读指导,唤醒主体意识,凸显语文风味,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从而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古诗词教学,历来推崇声情并茂的诵读。通过诵读,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再现场景,品味语言,体验生活,领悟妙趣,陶冶心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提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懂古诗文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仍然推崇本色的“四读”法,即:默读,感知疏通;朗读,描述概括;品读,品味探究;诵读,鉴赏小结。具体操作程序例析如下:

一读(默读),感知疏通

(一)默读全诗,初步感知

例如,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通过默读,学生可以初步感知辛弃疾作为一代抗金名将,从早年追随耿京抗金,到南下献上《美芹十论》,一生主张收复中原的一腔忠烈之气。进而感知诗人登上北固亭,感慨壮志未酬、怀古实为伤今的意图。

(二)对照注解,疏通词句

默读过后,对照注解,弄清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典故的内涵,就会为进一步读懂全诗扫清障碍。

二读(朗读),描述概括

(一)朗读全诗,描述画面

在扫清字词障碍后,引导学生大声朗读,然后让学生或口头、或书面描述诗歌的画面,是进一步加深理解的前提。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分上下阕分别描述画面,要求展开联想,补充细节。如上阕的画面可以这样描述:秋风萧瑟的黄昏下,几只孤零零的蝉儿在有气无力地嘶叫,一场冰冷的急雨打在路边的长亭中,打断了蝉的叫声,也似抽打在这对即将分手的恋人的心头。两个人彼此间默默相对,泪眼相看,端起酒杯来却又难以下咽。清秋暮雨,长亭饯别,帐饮无绪,艄公偏又不成人之美,不忍分手又不得不分手。一时间百感交集,只有泪眼相看,执手凝咽了。一双无力却有情的手,两对无神却有意的眼,脉脉传情。烟波浩渺,暮霭深沉,天地辽阔,前途难测。

(二)整合意象,概括大意

画面的描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要求学生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概括。可以将《雨霖铃》的内容作如下概括:上阕写别时凄凉,融情入景。捕捉物候变化,精心设置环境,集远近背景于一刻。下阕写别后冷清,以景写情。渲染孤寂情怀,着意烘托气氛,融喜忧之情于一体。

三读(品读),品味探究

学生对诗歌读过两遍,在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可以再采用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朗读,细细品味,深入探究其思想内容和表现特色。

(一)品味诗句,炼字炼句

在三读(品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的精妙,让学生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词句加以分析,说明作者遣词造句时方法之精妙。例如,读《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阕,可以让学生抓住“浪淘尽”的“尽”来体会宇宙永恒,人类渺小的自然法则;抓住“乱石穿空”的“穿”字,品味怪石的气场之大,穿透力之强。

(二)对比分析,探究意图

还可以通过多角度的对比分析,探究诗人真正的表达意图。仍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下阕中的“强虏”与“樯橹”的版本不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前者突出对方的强大,尽显周瑜运筹帷幄、以弱胜强之儒将风流;后者运用借代,突出曹操水军顷刻间化为灰烬的结果,形象具体。

四读(诵读),鉴赏小结

(一)诵读全诗,品味意境

最后要求学生在揣摩全诗意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全诗,进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读杜甫的《咏怀古迹》(之三),可以引导学生联系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的“尚”字,品味诗人对王昭君生长名邦,殁身塞外,仅遗此迹浓重的伤悼之情。联系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一去”二字,品味王昭君“去紫台”而“连朔漠”的怨恨之由,以及生离汉国,死葬异邦,其骨虽朽,其冢犹青的怨恨之结。联系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省识”品味君王之昏庸,后宫之黑暗,进而体会美如明妃,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的凄怨之情。并推而广之,诅咒埋没多少人才的社会制度。联系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千载”二字,品味其怨恨之长久,离家去国之怨思。感明妃遗恨绝域,叹志士失遇无路。

(二)分析手法,鉴赏主旨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即景抒怀,于细腻的绘景之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杜甫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孤独、寂寞与愤恨,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可以引导学生弄清其中几种对比的内涵,即自然的宏阔与诗人的渺小之对比,辽阔伟丽的乐景与诗人孤独的哀情之对比,伟大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对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经过以上的循序渐进的反复诵读,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变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而且通过反复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阶段分步解决不同的问题,由浅入深,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加深,在探究中明了,循序渐进地进入到文本的内核,进而把握诗歌的内容,加深对主旨的理解。

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四读”步骤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诵读感知的过程不能简单地以录音取代主体诵读体验。有时候没有录音,反而更能突出学生的本体阅读体验的效果。

第二,要求学生描述概括时,不能以机械的翻译代替连贯、流畅的画面描述。可以通过想象,融入主体经验,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句序,增删内容。

第三,品味探究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急中生智,因势利导,临场调控,而不是不加评点,或是将学生的思路硬拉回到教师预设的程序上。应该抓住契机生成,这往往是课堂出彩的地方。

第四,鉴赏小结的过程应放心大胆地交给学生,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采取鼓励欣赏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宋银华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 2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