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汉语言文学毕业正文

湖南滓市方言“N+一+V+起”句式研究

  • 投稿离歌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864次
  • 评分4
  • 95
  • 0

摘 要:探讨湖南津市方言中的特殊句式“N+一+V+起”,分析该句式中“V”和“起”的构成,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归纳这一句式的基本意义为“带贬义主观色彩强调V造成的某一状态的持续”,并和津市方言中与这一结构相关的其他表持续的句式进行比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津市方言 状态持续 “N+一+V+起”

一、引言

津市属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南据常德市区约100公里,北与澧县、湖北公安接壤。津市方言属西南官话区的常澧片。本文探讨的是津市城关话。“N+一+V+起”句式在常澧片方言中是一种常见的、较特殊的格式。如:

(1)他烟烟儿一叼起,蛮像个水老倌。

(2)脑壳一昂起,屁股一撅起,样子几得难看。

(3)头发一披起,鞋一靸起,眼睛一红起,肯定跟她男子汉打架哒。

(4)眼镜儿一戴起,还蛮像个读书的。

上述句式在湘语中如长沙话、益阳沅江话中也有分布。本文主要就津市方言中的“N+一+V+起”句式进行研究,分析这一结构的构成,重点分析其中“V”和“起”的意义与用法,尝试用“构式”语法来分析这一结构的特殊意义,并与津市话中其他两种表状态持续的结构进行比较。

二、“N+一+V+起”句式的构成

(一)“V”的构成

在津市方言中,能进入“一+V+起”句式的“V”一般为单音节动作动词,如“戴、挂、撅、敞、披、勾、挎、昂、抱、背、围、端、架、驼、散、靸、拖、推、牵、坐、摆、翘、吊、弯、伏、骑”等。但是,同为单音节的动词,“听、说、讲、读、看、写、等、买、卖、送、抢、借、请、唱、喊、哭、笑、学、跑、瞒、问”等都不能进入这一句式。可见,并非所有单音节动词都能进入“N+一+V+起”句式。我们考察了能进入这一句式的动词,发现它们在语义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V”只能是具有可控性的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死、塌、病”等都不可以进入“N+一+V+起”句式。其次,“V”大多是及物动词,非及物动词如“笑、哭、跑”等一般不能进入该句式。再次,动词“V”不仅是动作义明显的动词,还能对“V”的宾语产生一定影响,造成一个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状态,如“戴帽子”和“买帽子”这两个动作,宾语均是“帽子”,但动作“买”并未改变“帽子”的状态,而“戴”却能让“帽子”的位置移动,形成一个直观的结果。

因为强调的是状态,所以有些表状态的单音节形容词也能进入该句式,如“歪、红、弯、斜”等。“V”前面有时还可以出现修饰性成分,最常用的是“怪、歪、斜、衰[suo13]”等几个带贬义的单音节形容词。如:

(5)帽儿一歪戴起,蛮神气。

(6)衣服一怪穿起,不像个人。

(二)“N”的构成

“N+一+V+起”句式中有一个名词性成分“N”,如“头发一披起”“门一敞起”等。这个“N”往往是“V”的受事宾语,但是“N”不能后置,即不能说成“一披起头发”“一敞起门”,津市方言中虽然有“一+V+起+N”的句式,但语义与“N+一+V+起”完全不同。例如:

(7)一抱起伢儿哒就往外边跑。

(8)伢儿一抱起,还蛮像回事。

例(7)中的“一”与后面的“就”形成“一……就”格式,表示两个动作接连发生,“起”在动词后作趋向动词。而例(8)才是典型的“N+一+V+起”句式,没有表时间间隔短的副词“就”与“一”前后呼应,只有后续评价分句“还蛮像回事”。

(三)“起”的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归纳了“起”的动词用法(包括趋向动词),其具体语义有15种之多。方言中“起”的用法与普通话大致相当,“起”在津市方言中的用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用作普通动词,一般在句子里作谓语;二是用于动词后面作趋向动词,如“买不起”“问起你”;三是动词义虚化,用在动词后的附加成分,作动态助词。本文讨论的“N+一+V+起”句式中的“起”属于第三种用法。

助词“起”的动词义完全虚化,仅作为表达语法义的辅助性成分。津市方言中“起”作动态助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作用:一是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完成”,相当于“好、完”,后面往往可以和“哒”配合使用。如:

(9)衣服做起哒。

(10)你的作业写起没?

二是表示“行为或状态持续”,这里的“起”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着”,有两种常见格式:

1.连谓式“V1+起+V2”,其中“V1”是主要动作,“V2”作为伴随动作出现。如:

(11)你睏起看书,眼睛会看坏的。

(12)眯起眼睛想问题。

2.本文所讨论的特殊句式“N+一+V+起”,表示“状态的持续”。

(四)“N+一+V+起”的句法功能

“N+一+V+起”能单独成句,但一般要有后续分句,这个分句多为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在口语中有时可以在格式后增加语气词“哦”并拉长发音而省略后续分句,有增强“鄙视、讽刺”等语气的语用效果。有时这一格式可以连续使用构成排比,如例(3)后面还可以跟语气词“哒”配合使用,如例(4)。

“N+一+V+起”前可加人称代词或表人名词作主语,一起构成主谓谓语句。如例(1)。

还可以用在“把”字句中,如:

(13)把西服一穿起,领带一打起,还蛮像个当官的。

三、“一+V+起”构式分析

(一)现有的意义归纳

郑庆君(1999)认为常德话中的“一+V+起”句式表示“呈现出某种状态、摆出某种架势”,含有“不以为然、自以为是”义。丁雪欢(2007)认为益阳沅江话里的“一+V+起”句式的基本语义是指示某物处于“V”的状态或因动作“V”完成而保持某状态,并指出这一句式有两种隐含的感情意义:一种是隐含说话人对所述对象的否定态度、厌恶的情感,具有贬义色彩;另一种是隐含说话人对所述对象的夸耀,在说话人看来是令人羡慕的、值得夸耀的理想状态。伍云姬(2006)也指出,长沙话中使用“起”的句子显得比使用“哒”(长沙话中另一个表“持续”的助词)的句子更生动,所以带“起”的句子常用于描写姿势。

上述观点中丁雪欢的归纳无疑是比较完整的,但她并没有解释“N+一+V+起”句式的基本语义从何而来。目前涉及到方言中动态助词“起”的研究一致认为:“起”表“持续”义,既有动作行为的持续,也有动作完成后状态的持续。但我们通过对实际语料的分析,发现津市方言中的“N+一+V+起”句式(沅江话也一样)只表示状态的持续而非动作的持续。显然分析助词“起”本身并不能解释为何只表状态持续,如果归结于句式中的动词“V”,似乎陷入了毫无意义的循环论证。此外,“N+一+V+起”句式有其特定的语用效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不能从单纯的成分分析得到解释。

(二)“N+一+V+起”的构式义

对于津市方言中“N+一+V+起”句式,可以从“构式义”的角度来分析。“构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构式本身有独立的形式和意义,因此一个句子的句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语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来推断。构式语法的优势在于:汉语中的某些句式,用传统的从下至上的结构分析不能得出句式的确切语义,而“构式”语法主张从结构整体出发,从上至下地分析,认为某句式的意义来自句式本身,而非其构成成分。目前这种理论方法广泛应用于解释普通话中的某些有特定含义的句式,这启示我们方言中的某些特殊句式也可以用“构式语法”分析。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暂将“N+一+V+起”这一句式的构式义归纳为“带贬义主观色彩强调由V造成的某一状态的持续”。

(三)“N+一+V+起”构式对“V”的限制

根据构式理论的观点,构式义会限制构式中的构成成分,正因如此,句式中的“V”只能是瞬间动词,能对事物造成某一状态并持续的动词,而不能是持续性动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N+一+V+起”构式中所列举的那些动词“V”不能进入这一句式,“听、看、读、唱”等动词的动作往往不能短时间内完成,动作一直持续,而“戴、挂、眯、翘、摆”等动词可以是瞬间动词,动作完成后形成的状态一直持续。

马庆株(1981)曾根据动词加时量宾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不同,将动词划分为四类:1.V1“死”类动词,其语义特征为[+完成,-持续,-状态],加时量宾语表示动作完成后经历的时间;2.V2“等”类动词,语义特征为[-完成,+持续,-状态],加时量宾语后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3.V3“看”类动词,语义特征为[+完成,+持续,-状态],加时量宾语既表动作持续的时间也可以表动作完成后经历的时间;4.V4“挂”类动词,其语义特征为[+完成,+持续,+状态],加时量宾语表动作持续或动作完成后经历的时间,或表示由动作造成的状态的持续。上述四类动词中,只有第四类动词才能充当本文讨论的句式“N+一+V+起”中的“V”,因为只有这类动词具有[+状态]的语义特征,最常用的有:戴、挂、撅、敞、披、勾、挎、昂、抱、背、围、端、架、驼、散、靸、拖、推、牵、坐、摆、翘、吊、弯、伏、骑。

四、与相关结构的比较

(一)津市方言中除了“N+一+V+起”句式表示持续状态,还有一个也较常用的表持续的句式“P+V+的[ti33]+N”。如:

(14)外头下的雪,你多穿滴儿衣服出去。

(15)屋里烧的火,几得热乎。

(16)她脑壳上扎的花,脸上打的胭脂,打扮得蛮乖致。

与“N+一+V+起”句式不同,“P+V+的+N”句式没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不含褒贬义,仅仅是客观描述现象,其中“P”指处所,“的”相当于普通话的“着”, 也可以把这种句子看作存现句,强调处所“P”现在的情况,或是强调“动作正在进行且持续”,如例(14)、(15),或是强调“某种状态的持续”,如例(16)。

(二)“N+一+V+起”中有一个变式,即“V+起+个+N”。如:

(17)披起个头发到处乱跑。

(18)翘起个嘴巴哒讲半天,听得人都睏着哒。

(19)端起个饭哒吃到人前人后。

上述句式基本语义相同,都有“讽刺、鄙视、责怪”等贬义色彩。细微的差别在于,“N+一+V+起”后面不能再加动词性成分,且语义焦点在“N”,强调“N”的状态,而“V+起+个+N”不能单独成句,后面必须有动词性短语,一起构成一个连谓结构,整个句子的焦点在构式后面的动作,“V+起+个+N”往往只表示一种方式或伴随状态。

五、结语

根据罗自群(2004)的研究,持续标记“起”分布的范围比较广,主要集中在西南官话和湘语区。我们查阅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发现除西南官话外的其他官话区,“起”确实没有表“持续”的用法。就目前所见的文献,“N+一+V+起”句式也主要出现在西南官话区和湘语区。如长沙话:

(20)就作古正经把那锅一架起。

(21)她那脑壳就往后背是咯子一仰起唦。

(22)它那颈根是到过来一勾起。

益阳沅江话(以下例句出自丁雪欢(2007)):

(23)碗筷一摊起,吃哒饭都不收拾一下。

(24)他发财哒, 小车一开起, 楼房一住起,手机一派挂起。

(25)他背心一驼起。

此外,据罗昕如(2000)的研究,新化方言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动+起+名”构式表示动作状态持续,带贬义。这种构式与上文所说的津市方言中的“V+起+个+N”形式和意义是一样的。如:

(26)披起个头发。(披着头发)。

(27)戴起个金项链。(戴着金项链)。

由于西南官话区分布紧邻湘语区,加上历史上的移民迁徙,西南官话与湘语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因此二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这从语音、词汇等方面都可见一斑。“N+一+V+起”这种句式到底是湘语影响西南官话的结果,还是西南官话影响湘语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丁雪欢.沅江话中“起”的意义及语法功能[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

[4]丁雪欢.湖南沅江话“持续/进行体”的表达形式[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

[5]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J].语言研究,2004,(1).

[6]伍云姬.湘方言动态助词的系统及其演变[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罗昕如.新化方言的动态助词[J].娄底师专学报,2000,(1).

[8]郑庆君.常德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9]龚发甫.湘西北方言的成因[J].武陵学刊,1997,(5).

[10]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中国语文,2004,(5).

[11]王寅.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和惯性压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2).

[12]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3]罗昕如.湘方言词汇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J].中国语文,1981,(2).

[15]陆俭明,沈阳.汉语与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王海姣 湖南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