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汉语言文学毕业正文

浅论《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

  • 投稿掌蘑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30次
  • 评分4
  • 29
  • 0

储 旭

摘 要: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之说一直稳居其中,其地位仅次于境界说。王国维致力于如何从狩猎古典的隔转化为融合隔与不隔,并结合高尚之人格和天赋之才能,创造出文学的经典。但是王国维并没有给出明确的“隔与不隔”的定义,本文试图通过书中所列诗句、其美学追求探寻其“隔与不隔”的理论内核。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人间词话 隔 不隔

《人间词话》中直接出现“隔与不隔”字样的共有四处。在第80则中他如此写到: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仙药,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然而,到底何为“隔”,何为“不隔”,静安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若从以上诗句分析,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隔与不隔”实为读之感觉,若读之顺畅,有一泻千里、畅达无阻之感则为不隔,若诗词中多用典故、借代、拟人等手法,需借助注释或已有知识方能理解文意,则为隔。具体说来,“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一句写出众人普遍之精神状态,道出人生之真谛。诗人用他灵敏的笔触写下众人的心灵体验,因而能获得人们的情感共鸣,激起读者心中已有的情感因素。此种诗句,无需翻译,自深得其理,含有某种集体无意识。所以称之为“不隔”。至于写景之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草原下广阔的视野,似盖的天际,茫茫天空下,牛羊在悠闲点缀着无边的山野。读罢,似乎我们脑海里已呈现了这样开阔壮美的景象,语语都在目前。如此顺畅自然之情、之景应为静安先生所说“不隔”。正如其所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至于隔之诗句,静安先生举出白石诗句: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

评:格调虽高,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盖因此几句诗词要么化用前人诗句,要么使用拟人手法,思后方能会诗意,晓诗情。所以给人“隔”之感。

“隔”之诗句,追求典雅精致,虽不如“不隔”之诗句明白晓畅,然亦是使诗句富有文采的一种举动,是文化发展和沉淀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如“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一句,谢家乃晋代谢安、谢玄一门望族,后人多将谢家人事化为诗句,有“旧时王谢堂前燕”“莫把新诗题别处,谢家临水有池台”等,正是在不断地借用转换中,“谢家”一词具有了丰富意蕴,逐渐成为感慨王室兴衰、世事变迁的文化典型。因此,正如境界大小无高下之分,“隔”与“不隔”之诗句应也无高下之分。“隔”与“不隔”各有妙笔,只是个人风格不同而已。且在一诗一词中,“隔”与“不隔”之词句交叉排列,使诗词雅俗共存,跌宕起伏,风格多样,更显诗词之可爱。正如欧阳公《少年游》中,“栏杆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是“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乃“隔”之句,两者交相分列,既有自然之态,又有典雅之貌。

然,静安先生为何如此推崇“不隔”之诗句呢?这还需从他的美学观去寻找根源。静安先生的美学观深受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影响。在叔本华哲学美学体系中,“直观”是一块重要基石。他极其重视直观,认为“真正之善,必不自抽象的知识出,而但出于直观的知识。唯超越个物化之原理,而视己与人皆同一意志之发现,而不容厚此而薄彼。此知识不得由思索而失之,亦不能由思索而得之,且此知识亦非抽象的知识,故不能得于他人而唯自己之直观得之。”诗词乃抒情之产物,是诗人借助客观之物象抒心中之所想,发心中之幽情。直观约指诗人代众人之眼观万物,以灵触之笔发深情,这使得众人读后感觉是自己在畅叙幽情,乐赏万物,与诗人有惺惺相惜之感。所以诗人之得亦是读者之得,彼此之间没有隔阂。因此,静安先生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自觉地以“能直观”为标准,他的诗词多半“明白如画”。他的境界说中亦有此种观念的影响。

因此,静安先生反对在诗词中用代字。他认为,“用代字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所以他极力推崇苏东坡之词,认为其心中有大气象,为十年或百年才出之天才,所以其词常人不可学。然而静安先生虽赞赏白石词格调之高,然终觉其境界不大,无言外之意。吾亦喜东坡之词,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历史豪情,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缠绵深情,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之豁达乐观都在用其万古豪情之笔抒写人生之百代常情。盖此几句都应归为不隔之类。而白石之词,总觉需慢慢沉静下来,仔细思考其用何典故,猜测其有何寓意,因而感情不能直达于胸。其写梅花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直写梅花,似隔帘看花,给人茫茫之感。

那诗人词人如何才能达到“不隔”之境,写不隔之诗呢?静安在谈及诗人之修养时偶有涉及。《人间词话》119则: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文学之事,与此二者不可缺一。然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无内美而但有修能,则白石耳。”

内美指诗人高尚的人格,能轻视外物,以奴仆命风月,能重外物,以与花鸟同忧乐。高尚人格之代表,静安推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认为,“此四者若无文学之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而此四者中,渊明之诗清新自然,无雕琢痕迹,一切任心自然,其描写田园风光之诗句唤起无数人山村田野的向往。盖因其常年生活于乡村田野,荷过农锄,见过南山,采过野菊,为农事,披星戴月,而且他又在其中能忘怀官场恩怨,自得其乐。所以其写景抒情自然皆因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综上观之,静安先生之“不隔”追求的是一种真,一种自然。诗人需忠实于万物,忠实于内心,由此才能写出自然晓畅之词句。然,在书中,其极力推崇北宋之词,而南宋之词只赞幼安、白石,独不见李清照之词句评论。而李清照写景记事之词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亦深得“不隔”之理。而其抒情写愁之句“年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无一不展现直抒胸臆、缠绵悱恻的愁情。南宋如此一大才女,静安竟没有在书中写只言片语,这不能不说是其一大疏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注释[M].上海三联书店,2012.

[2]彭玉平.论王国维“隔”与“不隔”说的四种结构形态及周边问题[J].文学评论,2009,(6).

(储旭 南京师范大学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