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经济毕业正文

温州企业外贸竞争力研究

  • 投稿可苦
  • 更新时间2017-09-04
  • 阅读量739次
  • 评分4
  • 62
  • 0
一、与国际贸易竞争相关的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时期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应本着“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

2.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假设企业在生产某一种产品所需的生产成本更低或其劳动生产率更高,那么该企业在那种产品的生产上就拥有绝对优势。

3.竞争优势理论。各国学者们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关注竞争优势的理论概念,到了60年代对竞争优势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早对竞争优势研究做出贡献的是哈佛商学院,他们提出竞争优势的环境模型,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外部影响因素。80年代,企业竞争战略研究者开始系统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构建战略分析方法,其中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理论最广泛流行。迈克尔·波特系统地分析了企业竞争环境,提出了著名的“五力模型”和三种通用的竞争战略及价值链的分析方法。一个企业竞争能否成功,国家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迈克尔·波特将他的研究延伸到了国家竞争力上。

二、温州企业外贸竞争力现状

温州出口的主要是中低档产品,而且部分出口产品的定价权受制于国外买家,导致提价空间受到限制,加大了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转移成本上升的难度。国家外经贸政策及货币从紧政策给温州企业生存带来了一定影响。特别是货币从紧政策,使中小企业遭遇融资难的问题,部分企业也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对企业生存直接构成威胁。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民币的升值、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油价的高涨等不利因素早已对温州市的外贸竞争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温州企业的外贸商品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统劳动密集型、需求刚性产品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制造业不断发展,生产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需求刚性产品,因此第二产业成了拉动温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温州的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出口商品的结构。

2.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大。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外贸经济的发展。温州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业可以将高技术产业进行分工并从中获得利益,使国际技术得以推广,在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能让外贸出口不断增长并拉动温州的经济发展。

3.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在不断扩大。温州出口主要以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对促进温州与文莱、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六个东盟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有重大的作用。在诸多出口东盟市场的温州产品中,船舶占比最大。如今东盟已成为温州紧固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三、温州企业外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温州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找出温州企业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为提升温州企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1.自然资源。温州,属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第一批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中国黄金海岸中段,东濒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福鼎、柘荣、寿宁三县毗邻,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的缙云、青田、景宁三县相连,北和东北与台州市的仙居、黄岩、温岭、玉环四县市接壤,处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工经济区交汇的区域,是浙江省南部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2.人力资源。温州市农民工规模之大,在全国各地市中属于佼佼者。温州市虽然人口密集,人口规模大,但是温州的产业规模更大。用工规模远超劳动力规模,本地劳动力资源短缺明显,所以常年需要从外部引进数百万劳动力。大规模的农民工并没有解决温州市的用工问题,近年来温州每到年初会有高达30~40万的用工缺口。2009年初受上一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用工缺口达140万,这都受制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温州市常住人口仅比户籍人口多20多万,与300万农民工的规模不成比例,更不能与外来人口规模相比。大比例的流动人口使温州市的人力资源情况很不稳定,经常出现春季用工紧张的情况。而且劳动力的流动使其就业岗位十分不稳定,在温州工作3年以下比例达30%以上,在同一企业工作时间在3年以下的高达40%以上,而在温州工作10年以上和在同一企业工作10年以上的比例则分别仅占6.0%和2.8%。不断地更换工作造成了技术积累的难度大大增加。这不仅是劳动者本人的一种损失,而且也导致了企业技术人才的流失。这对于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利。

3.知识资源。温州市每130万人才拥有一所普通高等院校,这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高等教育对外部培养的依赖性较高。从国内的高等教育素质来看,教育与现实脱节,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虽然高等教育入学率相对较高,已经基本实现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对接,但依然不能担负起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人才保障的任务。

近几年,由于产业升级的需要,用工也将向高层次人才方向发展。由于高级人才多谋求长期就业,这将有利于人力资源的稳定。但温州市高等教育力量不足,严重依赖外部高级人才输入和人才的外部培养,导致高级人才的内部供应很难满足。另外,温州市的劳动报酬水平不及京沪地区高,但生活成本却不比京沪地区低,标志性的房价在温州市的部分地区堪比京沪两地区。因此对谋求长期就业的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特别是在国家平衡区域发展的战略形势下,内地发展迅速,经济差距扩大形势放缓,可能形成高级人才的外流,从而加重温州市人才短缺的局面。

4.基础设施。温州的经济模式要求有快速、灵活、准时的运输方式来满足其交通需求,在这种需求背景下,公路运输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近年来,温州市通过建设高速公路,加强国省道改造,疏通卡口,建设桥梁,取消汽车渡口,逐渐改善了严重的路塞、路阻状况,并初步形成以公路运输为主,以水运、民航、铁路为辅的各种运输方式齐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缓解了交通运输紧张滞后的局面。

温州依山傍海,港口资源十分丰富。以温州港为中心,以乐清、瑞安、平阳、洞头、永嘉等地方港为骨干,以及其它众多小港为辅助港,形成大、中、小配套功能基本齐全的港口总构架。不过近年来,温州水运系统的客运量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由于大量跨江、跨河桥梁的建成以及公路状况的改善,使内河客运严重萎缩,但沿海客运仍处于平稳增长状态。从整个运输系统的客运结构来看,水运所占比重始终处于下滑状态。总的来说,水运在长距离客货运输方面具有运量大、费用低廉的优势,但从温州地区的情况来看,水运日趋萎缩。

温州铁路通过利用外资和私人资金从1992年开始启动,于1998年开通了温州境内的第一条铁路——金温铁路。该铁路的建设开创了中外合资建设地方铁路的先河,结束了浙西南地区43万平方公里没有铁路的历史。金温铁路的通车,解决了航空客运运量小、成本大,公路客运长途运输速度慢、舒适性差的矛盾,因此中长途客运大量向铁路转移。随着1999年铁路货运的开通,一部分货运量从公路转移到铁路上来,尤其是往金华方向的大部分货运量,都直接通过金温铁路进行周转,铁路货运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另外,随着温福铁路和甬台温铁路的建成,温州地区铁路交通的性质将发生根本的变化,温州将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铁路枢纽站。

温州民用航空机场永强机场地处瓯江口南岸,现属4D级机场。机场自1990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以其快速、高效、舒适的优点吸引了一部分客源,平均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发展速度居全国首位。2007年客运量190万人,占全社会总量的0.67%。随着温州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永强机场现有设施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航空业务量的要求,现有高峰小时已达1200人,远远超过设计处理能力的360人,急需扩建,因此,永强机场的扩建已经提到市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5.资本资源。温州的民间资本充足,虽然前几年发生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但截至2016年底,温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625亿元,贷款余额80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48亿元和434亿元,增速10.94%和5.69%。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将丰富的民间资本融入到企业的发展当中去。

6.政府支持。政府在推动温州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有形之手的作用。温州政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措施,不断促进温州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提升温州企业的外贸竞争力措施

1.利用好各种资源要素。温州在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各项资源。在实现温州市快速发展的同时,要传承“包容、好客”等优良的文化传统,创造和改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以形成有利于吸引外来劳动者、留住大批中高级人才的氛围。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以提高经营者的综合素质。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和其他硬件设施,改善软环境,完善配套服务。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民间资本,鼓励发展国际市场。要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外资的利用水平。

2.改善并适应市场需求。改变坐等零星分散小规模采购客户上门交易的被动式经营,应努力培养、扩展新的市场主体,适应目标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寻找积极的、规模性采购主体的主动配送交易模式。加大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大对国际标准的研究,以解决温州很多商品缺乏国际标准,导致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等问题,为国际化经营取得许可证。同时要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促进企业抱团,从而掌握整体产品生产经营的话语权、从技术到品牌的行业标准制定权。

3.提高相关产业竞争力。

首先,要优化产品结构。温州民营企业的早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原有的产品结构,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和国际分工的不断加强,保持原有的产品结构很可能导致目前的优势和地位的丧失。因此,温州的民营企业必须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对本企业产品的制造和研发,积极推动产品品牌化。

其次,加快完善平台建设。利用和完善各类贸易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展订单集合的大规模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品议价能力;建立健全市场流通网络,继续完善区域性物流配送网络,强化信息、价格的地位。

第三,扩大投资渠道。扩大企业的投资渠道和投资范围,为融资提供合理的途径,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和结构,有利于改善中小民营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的局面。温州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资金,只能继续选择高利率的民间借贷,这导致企业资金成本的增加,实际上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只有采取政策和制度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投融资难的问题。

最后,应根据自身现状做出合适的选择。企业应以公司发展战略为依托,作出适当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可以减少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的盲目和随意,了解在开展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注重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

4.政府和机遇方面。温州市政府要适应新政策,转变支持重点与支持方式。积极扶优扶强扶特,壮大优势行业、规模企业和优势产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致力于建设法制型和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温州市要抓住国际贸易全面改革的机遇,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温州市场和国际市场融合与整合。同时,针对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合理运用金融工具来避免汇率风险,并通过研发新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萌.温州民营企业面对经济结构变迁及挑战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商贸,2011(17):223-224

[2] 张芳方.长三角地区外贸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5(35):10-11

[3] 林野.温州培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初探[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1):221-222

[4] 王春丽.福建省外贸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J].福建:综合竞争力,2011(03):56-61.

[5] 宋马林.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与后危机时代的战略选择[J].北京:国际贸易问题,2011(02):170-176.

[6] 卢丽琼.温州企业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探讨[J].黑龙江:现代经济信息,2010(02):190-191.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