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经济毕业正文

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原因探讨为例论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综合利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7-10
  • 阅读量77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国际政治学科成立100年来,领域内学科方法几经发展,时至今日主要有传统历史方法、科学主义方法,在不同国别或学派间有着明显的分立。笔者认为方法间的博弈固然有用,但作为研究人员没有必要在二者间决出胜负,而应尽己所能促进二者的融合使用,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结果更富说服性。


  关键词:历史主义;科学主义;欧债危机;社会福利制度


  中图分类号:F815;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0-02


  一战结束开启了国际政治学科。百年来,这一学科起起伏伏,学科研究方法也几经发展。至今为止,传统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争斗仍未停止,各种新兴方法也层出不穷。历史主义、行为主义、制度主义、后实证主义、女权主义等,都充斥在国际政治的研究领域。


  不同的方法间有着彼此对立甚至不相容之处,学术上的辩论也不曾息止。但笔者认为,国际政治是可容百家之言的舞台,我们应当做的不是走向一种方法的极端,而要汲百家之长,使研究更为全面、科学,所以当在研究中促使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一、历史主义与科学主义融会贯通


  总的看来,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有历史主义、科学主义两种,二者之间总互相抨击,笔者认为二者虽有对立却也密不可分。两种方法在产生时间上相连续,论证方面互补,所以,它们之间并非你死我活,反而可同时为我所用。


  历史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支撑和伦理基础,但缺少严密的逻辑证明和有力的说服力;科学主义以统计学等学科为基础,有着一系列科学而严密的研究方法,却少了历史存在感,忽略了道德伦理。二者明显互补,无论单纯利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都是不完美的,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对二者综合使用,才能使我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更全面。我们可以先用科学主义的方法进行证明分析,然后再从历史等人文方面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可以在定性分析得出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探寻科学方法能否支持我们的论点从而使得整个论证过程更清晰有力。如此一来,科学与历史的气息兼存于我们的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更容易获得良好的研究成果。笔者一直在尝试这种融合,希望能形成独特的逻辑使自己的研究过程更为严谨。


  借助上面的文字,笔者概括说明了如何将传统主义、科学主义综合利用。下面将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原因探讨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二、案例分析——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下简称欧债危机)为例


  高福利制度总被视为欧债危机的根本诱因——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赤字严重,债台高筑,并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阻碍社会经济前进,以此恶性循环使政府不堪重负而导致了主权债务危机。前述观点乍看颇有说服力,但当进入关键假定领域从深层次反思,就会发现它是站不住脚的。


  (一)从历史主义角度思考社会福利政策的意义


  我们只要回想一下历史就可以初步认识到高福利政策对欧债危机解释力不足。


  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新政大获好评,不得不提的是使美国平稳度过经济萧条期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制定社会最低工资标准、设立社会保险法案等为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德国的福利政策则更早,可以追溯到俾斯麦的时代。至1927年,德国先后建立了疾病、工伤、残障、老年和失业社会保险,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险体系,这种做法即使在纳粹德国时期也没有变更。1957年农民也被纳入了全民社会保障体系。二战后,联邦德国历任总理阿登纳、路德维希·艾哈德都奉行“社会市场经济”政策,通过经济的自由竞争提高效率,又通过强调自助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社会的公平与安全,从而创造了长达2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英国等国的历史上。我们不能否认后工业化的社会福利政策有负面影响,也存在亟待改革之处。但社会福利制度对确保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推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因此福利制度应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它对于一国缓解经济危机与动荡,实现经济腾飞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稳定社会、保障民生也是必须的,不能因为存在暂时的弊端就完全否定福利国家和福利制度。


  史实证明,社会福利制度能够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公民素质;能够保证社会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可以有力地调整劳动力市场,保证社会就业率从而促进社会稳定;也可以保障养老制度的顺利进行……可见,社会福利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的,这正是增强国家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应积极看待社会福利制度的意义,并以正确的方式、符合国情的标准对之进行改良与发展。


  (二)科学定量方法下社会福利制度解释力探讨


  历史一定程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分析,但在科学主义至上的学者眼中归纳的力量远远不够直观和有说服力。接下来笔者将用数字证明高社会福利并非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


  欧债危机虽波及不小,但仔细研究会发现它并非席卷整个欧洲,而是集中于南欧国家(爱尔兰除外)且以希腊最为严重。因此把社会福利制度看作欧债危机的根本诱因并不恰当。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其福利制度不同,在欧元区国家中以社会保险型和国家福利型为主。而两种福利模式的主要代表并没有发生债务危机。


  1.社会保险型国家


  德国、奥地利是这种模式最典型的代表,意大利的社会福利政策也十分类似于此种模式。社会保险型国家“以社会保险缴费为基础,通过现付的财务模式实现代际之间和群众之间资金转移支付的模式”①,公民只有在履行缴费义务后才能领取各种社会保险津贴,因而社会福利的收支基本自给自足,且在这种福利制度体系下,政府财政资金与社会福利支出相互独立,因而不会加重政府支出负担或增加政府债务。不仅理论如此,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如图1(1)所示,社会保险型国家的债务率③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与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相似,与欧元区国家的平均水平也相差无几;就连老龄化问题相对严重的德国与奥地利的数值依然在欧盟成员国平均水平以下,基本保持在60%~80%之间。可见,主权债务危机并未波及社会保险型代表国家。


  根据“主权债务危机”概念④,一国政府向外借债的行为十分重要。面对“高福利引发政府借债而债台高筑”的职责,我们有必要研究是否如此。


  如图1(2)所示⑤,欧洲主要社会保险型国家中社会保障支出与政府支出的比值在40%以下;进一步看,只有德国和奥地利两个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的比值在35%~40%之间,其余均在35%以下。这个比值虽然微高,但它们均未发生债务危机。而且,可以看到几个代表国家的比值发展趋势十分平稳,未出现大的波动,因而可以断定社会保险型福利政策在这些国家中是成熟而稳定的,在国家没有大动荡的情况下社会保障支出并不会使政府支出骤增而造成债务负担,社会保险型国家由于高福利政策原因而深陷主权债务泥潭的说法不攻自破。


  2.国家福利型国家


  瑞典、英国等是国家福利型的典型代表,其社会福利政策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政策,拥有普遍化与均等化的特点。国家是社福利的保障主体,国家财政与税收是主要资金来源。“欧猪五国”除意大利均为此种模式。理论上看这种模式产生政府债务的可能性会加大,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概率也会增加。是这种福利模式导致了欧债危机吗?


  图2(1)中,英国及北欧各国的债务率甚至低于社会保险型国家,只有英国在2010年后开始接近欧盟各国平均水平,其余国家均远低于欧盟平均比重,只在40~50%徘徊,完全符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债务率不能超过60%”的财政规定。


  进一步分析相关数据发现,瑞典等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没有想象那么高。观察图4可发现英国及北欧各国的社会福利支出与政府支出之比与社会保险型国家的比例相比差别不大,也在30~35%的范围内发展。纵然这个比例不算小但它们也未发生债务危机。且曲线变化趋势十分平缓,没有十分大的波动,不会使政府财政的负担激增。


  综上可证在国家福利型社会福利下“高福利政策因素是主权债务危机的直接诱因”解释力不够。


  对社会保险型国家和国家福利型国家的研究基本可以否定“高福利因素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说明高福利政策对欧债危机的解释力存在很大的不足。


  三、结语


  笔者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粗浅地对历史方法主义和科学方法结合进行说明。可以发现,历史主义与科学主义并非水火不容,反而使结论的说服性更强。


  在此过程中务必注意“价值中立”的问题。发掘出新问题后,我们寻找证据支撑时必须本着这一态度,不能为证明观点而选取于己有利的部分证据,舍弃对本人观点不利的客观事实。采取三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逻辑思维方法,为的是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和公信力。如若在找寻数据或追溯历史支撑时丧失了价值中立,那么我们就违反了初衷,各种研究方法的融合也不再有意义。


  作者: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