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经济毕业正文

试论审计抽样风险及其控制

  • 投稿石二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609次
  • 评分4
  • 59
  • 0

吴 蕾

摘 要:在审计基础理论中,审计抽样风险是其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导致对审计抽样的风险应对仅仅停留在框架层面,甚至成为转嫁法律责任的借口,长此以往,将十分不利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水平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理念也朝着信息化、数据化的趋势发展,审计抽样的风险也逐步能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得到控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审计抽样 风险 控制

一、引言

在讨论审计期望差距同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中,审计抽样一直备受讨论,作为现代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审计抽样一直在审计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寻求着自身的完善与进步。随着数据式审计概念的提出和运用,目前业内人士对其的理解程度和实施条件都仍然处在摸索阶段,但是随着审计技术逐步达到瓶颈阶段,数据式审计模式的理念和技术开始成为现代审计技术的曙光,逐步引领审计理论与实务工作。所谓审计风险,简单来说就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并未就此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该定义重点阐述了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即重大错报的存和重大错报同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对于审计工作来说,具体需要完成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发现重大错报,二是对发现的重大错报进行客观反映与妥善处理。那么这两个层面的要求是否能够通过审计抽样手段来完成?审计抽样能否较为准确得将审计风险进行量化?审计抽样结果能否合理保证转化为最终恰当的审计意见?这种种疑问都需要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深入思考与积极实践。

二、审计抽样的风险类型

(一)信赖过度风险

信赖过度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之后,推断控制有效性高于实际有效性的风险。如果注册会计师将被审计对象的可容忍偏差率定为8%,但是在经过抽样之后计算出的偏差率却是7%,注册会计师从而得出样本总体可以接受,继而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由此可见,信赖过度风险会对审计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最终发表并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该风险也是控制测试中需要尤其关注的风险。通常来说,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都有可能造成信赖过度风险,一方面,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抽样时,可能会在样本选取和抽样方法上出现不恰当操作,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也有可能为了掩饰真实信息,甚至内外勾结,对审计人员隐瞒真实情况。

(二)信赖不足风险

信赖不足风险是指推断出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实际有效性,导致注册会计师大量增加工作量的风险。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之后,确定的可容忍偏差率为7%,但是通过审计抽样得出的实际偏差率却是8%,面对这种情况,注册会计师很有可能会觉得总体样本不能接受,从而得出内部控制无效的结论,并且在接下来的审计过程中大幅度地扩大测试范围。如果真实的偏差率为9%,那么就出现了1%的差异,就会直接导致注册会计师增加很多“无用功”,虽然对审计结果不会造成影响,但是会严重降低审计效率。由此可见,信赖不足风险对审计效率有着直接影响。通常来说,造成信赖不足风险的根源是注册会计师未能严格执行审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在过度谨慎的情况下导致了审计成本的增加。

(三)误受风险

误受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未认定某一重大错报存在,但事实上该重大错报却是客观存在的风险。一般来说,如果注册会计师不认为账目金额存在重大错报,就不会对账面金额进行进一步测试,继而得出该账目金额不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注册会计师认定的可容忍错报金额为10万,但是审计抽样测试出的错报金额为8万,由此可见,推断的错报金额低于审计抽样的错报金额,即推断的错报处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由此注册会计师得出总体可接受,被审计单位不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但是实际上总体错报金额为12万,应该被认定为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得出了错误的结论。由此可见,误受风险会对审计结果产生直接影响,是导致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注册会计师在细节测试中要尤其注意的问题。

(四)误拒风险

误拒风险即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但是实际上却并不存在的风险。如果注册会计师一旦认为某一账面金额存在重大错报,此时往往会通过扩大细节测试范围来进一步获得更为充分的审计证据,以便最终得出最为准确的审计结论。例如,注册会计师认定的可容忍错报金额为8万,审计抽样最终得出的错报金额却是10万,从表面上看,推断的错报金额已经超过了可容忍错报范围,注册会计师容易得出总体不可接受,存在重大错报的审计结论。然而,实际上总体错报只有6万,并不属于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却花费了大量精力扩大细节测试范围,以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由此可见,误拒风险会对审计效率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审计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三、控制审计抽样风险的主要措施分析

(一)开展审计工作前,审计人员应当加强学习,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

针对审计工作人员来说,其对被审计单位整体环境的了解程度,同审计风险的大小息息相关。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越深入、越全面,就越有可能将审计抽样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低水平。虽然前文所述的四类审计抽样风险都难以做到完全避免,但是却可以采取各类措施,将风险程度降至最低。在审计实务中,如果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业务流程都很熟悉,就能够提高对被审计单位各类情况的判断准确性,从而在样本选取上更加科学,从而将审计抽样风险降低。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养也同审计抽样的风险大小直接相关。客观来看,我国经济成份较为复杂,处在经济转型期下,各类新政策不断出台,审计对象和内容也处在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因此应该让每一名注册会计师都有机会和平台对新的业务知识进行学习和更新,确保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强化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要强化风险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怀揣强烈的职业精神。

(二)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最大限度上的避免遭遇法律诉讼,积极控制和防范审计抽样风险,就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自主选择权,做到对被审计单位的审慎选择。通常来说,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委托之前,应该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类型、组织结构、经营规模、风险状况、财务会计情况、以前年度接受审计情况等因素进行调查和了解,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曾经有不诚信的记录,那么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说明被审计单位容易出现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可能,将会对审计抽样工作带来直接影响,加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如果注册会计师发现难以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那么就应该拒绝客户的委托。除此之外,会计师事务所还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利益和承受风险二者的关系。审计抽样风险难以被完全消除,只能尽可能控制,这是由于审计对象的不可控性造成的。另外,控制审计抽样风险也必然付出相应的代价,通常来说,审计成本的增加将带来审计抽样风险的降低,也就是说审计抽样风险的设定应当充分考虑其经济意义上的范围。

(三)重视对分析性测试的利用

分析性测试是针对财务资料和非财务资料之间相关关系的评估,从整体上来说就是分析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是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基本可靠时进行分析性测试的基础。分析性测试对于降低审计抽样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一旦在分析性测试中出现偏差,审计人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偏差的基础上进行查证,就可能发现重大的差错或是舞弊,作为对审计抽样结论的佐证。另外,分析性测试还可以有效降低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抽样的针对性,有助于对审计抽样风险的控制。鉴于此,审计人员可以考虑在计划审计阶段、报告阶段充分使用分析性测试,获得更加全面的审计证据,从整体上把握审计抽样结果的合理性,为后续的实质性审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审计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审计工作正在不断地寻找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优势,云计算、信息技术都为降低审计抽样风险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有望对某些难题进行突破。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社会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所面临的的审计风险不论是在深度上还是范围上都比过去更加严峻,审计人员只能在不断提升自我执业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提供最为优质的经济服务。希望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对于审计抽样风险的风险不再仅仅停留在条条框框中,而是能够切实被运用于审计实务之中,成为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质量的灵活应用工具。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孙艳萍.论审计抽样风险及其控制[J].会计之友,2014(3).

[2]陶怡.试论审计抽样风险及其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4(8).

[3]李旭.政府审计内生风险及其控制[J].财会通讯,2014(9).

(作者单位:四川金达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西昌市 6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