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茜 李延林
摘 要:动物习语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丰富了各民族语言。在与飞禽猛兽的长期博弈中,人类赋予“熊”这一动物意象特殊的含义因受到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及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它的情感错综复杂,自然就产生了不同的联想意义和文化内涵。本文试图探析“熊”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寓意的同时,努力寻求正确理解和翻译有关“熊”的习语的恰当方法,达到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熊 习语 文化内涵 翻译方法
一、引言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熊的认识中都保留有强壮、力大无穷和笨拙的特点。但由于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宗教信仰和审美倾向的影响,“熊”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读者在遇到这些习语时,如果不能充分理解相关文化背景下的动物意象,难免会望文生义,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译者的任务就是充分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恰当地选择翻译方法,还原最本真的意义,帮助读者真正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熊”在汉英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一)“熊”在汉语中的文化意义
“熊”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历史悠久。人们对“熊”的崇拜已经成为古代汉文化特有的一种现象。如从“熊”图腾氏族分出来的姓氏有很多,“熊”姓便是一个很大的分支。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人鬻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为周文王之师,辅佐周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被封为护国侯。鬻熊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周朝天子分封诸侯时,西周成王偏僻荒凉的“楚蛮”之地封与熊绎。熊绎开辟荒野,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春秋时,楚国疆土倍增,军事实力增强,势力扩展到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自此熊氏便改为熊姓。
“熊”是力量的象征,所以很多习语中的“熊”也代指人,如“虎背熊腰”通常“形容人的身体魁梧强壮”,“熊心豹胆”比喻“人的胆子非常大”。“老熊当道”比喻“猛将镇守要塞”。在“熊罴百万”一词中,熊罴是两种猛兽,比喻“勇猛的武士”。该词“形容军队人多将广,英勇善战”。另外,与熊罴有关的词语还有祝人生子的寓意,如“梦熊之喜”“熊罴入梦”“熊罴之祥”。“熊”字的篆体写法是上能下火,是在缘体向汉字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偏旁两点为“冰”、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的规则,如“热”“然”“熙”等字在篆体中均是“火”字底。因此,“熊”字也代表“火势猛烈之意”如“熊熊烈火”,也是借熊的凶猛意象来指火势大。
“熊”象征才能。如“熊韬豹略”就是比喻“高妙的用兵谋略”。古文中,“能”是“熊”的一种,在金文中,“能”字为一头“熊”的形象,肥头大耳,巨口尖牙,弓背粗爪,短尾,形象十分生动。因为“能”力大无穷,所以才引申出“能力,才能”的含义,而且“能”是“熊”的杰出种类,所以称贤者为“能杰”,之后为区别这两个字,就在“能”字下面加四点表示笨重的四个脚印,专指“熊”。明清时期,五品武官的官服上就缀绣有熊的图案,是“才能和力量”象征。古时周文王梦到飞熊而得太公望,后来就用“飞熊入梦”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
在人类与熊的新型关系中,人类的优势地位逐渐凸显。在汉语文化中,熊更容易引起粗犷、笨头笨脑和软弱无能的联想,多含贬义,象征“愚笨、无能、窝囊”,如谚语“宁养一条龙,不养十只熊”比喻“宁可用心培养少数有用的人才,也不收罗为数众多的庸才”。在一些习语中,有时“熊”也会由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如“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人熊被人欺,马熊被人骑”和“黑瞎子跳井——熊到底了”,都是借指庸碌软弱无能之辈。在口语中也常听到“你这个熊包”“瞧你那个熊样”,表示“你真无能、你真窝囊”义。另外,在“熊瞎子掰苞米”的故事中,熊掰一个丢一个,所以熊也比喻“脑子笨,忘性大的人”。“熊”的意象在汉语文化中的不同象征意义清晰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转变。想必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定会有新的象征意义出现,“熊”文化将会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发展。
(二)“熊”在英语中的文化含义
与汉语文化中“笨手笨脚,愚笨无能”的形象不同,“熊”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以“力大无穷,笨拙憨厚”为主,比喻意义偏向中性,其寓意没有明显的贬义。在西方史前文化中也存在对熊的崇拜,人类学家坎贝尔认为这是大多数以捕鱼和狩猎为生的部落的共同特点。史前的芬兰人和大多数东北人民一样,认为“熊”是自己的始祖。“熊”在早期西方文化中也被认为是神圣的象征,对“熊”崇拜现象在西方文化也十分常见。
一提到英国女王的皇家护卫队就会想到他们红色的制服和头顶高高的帽子。这种帽子的原材料是熊皮。最初熊皮帽是法国军队的专属,他们用黑熊的毛来装饰帽子。18世纪中期,为了使法国士兵在视觉上看上去显得更高,更具威慑力,法国军队就将帽子加高并且全部采用黑熊的皮来做帽子。后来在滑铁卢一战中,英国著名公爵威灵顿带领英军打败了拿破仑的军队,从此英国军队取而代之开始戴起了熊皮帽,以彰显自己的作战能力比法国军队强,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熊”还是“沉静和力量”的象征。在股票市场,人们用“牛市”和“熊市”分别指代“上涨”和“下跌”的行情。“熊市”是指“空头市场”,即指“证券市场上持续价格走低的市场”。在此期间,股票卖出者多于买入者,股市行情看跌。“熊市”的名称来源有很多版本。其中之一认为“熊市”一词来自美国西部拓荒时代。美墨边境牛仔闲暇时常常赛马、斗牛、或是抓熊来斗牛,围观下注娱乐。所以美国人就把“牛”和“熊”作为对头。“多头市场”成为“牛市”,“空头市场”就被戏称为“熊市”。还有的认为“牛”是向上攻击,代表“多头市场利多、股价上涨”,而“熊”是向下攻击,代表着“空头市场利空和股价下跌”。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西方古代文明中,“牛”代表“力量、财富和希望”,而“熊”代表“抑制狂热、沉着冷静、见机重生”。所以两次“牛市”间的股市行情通常称为“熊市”,寓意股民要控制自己无止境的欲望,像熊一样,在必要的时候从喧嚣中归隐起来,耐心等待,冷静地思索并保持高度警惕,直到重生机会。
除此之外,一提到“熊”,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俄罗斯。俄罗斯常常被戏称为“俄国熊”。因为它地域辽阔,版图与熊极为相似,且俄罗斯军事实力雄厚,与“熊”庞大的体型锲合,而北极熊又是当地一大特色动物,所以人们常常将俄罗斯比喻为“熊”。古时的西伯利亚人以狩猎和捕鱼为生,他们把“熊”视为森林的主人,对其顶礼膜拜。俄罗斯人虔诚的信奉熊,认为“熊”原是天上的神物,只因固执不从违背了天神才被贬到人间。俄罗斯有一个著名的索契镇,镇子的周围是高加索山,有很多熊出没,当地人在小镇上建造了许多熊的雕塑,所以小镇后来就更名为“熊的角落”。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小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在俄罗斯,“熊”还有许多其他的代表意象。克雷洛夫在寓言《隐士和熊》中讲到隐士和熊交上了朋友,熊为了赶走停在隐士额头上的苍蝇便捧起大石头使劲的砸了过去,就这样断送了朋友的性命,所以后人也借用“熊”的形象来指“帮倒忙的人”。在俄罗斯文化中,“熊”还有“未婚夫”的寓意。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描写到:达季雅娜梦见自己在森林里被一只从雪堆里钻出的大熊带进林中小屋生活。梦中的大熊体现了达季雅娜向往嫁人的心愿。在俄罗斯民间有一种说法,如果女子梦见熊就意味着快结婚了。俄罗斯人心中的熊憨厚可爱,寓意着“吉祥”,是俄罗斯各种大型活动常用的吉祥物。1980年,莫斯科举行的第22届奥运会的吉祥物就是小熊米什卡;2006年“俄罗斯年”和2007年“中国年”的吉祥物,也是裹着中俄国旗、挽手同行的中国熊猫和俄罗斯棕熊的卡通形象;2010年,索契冬奥会吉祥物行列也未缺乏北极熊的身影,这一切足以看出战斗民族对熊的喜爱。
喜欢将“熊”作为吉祥物的并不只有俄罗斯。NBA球队休斯顿火箭队的吉祥物“火箭熊”十分受大家喜爱,不仅2005年被《今日美国》评选为全美体育界的第五大吉祥物,同时还成为了当赛季NBA的年度吉祥物。2006年,它入选了吉祥物名人堂。“火箭熊”在休斯顿球迷的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它憨厚可爱的形象和幽默滑稽的表演早已成为了休斯顿体育运动的一个象征。如今“熊”还被西方人赋予了新的文化含义。在同性恋中,多毛壮硕的男同志被称为“熊族”。
三、有关“熊”的习语和谚语的翻译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熊”都有过崇拜,“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的不同,“熊”这一意象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文化涵义也不尽相同。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偏差对不同地区人们的交流产生了很大影响。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而英语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两种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势必将更为密切,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两种语言使用者的交流。因此,处理有关熊的相关习语时就要求译者要译出原文的形象寓意,而不能随意舍弃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如果过分直译,只追求表面意义,就会令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但如果完全意译就会舍弃源语文化意象,不利于读者了解他国文化,而变得故步自封。所以,在翻译相关习语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正确取舍文化意象,帮助读者了解源语的真实含义,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一)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尽量保留源语习语的文化意象和民族色彩的翻译方法,只要译文不会引起读者的错误联想和误解即可。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世界的客观认识类似,因此对同一事物的基本认识相同。随着文化交流的促进,英语中的部分习语的比喻意义已被汉语文化所接受,而汉语所特有的文化意象也被英语使用者所熟知,此时就可以采取直译法。直译法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真实反映源语文化特色,丰富译语的语言。如“slow like the bear”就可以直译为“慢得像头熊”。在英汉语文化中,“熊”有“体型庞大、行动缓慢”的比喻义,这样直译不会影响读者对原文的理解,相反,读者会立刻联想到熊慢吞吞移动的样子,这样的表达生动形象。直译法在遵循了英汉语表达规范的同时保留了源语的文化特色,可以保证文化交流不会出现文化缺失,面对英汉语文化共有或者已被彼此接受的动物习语可以采取直译法。例如:
(1)This baby is a real bear.
(真是个熊孩子。)
(2)The bears have got a huge profit in the bear market.
(卖空者在熊市中谋取了暴利。)
(二)意译法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或者英汉语表达方式存在不同,有时直译法并不能准确地表达院语习语的真实含义,此时就可以使用意译法,结合上下文把习语的含义表达出来,或者选择一个译语中类似的习语进行替换表达,但一定要保证译语读者能够理解与接受。意译法虽又称为自由翻译,但绝不是没有原则的胡乱翻译,译文一定要保证不偏离原文含义,符合上下文语境。意译法的优点是符合译语读者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便于译语读者的理解,缺点是失去了原文的风格特色,有时可能影响文化交流。在运用意译法处理“熊”这一意象的相关习语时,主要采取两种方法,意象舍弃和意象替换。
1.意象舍弃
在翻译“bea r g ard en”时,如果将其直译为“熊园”,读者就会不理解原文的意义。例句:Oh,my gad!What a crazy bear garden here! Let us move to ouroffice and talk our new project,OK?直译的结果是:天哪,这里简直就是疯狂的熊园,让我们去办公室谈谈我们的新项目吧。
这句话明显不符合表达习惯,前后逻辑也不合理。对原文再次仔细推敲可以得知,说话人提到要转换谈话地点,说明此处不方便交谈,而熊园有熊,一定很吵,所以我们可以将“bear garden”引申为“喧闹的场面,嘈杂的场所”。经过查证,这个短语确为英语俚语,那原例句就可翻译为“天哪,这里简直就是太吵了,让我们去办公室谈谈我们的新项目吧。”译文不再出现“熊”这一意象,而是选择表达其深层次含义,这样的表达读者更容易理解。例如:
(3)Some baby bear tried to arrest me for speeding,but I conned him out of it.
(有个刚上任的公路巡警要以超速驾车拘留我,但我找了些理由把他哄骗过去了。)
(4)Her husband was such a bear that she divorced with him finally.
(她丈夫很粗暴,最终他们离婚了。)
2.意象替换
基于中西方地理环境及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感知认识和喜好程度也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同一意象在不同语言文化中具有的内涵意义不同。译者如果不能准确挖掘源语意象所代表的深层含义,只是根据字面意思直译,就会造成译语读者的困惑。而单一的舍弃意象只翻译出习语的大致含义又会使表达生硬突兀,这时意象替换不失为更好的选择。在充分理解英汉语中动物意象的内涵意义后,译者可以选取译语中具有相同表达含义的意象进行替换,如在翻译“stubborn bear”时,如果直接翻译成“固执的熊”就会显得十分累赘,而翻译为“倔脾气”又显得不够生动,但倘若以“驴”代替“熊”,翻译为“倔驴”就显得十分生动,把人物性格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例如:
(5)He was so angry that he drank a glass of bear at a stretch/without stopping.
(他生气极了,一口气喝下了一杯啤酒。)
(6)Though authority is a stubborn bear,yet it is often led by the nose with gold。
(有钱能使鬼推磨。)
总之,习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文明和智慧的象征。任何一个得以长久发展的语种都包含有丰富的习语文化。习语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验的总结,同时又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习语结构简单,寓意丰富,通常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相联系,表达形象生动。研究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但与此同时又会给我们学习与研究习语带来障碍。因此,在翻译有关“熊”的习语时,宜适当分析习语中“熊”的内涵意义,选取正确的翻译方法,合理取舍,以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跨文化交流。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对外传播问题研究[14BXW065];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言外之意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12WLH48]阶段性成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http://www.honglingjin.co.uk/21019.html
[3]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4]冀一志. 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关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6]陈嘉祥.百科知识三千字[Z].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7]王金花.谈“龙”和“熊”在中俄人民心中的形象差异[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版),2013,(4).
(张茜 李延林 湖南长沙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4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