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经济毕业正文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分析

  • 投稿王陶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834次
  • 评分4
  • 43
  • 0

胡 晶

摘 要:现代服务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二者相互依存在互动中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分工深化的作用下,产业间的融合使得产业界限愈来愈趋向模糊,表现为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业化。在“两业”融合过程中,创新能力不足,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盈利能力不强,虚拟经济畸形发展制约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本文认为,通过“协同创新”,建设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规划引导好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定位有利于促进二者互动融合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互动融合 协同创新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始终无法彻底摆脱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低端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制造业的创新与升级不仅要靠自身,同时还要依赖于相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等特点的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高,对技术创新和制造业结构转型产生了极强的辐射效应。现代服务业能够通过研发、生产、销售、咨询等价值链关键环节与制造业进行融合和互动,发挥“推进器”的作用。研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首先对二者互动融合的表现形式和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协同创新”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的有效方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为研究二者的互动融合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二者融合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1、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表现形式

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验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特别是指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二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需求空间;而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实现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随着投入制造业的中间服务的增加,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也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二者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并出现“融合”发展现象,这种产业间的融合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目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主要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业化两种融合框架。

1.1 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如GE的财务公司业务,IBM的咨询业务,XEROX的文档管理业务等实质上都属于这一范畴。Vandermerwe和Rada(1988)最先提出服务化一词,他们认为,制造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或物品与附加服务向“物品-服务包”转变。完整的“包”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并且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增加值的主要来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顾客满意”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制造业企业服务外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来增加其核心产品的价值,制造企业由提供物品到提供服务转变。制造业领域企业围绕主业向价值链高端服务环节延伸,或通过外包制造环节转型为服务企业,即“制造业服务化”过程。这种产业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在制造业内部自发演化出服务业务,并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价值来源。由于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易被模仿,而服务环节尤其是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不易被模仿,能够获得较长时期的差别化竞争优势,因此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以加工制造环节为起点,向研发、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导致服务化现象的出现。总而言之,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制造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产品总是容易同质化,服务比较容易差异化。制造业服务化更有助于帮助传统制造寻找到自己的不同点,从而实施差异化竞争。因此,制造业服务化实质上成为制造企业提升和不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2 服务业产业化

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融合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服务业产业化。服务业产业化,是指将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并坚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并不是简单的完全市场化,而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引导下,各类服务机构(包括提供公共商品服务机构和提供个人商品的服务机构)依照投入产出原则,从市场获取产业发展要素,在扩大市场供给需求的过程中实现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系统性社会再生产。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一家一户的零星生产到形成以分工协作为纽带的产业群体的过程。服务业领域企业利用其研发设计能力或市场营销网络向制造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独立的服务产业,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服务业产业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外化也变得越来越普遍。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数量增加、规模扩张和分工细化的过程,并建立起行业体系框架,形成完整的服务配套体系,进而形成产业规模。从一个更广的视角来看,也只有产业化才能形成强大的生命力,为制造企业提供大量服务需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服务支撑,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需求。

1.3 分工深化下的“服务外包”与“制造外包”

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外包”和“制造外包”两种方式互动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分工深化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影响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演进的最根本因素。从分工角度来看,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良性互动,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内分工的融合,二者也会出现新的融合态势。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环境、生产要素的差异决定了两类外包企业在成长机理的形成和演化等机制上存在差异。从交易成本角度来看,制造外包企业比服务外包企业的交易成本结构简单、稳定。制造外包企业核心资源的整合模式是从有形的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到无形的技术发明、品牌等资产的整合;而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资源整合是从无形的信息、知识、文化到无形的品牌及技术延伸。制造外包企业通过市场创新、新生产要素来延长全球价值链;而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商业创新和技术增值服务来延长全球价值链,从而获取价值链治理能力。

2、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现状分析

从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表现形式与发展趋势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制造业升级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二者的互动融合情况并不乐观。由于制度和历史的原因,造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渠道。

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使得产业的发展缺少源动力,制约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由于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的不到位,在企业中还普遍缺乏进行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缺少自觉从事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激励机制。在市场运行规则、价格体系和调节机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还远没有形成。法律保证制度还明显不足。自主创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创新活动都是难以进行和持久的。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创新意识还比较薄弱,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偏低,创新人才不足,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尤其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国际经济中的产业壁垒和技术封锁仍然存在,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继续寻求在竞争中的垄断地位,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加之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因为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等创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最大的问题。

2.2 制造业盈利能力不强:以加工贸易为主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

根据微笑曲线原理,参与分工合作的企业,由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最终产品的生产,经过市场调研、创意形成、技术研发、模块制造与组装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中间制造环节的比重越来越小,附加值更多的体现在两端的设计与销售环节。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在实现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同时,“大而不强”的情况十分突出,增加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中间,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面临着长期处于低端的尴尬局面。我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却远超发达国家,许多行业还存在着“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在参与全球国际分工过程中,低成本劳动优势加大了现阶段低技术生产性服务出口密度,迫使我国在过度追求“量”增的同时,表现出“质”劣的贸易条件恶化格局,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获利能力不断缩小。从全球生产供应链布局来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优化的生产布局,将产业链延伸到各个角落,这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只是构成跨国公司整体运营过程中相对比较封闭、单一的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的研发、服务、营销等高增值环节都在外,跨国企业利用当地的低成本制造优势,进行加工组装,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动力,使得我国制造业长期锁定于价值链低端,很难与服务业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2.3 虚拟经济畸形发展:产生过度投机化、超前虚拟化与人为空心化。

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虚拟经济侵蚀实体经济的现象。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力,以代工制造为主业的实体经济。同时,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以金融业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脱离实体经济的自我循环、自我创新、自我膨胀等问题。这些问题,必然导致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不配套,产业资本源源不断的脱离实体经济,流入金融市场。由于盈利丰富,民间借贷吸引上市公司、国企参与,吸引企业家退出实业进入了金融业,资产投资、资源投机和大宗产品炒买炒卖领域,产业资本逐步转化为了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更进一步转化为了投机资本,出现了实体经济空心化的趋势。虚拟经济虚胖必然助推金融资本、资产的泡沫化,同时也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经济出现过度投机化、超前虚拟化与人为空心化的现象,制约了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3、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模式:协同创新

我国目前己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应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坚持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我国制造业集群发展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打破服务业与制造业供需低效平衡,加快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地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并没能同时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度仍然较低。我们认为,要想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实现二者的协同创新。我国发展服务业需要探寻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

3.1 协同创新机制“四位一体”,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协同创新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集自主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四位一体”的创新协同过程,实现协同创新需要创建新的体制和机制。目前,一方面我国自主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总体创新不足,创新条件不具备。另一方面,这四个子系统各自独立运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因此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和组织创新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起到化学作用,导致我国创新能力不强。强化协同创新正是破解这个的困局的方式与方法。

首先是自主创新协同。自主创新协同分三个阶段:知识创新、研发设计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这三个阶段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同时也是递进的关系。要具备创新的知识,激发创新的思维,再通过产权等制度法律保障,进行研发设计开发,最重要的是将研发的产品推入市场,转化成生产力,通过市场的考验,即产品市场创新。其次是自主创新机制的协同。包括创新成果的有偿使用机制(例如购买和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集成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包括风险投资、股权激励等)。再次是与自主创新相协同的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自主创新并不是创新的一个具体类别,而是强调创新的自主特性,这种特性在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创新中会得到体现。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长期以来奉行“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错误理念,这种态度无论是对于制造业还是对于服务业的自主创新都是非常不利的,最终必然会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最终影响到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协同,产业创新与自主创新之间协同在于形成自主的技术范式和技术路线;制度创新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协同在于形成具有独特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制度规范;组织创新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协同在于形成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的组织架构。

3.2 协同创新产业间有所侧重,现代服务业侧重组织创新,制造业侧重技术创新。

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来说,其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在市场中得到直接验证和利润自哺,因而创新激励大、效率较高。但其组织创新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难度较大,营销创新容易被模仿,这客观上造成制造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创新方面。从产业层面上讲,制造企业的组织关联渠道相对狭窄,即使能产生组织创新也难以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有效的扩散,因此从总体上说,制造业创新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是比较合理的。服务业技术创新由于其组织关联互补性大,组织创新更容易在产业内和产业间扩散,因而组织创新是服务企业和产业最有效率的创新方面。Edwin(2006)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创新倾向和对组织程序变革的欲望对服务业创新有更大的影响,而研发强度则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更大。激发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创新,可以弥补制造业组织创新的不足;而推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又可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进一步促进其组织变革。两者分别在各自最有效率的方面加强创新,并通过产业互补增强彼此之间的需求联系。这种螺旋发展的良性互动,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是大有裨益的。

4、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与协同创新的政策选择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现状的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

4.1 建设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

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与核心。建设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的关键纽带。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中国已经进入可以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自主创新已成为提高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以及制造业升级的动力。加快建设中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国制造业升级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相互结合的关键纽带在于加快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体系。

4.2 适时进行产业政策调整,使企业由过去的做大转变为做大与做强并重。

首先,要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开始,进一步构建国家价值链,努力培育和构造中国的跨国公司。构建基于本土市场的国家价值链的领导型企业,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培育和构建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培育跨国公司的同时,还要从深化改革、改变市场环境、优化税收入手,做活做强中小型企业;从强化政府的产业标准执行和完善市场机制入手,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建立产业升级正常机制。

其次,调整外资外贸政策,提高制造业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放宽外资外贸管制,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引导FDI流向,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改革出口退税政策,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不断降低“两高一资”行业产品出口退税率,甚至取消这些行业的出口退税政策。另外,要充分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工业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投入和外包的比例,充分利用生产性服务业FDI,提高内资工业企业生产效率。

4.3 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化程度不够,政府服务功能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改变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垄断经营,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较低的状况;进一步加大垄断性生产性服务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分离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加快实行企业化经营。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改革进程,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具体来说,一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将政府职能从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者和审批者转变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二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降低门槛、鼓励竞争。三是推进关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如水、煤、油、电、气、环境补偿等,为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服务和产品创新的财税、政府采购等政策,为制造业的服务增强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促进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

4.4 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移转型进展,规划引导好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定位。

交易成本(要素成本和商务成本)的变化决定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协同性。我国政府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方面要发挥指导性作用,通过制度安排,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定位提供高效的制度框架;建立公共研究机构,完善公共知识的基础设施,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提供丰富的公共知识;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积极引导社会网络向有利于空间布局上的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

要素成本的提高决定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恶化,传统要素成本依赖型产业增长日益陷入高成本困境。在此背景下,我国要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做好服务内地制造业发展的准备工作。在服务业管理体制领域大胆探索,可以在沿海城市设立若干新的特区,吸引外资制造业落地,通过开辟新特区,创新体制,吸引内外资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学习和探索发展制造业的新路径。

降低交易成本是城市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是存在进入管制以及垄断的行业,如金融、电信、铁路运输、信息等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同时,进入壁垒的存在也抑制了该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导致服务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在新一轮体制改革中,应重点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改革,要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及其他相关政策性措施的功能,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实现集聚式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支持。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的行业组织,制定并完善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和相关标准,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与组织平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继国,李江帆.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家,2007(3)。

[2]李文秀,夏杰长.自主创新推动服务业成长:机制、效应与实现路径[J].财贸经济,2010(12)。

[3]徐力行,高伟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08(12)。

[4]刘颖,陈继祥.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

作者简介

胡 晶 (1982-),女,江苏徐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经济,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教师,讲师。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市 100872

2.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市 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