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汉语言文学毕业正文

领袖题材电影中的精品——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 投稿张十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235次
  • 评分4
  • 71
  • 0

张文心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取材于李栓庆所著的报告文学《周恩来总理视察伯延纪实》,影片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艺术加工,使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得到了巧妙的融合。周恩来作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理,深得人民爱戴和敬仰。以他的事迹为题材的电影已有多种,如记录片《周恩来的外交风云》、故事片《周恩来》等,但与这些大跨度、长时段的电影不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过周总理视察伯延的四个昼夜为中心,在一个很短的时段内,完整地呈现出了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采,它像一部微雕作品,格局不大,但内含丰盈、感情真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电影视角独特,而且还触及到了三年困难时期这一极少有人涉足的特殊历史阶段,为今后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提供了有益借鉴。

影片的主要戏剧冲突,集中在周总理想要了解伯延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而村主任郭凤林却百般伪饰、掩盖真相,阻止周总理了解真相。一边是亲民、爱民,试图了解真相的领袖,一边是爱面子、捂盖子的乡村干部。这一矛盾,在当时具有普遍性,因而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为了给总理呈现一个和谐、幸福的革命老区,村主任郭凤林将那些所谓“爱说怪话,没话找话的落后分子”关了起来,并告诫村民和干部不许说真话给革命老区抹黑。周总理抵达伯延的前两天都一无所获,尽管伯延村民早已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甚至以树叶为食,但仍装作歌舞升平,甚至为总理置办了大鱼大肉。然而周总理最终还是突破了村主任郭凤林设置的重重阻碍,以细致缜密的工作方法和对人民体贴入微的工作态度感化了伯延老区的民众,得知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处境和对当时政策的真实想法,从而与毛主席一起调整了政策方针,让伯延成了全国第一解散公共食堂的公社,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

如同推理侦探片一样,探寻真相成为了本片的核心。剧情随着周恩来总理抽丝剥茧接近灾荒的实情来逐步展开,特别是他与连弟奶奶、汪老师、张二廷、老支书等人的交流,充分体现了周恩来作为领导人亲切平等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深情厚谊。影片对周总理的塑造皆从细节入手,更加深入人心。例如当周总理看到村主任郭凤林为他准备的红烧肉(这在当时是极为奢侈的菜肴)时,就把刚跨过门槛的脚收了回去,让郭凤林把红烧肉放在大锅饭里分给大家一起吃。于此相应的是,当连地奶奶给周总理做的拽面送到屋里,周总理体谅老人一片心意,知道不能推辞,此时导演又用了一个周总理一步跨过门槛的特写镜头,与前面的“不过门槛”相呼应。导演采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将连地奶奶做拽面的一系列镜头与周总理和村民开会时的镜头剪辑在了一起,更体现了周总理对村民的真切关怀以及老区人民对领袖的赤诚爱戴。

本片中对周恩来形象的塑造亦有所突破。如周总理和农民一起下地插瓜秧,但由于周总理缺乏插秧的劳动经验,所以他一会儿把秧苗插得太直,一会儿又把土壤踩得太实,频繁犯错被身旁的农妇一一指正。他与农妇之间的平等的互动凸显了周总理平易近人、虚心学习的博大胸怀;同时这一情节也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的淳朴和直爽。在这里,周总理不再拘泥于传统领袖电影中领导人终日忙于国家大事的高大全形象,而是走下主席台,走到田间地头,不是去指导生产或作重要指示,而是接受农民的指导,虚心地学习如何插秧。这类情节在过去的同类电影中是不多见的。

影片的矛盾冲突一开始很尖锐,随着剧情的发展,矛盾开始发生变化:由简单的对立冲突走向了融合。影片开始,村主任郭凤林是以反面角色出现的。他为掩饰真相,不但将有不同意见的村民关进小黑屋,还反复叮嘱其余村干部不许给总理讲真话;为了防止自己的父亲老支书对总理说出实情,谎称父亲已经去世;在全村以树叶为食的困难条件下为了奉迎周总理给其准备红烧肉。在村主任郭凤林的百般阻挠下,周总理开始的两天考察工作陷入僵局。但随着剧情的层层推进,郭凤林的反面形象发生了转变:他其实并非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而是基于一种淳朴的价值观念和认识水平,错误地认为只有隐瞒饥荒的实情,才能替总理和主席分忧,才不会给总理和主席添堵,才能和国家一起勒紧裤腰带坚持下去。这种善意的谎言,充分体现了郭凤林对领袖的理解、尊敬和爱戴。这一矛盾的转变极大地升华了影片的精神内涵,老区人民在这样艰难的生存条件下依然始终信任国家、支持国家建设、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是党和国家的坚强后盾,这样的情节设计使电影的思想内涵得到极大提升。

影片在叙事角度上别出心裁,采用了第三人称旁白的视角,由跟随在总理身边随行的摄影师来讲述周总理在伯延考察中的四个昼夜的故事,既叙述了白天总理在村中的考察活动,塑造了总理勤政爱民的高大形象;又兼顾了夜晚总理回到驻地办公室的生活情况,让观众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到总理在家中不为人知的一面,表现了周总理和邓大姐互相关心照顾的夫妻之情。在总理与伯延村民接触的过程中,影片多次以黑白照片的形式将画面定格,为电影增添了极强的历史厚重感和真实感。这一个个定格的历史照片如同乐谱中的重音符号,将周总理本就深入人心的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固化在观众们的脑海里,同时也调节了电影的叙事节奏。

整部电影的基调较为沉重阴郁,应和了在伯延考察时周总理面对食不果腹的老区人民悲悯沉重的心态。影片以偏灰蓝色的阴暗冷色调为主,烘托出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大历史背景下,笼罩全片的凝重气氛。尽管如此,影片的情绪却是哀而不伤的,从周恩来总理悲天悯人的面容背后,也能看到他对建设新中国新农村的信心与期望。

因此可以说,《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领袖题材电影中的精品,它避免了过于夸张、溢美的老套叙事,采用了以情动人、以细节塑造形象的手法,为今后同类题材的电影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张文心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