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汉语言文学毕业正文

广西北流话名量词摭谈——以几组名量词为例

  • 投稿汽车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96次
  • 评分4
  • 47
  • 0

罗 芬

摘 要: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东南临广东省,语言主要以北流白话为主,北部有小部分地区使用客家话。北流白话属于勾漏片粤语,北流话在名量词的使用上呈现出很多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反映了该地区的传统与文化。通过对北流话几组名量词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可进一步分析北流话名量词的使用特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粤语 北流话 名量词

一、广西北流话简介

北流方言,俗称北流话。广义的北流话,是指作为方言的一种,从属于粤语方言勾漏片,或者说是从属于粤语方言的北流江——南流江方言片。狭义的北流话是指流行于广西北流市北流镇(北流市城区及郊区范围)本土居民的粤方言。作为勾漏粤语的典型代表,北流话十分接近粤语,音系复杂,声调有10个。北流话名量词的语法类型、功能及其词汇意义,与普通话有相同、相通的一面,也有其带有地域色彩的一面。作为一种特色方言,北流话量词丰富,有些保存了古代汉语的部分用法,有些保留了古代百越语的底层结构。本文通过北流方言与普通话几组名量词比较,分析北流话名量词的使用特点。

二、北流话与普通话几组名量词的比较

(一)“饼”与“片、块”

在普通话中,“片”的使用范围极广,如“一片园林”“一片云彩”“一片云雾”“一片土地”“一片天” “一片树林”“一片肉”“一片花瓣”“一片迷茫的大雪”“一片哭声”“一片繁忙”“一片混乱”“眼神一片呆滞”“一片痴心”。“片”主要用于形容平而薄的片状之物,后引申为状写连缀成较大面积的事物和景象,以及某种场面。可见,“片”对于相关事物的面积大小,形状没有特定的要求。北流方言中的名量词“饼”与此有一定的相似处。“饼”的本义是古代面食的通称,后专指扁圆形的面制食品,又可代称饼状的物体。

(1)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墨子·耕柱》)

(2)咸丰六年底,上海有几家银号曾发行银饼,饼上只有文字,没有图形。(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八章第一节)

(3)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4)宋丁谓为福建转运使,始造龙凤团茶,上贡不过四十饼。(清王士禛《分甘余话》卷上)

(5)接着他高高兴兴买了饼火炮(鞭炮)回去。(沙汀《范老老师》)

今有“豆饼、药饼、柿饼、铁饼”等词。“饼”由名词发展成一个量词,充分体现了量词浓厚的形象色彩。在北流方言中,“饼”一般用于以下情况,“一饼光碟”“一饼炮仗(鞭炮)”“一饼发糕”“ 一饼白散(年货的一种,呈块状。)”“一饼年糕”。如:

(6)呢饼光碟唔放得,因为刮花咗。

(7)呢次拜山要买饼大炮仗。

(8)办喜事是要蒸一饼大发糕咯。

(9)呢只篮里几饼白散碎咗。

可以说“一片光碟”“一片白散”,却不可以说“一片炮仗”“一片年糕”。前二者厚度小,可以用“片”;后二者厚度大,则不可用“片”。但是只要是形容实物,能用“饼”的地方,都可用“块”,“块”的使用范围比饼广。而且与“片”相比,“块”对物体的厚度没有要求,凡是块状之物都可用“块”。在普通话中,没有“饼”这个名量词,“饼”的这个功能分别由“片”或“块”承担,而且“片”与“块”根据具体语境可以视为部分量词,也可以视为集合量词,而“饼”仅作为一个个体(整体)量词使用。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北流方言口语中“片”与“块”不能用于形容抽象的语言、心情、神情以及场面,例如,不能说“一饼混乱”,只能用于实物。北流方言中的特色名量词“饼”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看待事物的形象思维的形成过程。

(二)“条”与“根”

《说文》:“条,小枝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名词具有了量词的用法,“条”也不例外,由名词小树枝演变成形容长条形物体的量词。在北流方言中,几乎不用“根”字作量词,普通话中用“根”作名量词的搭配,在北流方言中都可换成“条”,“条”作量词时相当于普通话中许多其他专用量词(括号中为普通话用法):“一条甘蔗(一根甘蔗)”“一条柱子(一根柱子)”“一条香(一根香)”“一条雪条(一根雪糕)”“一条烟(一支烟)”“一条牙刷(一支牙刷)”“一条鼻涕”“一条树木(一棵树)”“一条竹子”“一条桥(一座桥)”“一条数(一笔数)”。北流方言的“条”直接继承了古代汉语的“一条水牛”“一条脾气”等用法。如:

(10)秦老留着他母子两个吃了早饭,牵出一条水牛交与王冕。(《儒林外史》第一回)

(11)休一条直气,海内无双,意气高疎,学问从脞。(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贯休》)

北流话中“条”的使用范围极广,不仅可以用于形容实物,也可以用来形容时间以及与时间相关的事物,“一条月(一个月)”“一条歌(一首歌)”。“条”由形容具有细长状的条形物,“一条带子”“一条毛巾”,引申用于表达一段时间或利用一段时间完成的事物,是因为时间有历时的性质,类似一条长河。“条”表述抽象事物,实际上是由“条”的本义派生出来的,是语法学中的“迁嫁”现象。“迁嫁”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凸显事物特点,使其更容易被人所感知,加深人们的印象。北流方言中的“条”兼有普通话中“条”与“根”的功能,但涉及“条”的转义,用于形容人心的时候,北流方言与普通话皆可以说 “一条心”。如“抗击敌人的时候,大家一条心”表示某物集中或统一于一条线上,此时“条”兼有表数量和表形象的功能。虽然北流方言中的“条”作为量词时的搭配看似荒诞,却是有着深厚的语义关系作为支撑的,承载着特定的民族心理与历史文化沉淀。

(三)“只”与“个”

“只”又写为“隻”。《说文·隹部》:“隻,鸟一枚也”。在晋潘岳《悼亡》诗之一“如彼翰林鸟,双飞一朝只”中的“只”,理解为“一个”。韩愈《祭十二郎文》:“两世一身,形单影只”。此时的“只”,并未作量词,而仅仅是强调数量为“一”的单独之义,与“双”相对。因此出现了许多带“只”的词语,如“只手”“只身”“只句”“只字”“只履”“只翼”等省略了数量“一”。

(12)剩俺单身只手,怎去恢复中原。(一只手)(孔尚任《桃花扇·革檄》)

(13)半截不得家书,只身孤影,心灵中无穷奇感。(独自一人)(瞿秋白《赤都心史》二八)

(14)崎文只句,犹得讯之颉籒家书(一句话)(明朱谋《〈骈雅〉自序》)

(15)况且我已经有六个月不得家乡只字(一个字)(瞿秋白《赤都心史》二九)

(16)只履踏天涯,西去谁家。(一只鞋子)(明·屠隆《昙花记·檀施积功》

(17)良人游不归,偏棲独只翼。(单翅)(晋·陆机《拟青青河畔草》)

在北流方言中还有“一只手”“一只人”“一只乘客” “一只句子”“一只字”“一只鞋”“一只鸡翅”的用法。明显看出,“只”作为量词是由表“单独”之义的形容词“只”直接加上数词转而量词化而得。正如“个”是普通话中与名词搭配成功率最高的名量词,“只”也是北流方言中运用最广泛的量词,体现出名量词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在普通话中,“个”与“只”虽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还是不能混用的,各有其适用的范围。

(四)“栋”与“节、段”

在北流方言中,“栋”作为量词,可用于以下的情况:⒈可切成横截面为柱体的物体;⒉已被切割成段;⒊除形容房子外,一般作部分量词使用;⒋有无生命皆可。在北流方言中,“栋”作为房屋的量词使用,可推测是后来兴起的。因为之前北流方言中对于房子仅用“间”“座(多间房联合)”,直至出现楼房才用“栋”。北流方言中的“栋”可以搭配以下的名词“一栋甘蔗”“一栋竹子”“一栋萝卜”“一栋人参”“一栋红薯”“一栋木薯”“一栋葱”“一栋蜡烛”“一栋水管”“一栋索(绳子)”等等。

(18)把呢碌蔗分做两栋。(把这根甘蔗分成两段。)

(19)呢条人参几长,放一栋就够咯喇。(这条人参很长,放一小段就够了。)

(20)呢栋水管结佐冰。(这一节水管结冰了。)

(21)呢栋索唔够长。(这条绳子不够长。)

北流话中的“栋”不能用于形容抽象的名词。普通话中的“节”的适用范围比“栋”广。首先,“节”能用于抽象义,表均长的时间段“一节课”“一节拍”。其次,“节”作为一个部分量词,由名词的“节”引伸而来的,许慎《说文》:“节,竹约也。”说的就是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如“竹节、节外生枝”。“节”引申为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如“关节、两节车厢”。普通话中的“节”一般用来形容以节区分,相连成段的物体,如“一节甘蔗”“一节莲藕”。“段”,《说文》解释为“椎物”。后来由动词逐渐演变为量词,表示线性的被切分物,如“一段绳子”“一段文字”“一段葱”。后来逐渐也可用于形容整体的抽象事物“一段感情”“一段相声”“一段佳话”“一段广告”。北流方言中的“栋”与普通话中的“节”“段”都可以用来修饰细长物,但却缺少两者的修饰抽象名词的功能。

(五)“塘”与“里”

在北流方言中,“塘”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计量距离的单位,一塘等于5公里,即10里。“塘”的使用源自于古代的邮递制度。“塘”本义是“堤岸、堤防”。《庄子·达生》:“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成玄英注:“塘,岸也。”后泛指“大道”,又引申为“在大道上所设的驿站关卡”。“塘”还衍生了一系列相关的词语:“塘卒”(驿站的兵卒,专备以传送文报,巡更查夜)“塘报”(军事情报告)。

(22)贼所至,烧驿舍,杀塘卒,东西消息中断。(《明史·杨嗣昌传》)

(23)忽接塘报,本月二十一日北兵已入淮境。(孔尚任《桃花扇·誓师》)

《六部成语·兵部·塘书》:“比汛狭小曰塘,比塘狭小曰铺。”“汛、塘、铺”都是表示距离的单位,所形容的距离长度依次递减。用来指代驿站关卡的名词“塘”发展成为了距离单位“塘”。南宁市郊有“两塘”直至“九塘”的地名。在北流方言中,常出现这样的对话:

(24)甲:这里上圩远吗?(从这里到集市上远吗?)

乙:算远咧,有三塘几路喇。(远,有30多里呢。)

(25)一塘等于10里。

(26)班车一只钟头可以走几多塘路?(班车一个小时可以走多少里路?)

(27)一塘路有几远?(5公里路有多远?)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里”与“公里”的使用范围广泛应用,但是,老一辈的北流人民仍旧只使用“塘”来说明两地间的距离。“塘”作为一个距离单位,保留了古汉语的另一个用法。

在北流方言中,“塘”还可以用作“火”的量词。日常生活中升火的地方叫作“火塘”。因此在北流话中又有“一塘火”的说法,用来指代“火塘”里的火。

(28)一天夜晚,家家的塘火渐渐熄灭了。(《中国民间故事选·小木匠》)

(29)烧热一锅水要好几塘火。

(30)呢塘火太大喇,只镬快烧坏喇。(这塘火太大,锅要被烧坏了。)

普通话中作为距离单位的“里”却没有上述用法。

三、广西北流话名量词与普通话名量词的差异

北流话与普通话名量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名量词表示大致相同的语义。同一个量词可以表示多种事物,同一种事物可以用多个不同的量词来表示。北流方言和普通话对量词“饼、块、片”的选择,都从事物的片状、块状性质着眼“栋”与“节、段”,“条”与“根”,“塘”与“里”也是如此。

第二,相同的名量词使用范围不同。在北流方言中,“只”的使用范围几乎无所不包,相当于其他许多名词固有或者专用的量词,在口语中有一种“轻微、随意”的意味。在当地人的口语中,他们认为使用“只”比使用专有量词更能使人接受,并且“只”的量词性大大减弱,只相当于英语中的冠词“a”或者“an”,具有明显的计数“一”以及指代的特征。在普通话中,“只”仅出现在某些专用名词中,在北流口语中凡是用量词“个”的地方都可用“只”来代替。普通话中许多用“个”的量词却不能用“只”代替:“一个时代”“一个梦”“一个字”不能说“一只时代”“一只梦”“一只字”。

第三,名量词与名词的结合有无定指作用。在普通话中,名量词出现的形式一般是数量短语充当句法成分,表现为“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式,名量词与名词的结合没有定指作用。而在北流方言中,可以省略数词,直接将名量词与名词联合做句子的主语。如:

(31)只水桶漏水了。(这个水桶漏水了。)

(32)栋房好靓。(这栋房子好漂亮。)

(33)条蔗发霉了,不吃得了。(这根甘蔗发霉了,不能吃了。)

在北流方言中,名量词与名词的结合有定指作用,其紧密程度不亚于印欧语系的冠词与名词的结合。名量词原有的功能、状态形象色彩逐渐削弱乃至消失殆尽,变成一个表量十分泛化,便于计数的虚量词。仅起到限定名词数量“一”的作用。

第四,表示否定强调语气时,数量短语中名词前置。

(34)绳都唔栋,用物嘢来扎头发。(连一节绳子都没有,用什么来扎头发。)

(35)有两塘路远呢!(路)都唔行够半塘,就想到屋喇?(离家有两塘的长度,连半塘路都没走够,就想到家了,还早着呢。)

这时如果数量是“一”,可以省略,其他数词,则不可省略,而普通话中无此用法。

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语音差别甚远,词汇的差异也很大。汉语语法学的形成与发展借鉴了西方的语法学,然而由于印欧语系中没有特别划分量词一类,汉语语法学对量词的研究远不及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全面、深刻,汉语方言中的量词更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方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4]吴婷婷.量词“个”历时发展及其表量泛化的原因分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8).

(罗芬 辽宁沈阳 辽宁大学文学院 1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