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经济毕业正文

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 投稿家慧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281次
  • 评分4
  • 26
  • 0

王佳源

摘 要: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增长的伴随产物,本质上,即为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一种表现形式,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加速经济增长。文章列举了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探索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源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城镇化 动力 经济增长

一、引言

城镇化也成为城市化,是由第一产业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社会的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同时城市的扩大使一部分农用土地变化为城市建设用地,使一部分农村人口变化为城市人口,转变生活方式,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加速经济增长。有许多文献揭示,在宏观水平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探索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对于加快我国城镇化步伐,积极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城镇化相关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建立了两部门经济发展模型。他认为,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低收入的劳动力,所以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工业部门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而只支付给传统农业维持生存部门的相应工资。后来,美国经济学家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作了补充和修正,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在经济结构转换中就业结构转换的条件和阶段,重视人口增长因素,提出了部门间平衡发展的思想,并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实现由一种无阻碍过程变为一种有可能受阻的发展过程,进一步丰富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将各国城市化规律轨迹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型曲线,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占有绝对优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当城市人口超过10%,城市化逐渐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 后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加速阶段,随着现代工业基础的逐步建立,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就开始转向城市,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这种趋势要一直持续到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才会有减缓的趋势,此后为城市化进程第三阶段。

三、结合中国实际的城镇化动力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城镇化得以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中国城镇化的动力并非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促成,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地理环境、政策、行为主体的行为和人文社会环境等,各因素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彼此相互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内生动力,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双向互促,共同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的脚步,城镇化又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劲的动力。首先,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致使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而大城市在发展上占据有“先天”的优势,发展速度必然快于乡镇农村的发展,并由此产生辐射作用,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生活在乡村的农民将不满足目前的生活状况,向往城市文明,同时希望自己的农民身份得到改变,在此作用下,产生对城镇化的拉力作用,促进城镇化进程。

三次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首先,20世纪7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非农化和城市的发展,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机械开始运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就会出现“手多了”的现象,此时农村存在剩余劳动生产力,农业人口出现闲置。所产生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镇化的基础动力,也是城镇化的推力。由于农村人口出现闲置,部分闲置人口开始进程务工,世界各国的城镇化经验表明,城镇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工业化的出现而发展的,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也是主导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由于原料少、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等特征,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使劳动力供不应求,收入差异吸引着劳动力大量向工业转移,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带来了经济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工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使得“钱多了”,因此,更先进的机械运用于生产,农业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由此产生了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致使企业发展对外部环境和社会服务的依赖性逐渐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因此而赢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如充分发展的市场体系、发达的金融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所以当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历史的必然。第三产业是一种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投资少、见效快,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贡献较大。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工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在GDP中的比重将逐渐占主导地位,逐渐成为城镇化的后续动力。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就业机会,从而保证在工业化过程加深的情况下,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仍不断提高。因此,如果说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是工业化过程吸纳劳动力的第一次浪潮的话,那么伴随着重工业化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则掀起了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第二次浪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雅莉.城市化经济运行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165.

[3]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3):193-206.

作者简介:

王佳源 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河南郑州市 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