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爱芹 张连桥
摘 要:《杨柳清风》是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创作的儿童文学经典。小说主要围绕鼹鼠、河鼠、老獾和蟾蜍展开,讲述了它们曲折的历险故事,颠扑不破的友谊以及温馨动人的生活。在词汇选择上,译者融进口语化十足的叠词、叹词、拟声词等,在句式转换上,以成语、俗语、谚语为支撑,化长句为简单句,句式灵活多变。在修辞手法上,比喻、拟人、排比随处可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杨柳清风》 原著 译著 语言特色
《杨柳清风》(The wind of the willows,1908)是肯尼斯?格雷厄姆的代表作,也是英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故事围绕忠诚天真的鼹鼠、快乐自由的河鼠、智慧善良的老獾和冒失可爱的蟾蜍展开,讲述了它们精彩的历险故事、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萦绕它们的美丽田园生活画卷,形象地展现了动物们之间可靠的友谊以及杨柳清风中弥漫的浓浓温情。《杨柳清风》展现了“自然、共同体、自由共同构筑起一个乌托邦家园,三者相互映照,形成了生命安全的自然屏障、社会屏障和精神屏障。”(罗良功,2006)
《杨柳清风》“是一部充满童趣、妙趣的儿童文学佳作”(舒伟,2011),以其自生动饱满的动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浓厚活泼的生活气息与俏皮易懂的口头语言,赢得了儿童和成人的好评,这让周作人等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对《杨柳清风》的翻译;后来译本原来越多,其中罗良功与刘东霞和译的《杨柳清风》文笔优雅生动,语言处理上十分巧妙。译者在翻译时融进了叠词、叹词、拟声词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使之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更具中国特色。成语、俗语、谚语的运用,使得小说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无形中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亲切感十足。原文与译著中,比喻、拟人、排比、对偶、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更加优美动人。
一、词汇口语化
“信、达、雅”是重要的翻译原则,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有更为特殊的要求。“儿童文学翻译是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把原作的童趣、童真以及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小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源语儿童读者读原作时那样得到快乐、启发和美的感受”(于素芳,2011)。要想获得与原文一样的教育效果,首先在词汇的选择上应该更强调口语化描述,保持原文的童真童趣,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语,能用简单语言表达的尽量简单化,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语。趣味性是儿童文学翻译必须注意的,而叠词、叹词,拟声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趣味性,同时也激发了小读者的好奇心,想象自己是其中的某个动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启发。
《杨柳清风》的原著特别注意音律美。
原文:“We hunger to inquire of each other,to compare notes and assure ourselves that it was all really true,as one by one the scents and sounds and names of long-forgotten places come gradually back and beckon to us.”
译文:“我们迫不及待地相互探询,交流感受,就是要弄清那些感受是不是准确的。要知道那一缕缕芳香、一阵阵声音、一串串早已淡忘的地名,又都一个接一个地逐渐潜回来,向我们召唤呢。”
原文中,“scents ”和“sounds”押头韵和尾韵,翻译时采用了叠词“一缕缕、一阵阵、一串串”,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口语化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O my!O my!O my!”和“O,pooh! boating!”都是原著中使用的话语,生活化、个性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译文则加入了叹词,“啊,天哪!啊,天哪!啊,天哪!”和“呵,呸,划船。”叹词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语法手段,叹词的恰当运用,使情感传达得更准确、更充分,使人物个性更突出。叹词的运用使鼹鼠的喜悦之情,蟾蜍的愤怒之意得以充分表现,也凸显了鼹鼠的善良,蟾蜍的高傲。
“Then the pattering began.”和“We really must get all the furniture and baggage and stores moved out of this before those horrid machines begin clicking round the fields.”原著在描写脚步和机器的声音时用的是现在进行时,读者会感觉脚步声正悄悄靠近,机器的声音正在耳畔轰隆。译者则用“叭哒叭哒”,“咔擦咔擦”来形容,拟声词的运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二、句式转换特色化
翻译决不能墨守成规,句式要灵活转换,懂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和结构上的不同,对做好翻译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钱钟书(2002)曾经提出文学翻译的一个标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这种“化境”用于儿童文学翻译就是一种“儿童化”,“用儿童常用的句式,儿童乐见的语言,儿童理解的内容,儿童习惯的方式”(孙张静,2010)。本文以《杨柳清风》为例,从成语、俗语、方言对句式转换的支撑,化长句为短句,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句式转换。
成语、俗语、方言的运用对句式转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它能使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I could see them pricking up their ears and looking at each other.”和“living very rough by day and lying very hard by night.”这两句都是用“and”连接的对称结构,整齐美观,音律和谐,也便于阅读,分别翻译为“我看到他们抓耳挠腮,面面相觑”“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用成语来翻译这种对称结构再合适不过了。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俗语在翻译时也有运用,如原文:“If it comes to that,´ he thought in desperation,I suppose any fool can WASH!”译者用了俗语“破罐子破摔”,蟾蜍走投无路的情景便展现在我们眼前了。方言是民族语言的特色,译者也注意到这一点。“Nasty little hussies,that´s what I call ´em!”和“seemed to ask him to overlook their shabby poverty for a while”,翻译时用了东北方言“小丫头片子”[3](P138)和“寒碜”[3](P33),小朋友在阅读时会有浓浓的亲切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他涮你涮得太绝了”“见他蟾蜍的鬼”……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刚刚开始,他们的社会经验还不丰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较弱,化长句为短句,化难句为简单句,更加符合儿童文学读者的阅读习惯。
原文:“The sunshine struck hot on his fur, soft breezes caressed his heated brow,and after the seclusion of the cellarage he had lived in so long the carol of happy birds fell on his dulled hearing almost like a shout.”
译文:“阳光晒着他的绒毛,暖暖的;和风抚摸着他的额头,柔柔的。长时间隐居地下,他的听觉都迟钝了;咋一听见鸟儿欢快的歌唱,他差点以为是谁在大声吼叫呢。”
原文是一个长句,描写鼹鼠的心情因为温暖的阳光、柔柔的和风、欢快的鸟叫而变得愉悦。译者把这句话译为了4个小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便于儿童读者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对称之美。
三、修辞手法个性化
《杨柳清风》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与其富于童趣的故事情节和美妙的叙述语言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自然环境描写更加优美,读者也能真正融入到作者所创造的世界中。
原文:“He clambered into his bunk and rolled himself well up in the blankets,and slumber gathered him forthwith,as a swathe of barley is folded into the arms of the reaping machine.”
译文:“他爬上了铺子,一下子滚进了睡毯,立刻进入了梦乡,就像是一捆大麦卷进了收割机的怀抱。”
原文和译文都很精彩,写出了河鼠急于睡觉,困顿不堪的样子,比喻深刻形象。
拟人化手法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将动物人格化,人性融于物性之中,人的情感在动物世界表现的更为纯洁。鼹鼠、河鼠、老獾和蟾蜍他们善良可爱,彼此间相互信任,相互照顾,但是他们之间也会发生口角,也有不情愿,这让他们的个性更具真实性,更接近人类的生活,小朋友会觉得这就是现实生活的缩影。
原文:“When he had got the basket packed and strapped up tightly he saw a plate staring up at him from the grass.”
译文:“等他把篮子收拾好了,系好打包带,猛然间瞥见一只盘子在草丛中盯着他看呢。”
原文和译文在写这个落下的盘子时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那盘子是个被遗忘的小孩,正无助地盯着父母,渴望父母将他抱起。
原文:“The popular and handsome Toad, the rich and hospitable Toad, the Toad so free and careless and debonair!”
译文:“我这个被人追捧的英俊蟾蜍,我这仁爱好客的富裕蟾蜍,我这个无忧无虑天马行空的快活蟾蜍!”
原文的前两句句式结构一致,读来韵律感十足,译文则将这三句统一为排比句式,感情更加强烈,贴切生动地表现了蟾蜍的骄傲自信。
综上所述,《杨柳清风》作为儿童文学经典,从语言词汇、句式转换、修辞手法三个方面实现了原著与译著的完美融合。儿童文学翻译貌似简单,实则相当困难,因为接受主体是小读者。这就要求原著和译著都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揣摩作品的真谛,而不应该将成人的思想观念过分融注,或者过分追求主旨深刻。原著和译著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选词简单、准确、鲜明,句型简短、通俗、易懂,修辞生动、形象、活泼,达到了归化与异化的完美统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罗良功.《杨柳清风》:一个关于家园的乌托邦[J].外国文学研究,2006,(4).
[2]舒伟.论《柳林风声》的经典性儿童文学因素[J].贵州社会科学,2011,(12).
[3]于素芳.功能翻译理论与儿童文学翻译[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Kenneth Graham.The wind in the willows[M].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1998.
[5]格雷厄姆.杨柳清风[M].罗良功,刘东霞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6]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三联书店,2002.
[7]孙张静.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文从字顺[J].作家杂志,2010,(3).
(邓爱芹 张连桥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