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顺应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要求,以及回归大学教育的“接地气”功能,要求专业教育要紧扣市场需求,解决“毕业生感到就业难,而企业抱怨毕业生能力不足”的矛盾。作为应用经济学专业,国际贸易专业需要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其中,创办实体公司是实现重构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实现实践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1-0039-03
2014年,国家明确提出要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用型教育成为我国600多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方向。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大学转型趋势,以及市场对毕业生綜合能力要求的提高,需要重新审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本文基于新趋势、新形势的要求,探讨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软件模拟为主。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软件较多,诸如2001年由上海高校国际商务实习中心设计的“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平台(TMT)”,以出口商为主,按实际国际贸易流程进行设置;具有较强互动性的“浙科国际贸易模拟教学软件”,注重业务操作和单证联系;南京世格软件公司开发的“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尽量模拟进出口贸易各种基本环节的操作;高教出版社出品的“国际贸易实务与结算实训系统”,市场上的南北外贸教学实训系统,以及以企业级ERP系统为基础开发的外贸实训软件等等,也都是尽量创造模拟实训场景,以达到“实践”效果。它们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提供了较“理想”的实务模拟平台。
实地参观为辅。一般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软件模拟外,还有实习实践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多以实地参观为主:参观外贸企业、仓储中心、物流中心、海关、港口码头等,增加学生对外贸实务的第一感官认识,但很难进入实践实战。
实验实训为实践理论服务。实验实训课一般分为课程的课内实验实训和集中实验实训。课程的课内实验实训是针对实务某一环节进行的实践理论的训练,它是对课程的巩固和实践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比较普遍的实训做法仍然是通过软件来实训,比如,国际结算实训、外贸单证实训、外贸跟单实训、国际货运代理实训等。集中实验实训是安排集中实习或集中进行综合实验实训(即对软件的综合利用,是课内实验实训的延长版)。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实训,一定程度上解决理论课的枯燥问题,也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性要求,但是,形式上仍然是知识理论到实践理论,实验实训仅是为课程理论服务。
“放羊式”实习。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生源一般比较充足,招生人数相对较多,特别是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专业培养学生数较多,很难进行签约式的固定单位实习。所以,比较简单易行的方式是“放羊式”实习,即由学生自由选择实习单位,学校仅需要考核实习材料,而不去考核具体实习技能的提高。
另外,有“工贸结合”或“综合性”专业培养模式,则注重数理应用或理论经济教学,而关于专业实践教学则开设不足,他们会把像单证、报关等外贸技能作为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性”特点的外贸实践应用教学理论化。
显然,目前众多存在的实践教学模式,解决不了实践教学需要问题。可以肯定的,它是传统教学体系的改进,突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经济学学科的应用性特点,但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由于技能掌握不足,学生找工作时不自信;企业需要继续保持长周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培养新进员工,新员工的实习期需要用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的结果是:每年毕业季中,学生感叹“就业难”,而实际难点是要解决“外贸企业招聘要有工作经验”的问题。
所以,需要对当前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构,在思考重构之前,我们需要考虑造成当前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原因,然后理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工作岗位的工作技能。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低效的原因
当前这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模拟为主、以参观为辅、为实践理论服务和“放羊式”实习的特点,是内外因素造成的。
在外因方面:外贸公司的公司规模和员工规模一般较小,缺乏接收大批实习生的空间和指导人员;风险大,外贸公司处理更多的是单证业务,一旦出现诸如报价的一点小失误,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还有,外贸公司一般实行的是项目管理制度,工作上存在间断性,不像制造业或其他商业的运行重复性,外贸实习很难和实习内容进行完全对接;另外,由于涉及商业机密问题,企业担心商业信息外露,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客源流失。即使是一般生产制造企业的外贸部门,面临的也是同样的问题。
在内因方面:从对实践的认识看,一般认为实践就是理论的应用,不论是课内实践还是集中实践,就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没有上升到“教学为学生就业服务”的高度,“教学为学生提高工作能力服务”的高度;从教学管理看,在实验室实验是教学成本和管理风险最小的方式,“放羊式”实习是学校对教育体制的扭曲和学生向困难妥协的两个当事人的结盟;从教师角度看,一般教师擅长理论教学,本身缺乏实践技能,很难突破当前的实践教学体系。
所以,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要突破内外因的障碍,不是仅仅教学内容的改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作岗位的实践
技能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其应用性主要体现在经济理论的应用和国际贸易的实务操作两个方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技能主要是指国际贸易实务技能。
从国际贸易业务链条分析,工作链条应该有如下几个重要环节: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交易磋商、单证制作和审核、外贸跟单、国际货物运输、通关、国际货款结算等。
从出口角度看,基本工作环节为:出口前的准备,即市场调研,制定经营方案,落实货源或生产计划,广告宣传以及建立业务关系等;交易磋商和签订合同;以及履行合同,即准备货物,落实各种单证,安排运输和制单结汇。
从进口角度看,基本工作环节为:进口前的准备,即进口许可、市场调研等;交易磋商和合同订立;履行合同等等主要三个方面。
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工作业务主要有国际货物外销业务、外销货物跟单业务、国际单证业务、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务、报关报检业务等;需要的技能有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进出口业务能力,国际商务管理能力,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质等。
再从对企业的调查看,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就是:动手能力强,能够尽量缩短培训的时间。
所以,应用型定位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的提升。
四、基于市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调查
前总理温家宝批评我国教育“四个不能很好”:不能很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能很好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很好培养实用型人才,不能很好培养杰出人才。德雷克·博克认为,本科学习应掌握的五个基本技能之一是“适应职业生涯的劳动实践能力”[1]。胡金波在谈到大学要“改变行为,最大限度地接近大学的至善职能”时,其中提到“改变服务行为,善接地气”[2],如果从专业角度,就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
关于本科教育的认识研究,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高等专业性、高等基础性等特殊属性的统一,是专业性和基础性有机结合的高等专业教育[3]。也有的人将本科教育定位于素质教育,是从未成年到成人的教育,是让他们完成文明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不在乎学什么专业,在乎本科生学知识,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社会上流行这样的现象:本科生毕业后终生从事其所学专业的人数比例原则上不会超过10%。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为职业性、专业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性质体系[4]。所以,专业教育要能够以专业为原点,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职业性要求。
下面是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有285人。主要调查其工作岗位与专业吻合度以及工作岗位对能力需求,通过该调查,印证了“本科教育不在乎学什么专业”的观点。
调查的岗位统计如表1所示,调查的岗位中,外贸岗位是指从事报关、跟单、货代等外贸业务的岗位,内贸岗位是指销售、采购等内贸业务的岗位,金融是指从事银行、证券、投资和保险理财等相关业务的岗位,商务管理是指从事人事专员、生产运营管理、区域经理、经理助理、行政文秘等岗位,公务员岗位包括事业单位的岗位,其他岗位中有军人、教师、培训师、客服、设计、软件工程师等岗位。
调查的毕业生对岗位工作描述总结如下。
外贸岗位能力需求,被调查者描述的共性是:要求熟悉外贸流程、英语的交流能力高,同时工作要细心、具有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即使是同样的外贸岗位,但从事不同的企业和行业,会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比如,“刚开始对专业有要求,但时间长了是要求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掌握小语种”,“熟练办公软件”,“沟通与协调”等能力。
在内贸岗位描述中,报价议价和谈判能力被认为最重要,个人综合能力、营销能力也非常被看重。
商务管理岗位描述中,决策分析能力是最被市场看重的。
所有岗位的能力共性要求是:认真、专业知识、软件工具的应用等等。
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鉴于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工作及能力要求,需要改革当前专业实践教学,即根据市场需求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學,即通过分流培养和密切市场对能力的需求和学生职业规划与兴趣三个方面,实行分方向培养,再辅以综合技能培养,围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市场需求为中
心,即“操作能力强”、“师傅带徒弟时间短”等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专业技能也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改变。
(一)强化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强化涉及进出口业务流程和重要单证,和商务谈判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单证实务”课程强化涉及外贸单证的缮制与审核,电子外贸单证系统练习;“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税收”等课程强化涉及市场营销的方法、技巧,国际避税的手段和跨国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的技术;“电子商务”课程强化涉及电子商务基本思路和技能,以及电子商务的环境模拟;“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课程强化涉及外汇交易平台、外汇交易决策及信息获取与分析,各种结算单据和结算方式方法;“财务管理”等课程强化涉及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能;“报检、报关实务”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等课程强化涉及国际贸易的通关和货物运输与保险;“外贸函电”、“外贸英语阅读”和“外贸口语”等课程强化涉及外贸英语沟通;“商品学”课程强化涉及不同行业的不同商品的属性认知、标准、质量与管理[5]。
以上与专业的职业岗位密切的每一课程模块,都应突出相应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培养,尽量在理论教学中贯穿技能的培养。比如教师的作业设置,以技能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技能设计与实践。
(二)优化实验实训体系
第一,保留传统的课程课内实验课和集中实践实训的实践教学安排,以保证学生对基本专业技能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强化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课程体系把握。
第二,项目教学法提高实践能力。在理论课程和实务课程增加的项目教学,首先,是围绕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项目设计与展开;其次,可以在课程中安排部分专题讲座,聘请企业专业人士讲授,提前接受“师傅”传递工作经验和技能;最后,可以做更大的项目,进行校企合作,安排部分课程由企业人士讲授,直接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三)通过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像台湾一些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它们规定教师必须进行企业实践锻炼的考核,并且教师职业生涯不是仅需一次实践锻炼。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将教师的实践锻炼形成制度化,这就需要教师和学校分别转变教育理念和考核教师体系。
(四)依托实体公司建立实习平台
公司为载体,可以涵盖专业要求的技能能力训练要求以及综合素质训练要求。这里的公司是市场主体,不属于个人,应属于学校或系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其主要任务是承担学生实习和教学任务,同时兼顾经营盈利任务,盈利任务是要求公司有具体的市场业务,才能做到提供实习和教学任务。
当然,要顺利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不仅仅限于上面列举的教学方法、教师以及实习方式的措施,同时,还要求学校有相应配套制度作保障,以及社会特别是“教育体系内评价制度”等为教学改革释放“约束力”。但任何教育改革也不能脱离教育教学规律,防止以改革为借口降低教学质量,为学校或教师的“偷工减料”教育埋下隐患。
作者:肖文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