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经济毕业正文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政策取向——全球经济再失衡态势初显与中国创新驱动战略

  • 投稿猎头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834次
  • 评分4
  • 26
  • 0

闫 坤1,张 鹏2

(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北京100732;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42)

摘要:2015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形势依旧错综复杂,但复苏的逻辑主线逐步清晰。发达国家在新一轮再工业化、再全球化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可能加剧全球经济再失衡的风险,从而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影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运行也进入新常态,表现出一定的体制机制弊端和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加速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迎接新常态的机遇与挑战,是克服全球经济再失衡的压力与困难的重要决策。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财政政策;全球经济;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7-0078-08

收稿日期:2015 -05 -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研究”(10AZD020);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项目“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

作者简介:闫坤(1964 -),女,辽宁大连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与财政理论研究。E-mail: yankun@cass.org.cn

2015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形势依旧错综复杂,但复苏的逻辑主线逐步清晰,至少对于主要经济体而言,国内结构改革的方向、国际分工体系的调整和全球经济治理战略已基本达成共识,复杂经济表象下的运行秩序正在得以恢复。也许各国经济还是震荡的、无序的,但震荡之中已经具备了协同的特征,随着主导国家目标前景和驱动力量的不断明朗,各国复苏路径开始趋于收敛,国际投资、金融和贸易规则的权威性正在提升,经济运行的合力正在形成。因此,如果没有系统性风险的冲击和影响,预计2015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将转入复苏的轨道,同时伴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和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简政放权为特征,放手壮大市场力量;以垄断行业改革为抓手,大力鼓励公平竞争和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为载体,提升经济结构、效率和分工地位,支持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不平衡复苏进程中形成赶超型力量。

一、发达国家复苏信号增强,全球经济再失衡态势初显

2015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进程仍然表现为明显的不同步,美国经济已经步人潜在经济增长区间,而欧盟和日本则仍然受到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和宏观政策的压力与挑战而踯躅不前。但各国经济运行中的亮点不断增多,积极因素的作用也有所放大,国家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和前景不断明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中国以外,发达国家有可能先于发展中国家走向复苏进程,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也在强化这一特点,加之“正向供给冲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形成利益再分配,全球经济再失衡态势已初步显现。发展中国家需引起警惕,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直面国际市场的竞争,抓住经济复苏期的重大机遇。

(一)美国经济:从再工业化到再全球化

2015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仍在持续稳定增长的轨道上运行,各类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市场效率和企业创新等指标保持在较高水平,国内要素的边际产出率逐步下降,经济初步进入“稳态”区间,再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果进入平稳期。为提升美国经济的边际产出效率,扩大再工业化的经济驱动效应,美国将进入到技术外溢、模式外溢和产业外溢阶段,亟需推进全球经贸格局和机制调整,经济全球化发展进入到新的关键时期,国际经济组织、多边经贸规则、区域经济合作和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等领域的调整与改革将渐次起步,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201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速在扣除2014年同期-2.1%的增速后,实际增速仅为0.2%,虽属正常但仍弱于市场预期。剔除油价和其他附属因素影响后的核心CPI达到1.8%,低于美联储2%的警戒线,处于温和通货膨胀水平。3月末美国失业率为5.5%,进入到充分就业区间,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进入到敏感期。从结构来看,美国的经济指标也表现出上升期的特征。受数据公布时间的影响,现在还无从获得美国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数据,预计美国私人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维持在2.5%左右,工商业投资(设备+厂房和商业用房)、住宅和知识产权的投资比例约为50:25:25,实体经济的产出增长空间明显。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虽有波动,但总体上仍处于98以上的高位,3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更是上升到101.3,预计私人消费增速将超过4.5%。美国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贸易赤字有所下降,2015年前两个月,贸易总额达到8291亿美元,但贸易逆差仅为1136亿美元。美国主要市场的形势也保持在较好水平。美国国债仍是全球最安全、最普遍的投资对象之一,中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仍保持下降趋势。美国货币供应量保持平稳.3月末M2为119264亿美元,第一季度M2的增量为2067亿美元,同比增速为6.1%,储蓄率为5.8%,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复苏态势,1月美国新房销售达到50万套,2月则达到53.9万套,大大超过市场预期。作为美国经济复苏的主推动力,美国工业表现平常,但基本保持在正常的高位运行,强势美元和油价波动影响了美国工业的竞争力。

美国再工业化的影响目前已经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产业层面,从效率导向转向结构导向,并开始深人影响美国国民经济的生产组织形态和商业经营模式,为全球制造业小型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的路径做出了重要探索。美国再工业化的核心是“分布式布局+智能化组织+模块化生产+多样化供给”;一是分布式布局,即改变原有工业生产“中心一外围”和产业链型的布局方式,每个企业(生产单元)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开展生产,形成产品在形态、式样、质量和功能上的差异,并将产品和生产设计接人互联网,以降低商品的搜寻成本和后端产业链的组织成本。二是智能化组织,在高效市场机制的支持下,市场配置的不再是无差异的资源和标准化的中间产品(零部件),而是形态功能各异的产品。三是模块化生产,上一环节个性节和多样化以后,下一环节无法通过大规模生产提升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而必须采取模块化的方式来包容差异化、增强便利化和形成多样化。四是多样化供给,在模块化生产的支持下,企业可以向社会提供较低成本的多样化商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将多样化的商品进行高效配置,进而在多个“小众”市场实现规模与收益对“大众”市场的赶超。这种再工业化模式具备结构创新、模式创新和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具有进一步提升效率和收益的重要空间。

从目前来看,美国再工业化进程在不断深化中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再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也开始从企业和产业链外溢到整个国民经济。当前美国再工业进程进入调整期和平稳期。如2015年3月工业生产环比下降0.6%,制造业扩张速度明显下降,处于2013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因此,美国要强化再工业化模式的影响,提升再工业化的效率和收益,有必要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结构外溢、技术外溢和市场外溢。即美国再工业化将启动2.0阶段,从美国国内的产业化转向世界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模式创新,进而形成与产业化相适应的国际经济新规则、新秩序和新格局,中国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在接受辐射和外溢的同时,主动施加影响,使中国的利益和意愿能够得到体现和尊重。

从再工业化到再全球化,美国政府和企业需在以下领域实现突破:一是要素和资源领域,需要有更加丰富的资源供给和更加充裕的要素保障,推进资本国际间流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全球化布局。二是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继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统一各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简化知识产权国际注册的手续,实现知识产权的全球性保护。三是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和信息管理体系建设,从而为中间企业自主性生产提供支持,并扩大下游企业的信息搜寻范围。四是加强国际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制度协作、多边规则和区域经济合作等,用贸易自由化为产业全球化铺路。五是加强企业全球生产布局,以要素和资源为导向,以创新和结构提升为主要着力点,推进美国企业在全球经济贸易合作的关键区域和节点开展投资活动,利用东道国的要素和资源优势进一步降低成本,形成以企业自主性生产和差异化商品配置为特征的全球产业链,如图1所示。

美国再工业化到再全球化战略的关键是外部市场效率和交易成本的控制。因此,美国再全球化的战略重点将基于以下原则展开:一是简化多边注册和统一保护标准趋同的新一轮知识产权合作。二是以非关税壁垒和贸易管制措施为重点的多边贸易合作。三是立足于东道国的要素和资源实现自主性研发生产,以及面向国际市场的投资合作。四是推进国际互联网在更广阔领域内覆盖,以及坚持开放性和打破信息壁垒的国际信息合作。五是以扁平化、自由化和自主化为特征的新型国际产业链,以及打破“微笑曲线”的新型国际价值链。

(二)欧盟和日本:竞争和转型中的经济复苏

进入2015年以来,欧盟和日本经济运行中的亮点不断增多,各项指标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向复苏的方向发展。随着美国再工业化进程的调整以及欧盟和日本等国调控政策效应的显现,预计2015年下半年,欧盟和日本的经济都将探底企稳,逐步进入到经济上升期和复苏期。

欧洲央行在年初赢得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诉讼,为欧洲版QE扫清了政策障碍。2015年第一季度,在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下降的有利环境下,在欧洲央行更加宽松和灵活的货币政策支持下,欧盟主要国家的经济运行取得较好成绩。3月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达到103.9,超过市场预计的103.1。投资者信心指数持续保持增势,3月末达到20,为2007年8月以来的最高值。商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较快增长,增速超过3%,为整体经济复苏在需求面上提供了重要支撑。

日本经济逐渐克服消费税政策的冲击和“第三支箭”未能有效落地的影响,经济呈现复苏势头。2015年2月受到日本企业利润增加和产出增加的影响,日本失业率进一步下降到3.5%,失业人数仅为230万人,是发达经济体中就业表现最好的国家。核心CPI实现2%的增长,基本符合日本经济政策的调控方向,实现连续21个月的正增长。贸易环境持续改善,实现贸易顺差1.4万亿日元,是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对外投资保持增长,对外投资收益总额大幅增长,达到1.9万亿日元,增速达到27.5%。当然,日本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隐忧,如日本家庭消费支出仍在减少,2月为26.6万日元,同比减少2.9%,已连续减少11个月。

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转向再全球化,美国制造业与欧盟、日本制造业激烈竞争的局面将有所缓解,甚至在再全球化部分措施的推动下,可以实现相互促进。如美国再工业化对信息化的促进和市场差异化配置能力的强化,给欧盟和日本的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小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市场也可以直接配置中小企业的商品和服务,摆脱了对大企业订单的依赖,也摆脱了对大企业技术和标准的束缚,激活了中小企业的活力,给中小企业提供了产品多样化和差异化的控制力量,避免了中小企业的过度价格竞争。再如美国分布式布局理念也将改变原有垂直型产业链和“微笑型”价值链的局面,参与企业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专业化,整个产业组织模式从多层次分工转向相对平行的专业化生产,国际产业链呈现扁平化特征。同时参与企业都具有一定程度差异化的垄断性,也相应地拥有必要的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和市场力量,每个生产节点都成为大“微笑曲线”上的小曲线,价值链也得到更加均衡的分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可以更早地适应这种调整和转变,从而使其产业竞争和经济发展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上。

(三)再失衡:发达国家从借入“缺口储蓄”到借人“储蓄缺口”

在美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带动下,以制造业为龙头,欧盟和日本等国通过市场形态、产业布局、企业组织和生产工序的变革,抓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有效对接再工业化和再全球化的机遇,实现效率提升、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企业利润明显增加,就业状况显著改善,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国内消费规模日益扩张,企业投资意愿被显著激活,金融市场效率也得到较好恢复,尽管有欧洲央行QE和日本央行QQE(质化和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的支持,但在去杠杆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资本供给仍然难以满足投资需求,利用较高投资收益率从发展中国家吸引投资,引致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转移成为全球经济再失衡的重要表现。

从2015年第一季度各国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毛利润率来看,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基本保持在30%以上,而中国、印度和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则在15%左右,发达国家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承担财务费用的能力。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存在外流压力,以获取发达国家较高的投资收益,世界范围内的“储蓄缺口”和“投资缺口”再度形成。

相较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全球经济失衡,再失衡表现出两类典型特征:一是发达国家从借入“缺口储蓄”到借人“储蓄缺口”。所谓“缺口储蓄”是指国民收入在满足国民消费后,剩余的储蓄部分难以满足正常条件下企业和政府投融资需要,差额部分(即缺口)需要从国外借人;而“储蓄缺口”则是指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投资也保持活跃,通过对国内储蓄实施收益激励后,仍不能满足需要,其缺口部分由国外借入储蓄予以满足的情况。当前借入“储蓄缺口”的主动性更强,需求规模更大,对发展中国家内部投资挤占效应更加突出。如果说借人“缺口储蓄”是基于发展中国家存在剩余储蓄前提下的一种资源再配置,那么借人“储蓄缺口”则是基于发达国家“投资缺口”,具有明显的初次分配特征——“储蓄”成为全球性的资源配置,价高者得。二是储蓄的来源从贸易盈余转向投资替代,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恶化。在危机前的失衡阶段,发达国家的消费增长强劲,且本国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错位,形成大量进口需求;而发展中国家则加大产出,通过出口满足发达国家消费需求的同时,形成大量贸易收益。该贸易收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借给发达国家弥补“投资缺口”的重要储蓄来源,具有循环性、互补性和互利性的特征。而再失衡条件下的“投资缺口”则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产出能力的扩张和产出效率的提升,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高效市场机制来满足国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贸易外溢的收益大幅度减少,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需求持续不振,国内投资需求下降,回报率降低,消费需求也有所回落,从而被迫产生储蓄盈余。这种条件下储蓄的借出和借入不具有循环性,将逐渐抬升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成本,降低企业活力,影响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进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发生系统风险。

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整体呈现“稳中有进”局面

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发展方式初步转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企业运行效率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物价和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但受到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的影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有所凸显,并表现在部分关键经济指标上。

(一)GDP增速运行在合理区间,物价与收入形势保持平稳

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GDP达到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但7.0%的增速与全年的控制目标基本一致,总体经济运行仍保持在合理区间之内。物价形势总体保持稳定,CPI同比上涨1.2%,暂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风险。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7兀,同比名义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

(二)“三驾马车”结构保持稳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居首位

2015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775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5%。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进入到实施层面,政策效果将在第二季度逐步显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1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网络购物依然是消费活动最活跃的部分,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7607亿元,同比增长41.3%。进出口总额55433亿元,同比下降6.0%。贸易顺差7553亿元,贸易顺差的规模再创新高。

(三)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

从产业结构来看,2015年第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7770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60292亿元,同比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72605亿元,同比增长7.9%。第三产业占比高达51.6%,在反映经济结构改善的同时,工业生产增速放缓也是导致第三产业占比快速提高的重要原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仅增长6.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从居民收入结构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6.比上年同期缩小不到0.1。房地产行业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关键性产业。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66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7892亿元,同比下降2.9%,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压力增大。工业企业经营困难是需要关注的另一个关键性问题。2015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452亿元,同比下降4.2%。

(四)货币信贷平稳增长,社会融资结构急需调整

2015年第一季度,活期存款的增长有所波动。M2余额1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1.6%;Ml余额33.7万亿元,同比增长2.9%;MO余额6.2万亿元,同比增长6.2%。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85.9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24.9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达到4.6万亿元,同比减少8949亿元。其中,信托贷款占比大幅度下降,易导致信托行业的运行存在较大风险,2015年应适度推动信托融资的发展,使管理水平良好的信托产品能够获得正常展期。

(五)财政运行进入新常态,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

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407亿元,同比增长3.9%;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8719亿元,同比下降33.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815亿元,同比增长7.8%;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7564亿元,同比下降24.5%。随着国民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财政运行也表现出明显的新常态特征。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局面基本结束,而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支出刚性却在不断增强,财政收支矛盾较为尖锐。为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积极财政政策既要坚持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又要保障重点支出和增加资金效益,政策措施、取向和力度都成为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完善和优化的重点领域。

三、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当前中国面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增多和体制改革难以推进的挑战,同时受到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再全球化和再失衡的压力。解决压力和挑战的路径主要包括建立高效率的市场、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和开展智能化的生产三方面。其共同基础是创新,即创新驱动。

(一)全球经济再失衡下的中国创新驱动战略

全球经济再失衡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在复苏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利用其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的优势,以及信息化和竞争性的市场条件,通过较高的生产效率提升资本回报率,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和需求外流。面对压力,中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的对接

创新驱动战略包括“创新”和“驱动”两层含义。其中,创新是战略的基础,也是战略需要首先实现的条件;驱动是战略的目标,也是战略最终的价值表现。因此,创新驱动战略实际上包括两个环节,即创新和创新驱动,从不同侧面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创新包括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三个环节,将直接形成对经济的投资需求,并形成新的资产和模式。而创新驱动则包括过程驱动和成果驱动两个层面,过程驱动是指创新的过程将形成对市场要素的组织和组合,并通过创新活动将这些理念、机制、模式和经验外溢到整个生产体系之中;成果驱动则是指创新活动产生的不同类型的成果,如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等,这些成果由创新主体自己使用(创业或改造),或是由创新主体授权他人使用(知识产权贸易或合作生产),并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2.创新驱动与市场效率性和产品差异化

市场效率性来自对垄断的限制和破除,对政府市场规则的优化和改革,以及对公平竞争机制的保障等。创新驱动立足于全面创新理念,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市场规则改革并保障公平竞争机制,通过模式创新破除垄断束缚。而产品差异化则是市场形成垄断竞争结构的基础,也是中小企业形成自身控制力的基本条件,产品差异化可以较好地保障多样化和效率性的平衡,同时避免过度价格竞争给企业和市场发展带来损害。创新驱动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不同的生产工艺、功能形态和产品类型,从而实现产品差异化,并通过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推动市场对差异化的商品进行配置和选择。

3.创新驱动与世界经济再失衡

世界经济再失衡的原因是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复苏,并且发达国家的企业更早一步适应了新的市场形势和产业组织形态,从而产生效率差异。创新驱动是解决世界经济再失衡的有效办法,即通过技术创新对现行企业生产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造,使其能够参与全球的专业化生产;通过模式创新对现有市场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广泛使用,从而使市场能够高效率地配置差异化的商品;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国际经济规则和贸易惯例的统一,从而使中国能够直接对接扁平化产业链的前端环节,并以自主性和差异化为基础,形成价值链中的独立单元。

(二)创新驱动战略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对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国务院面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制定的重要基础性战略,通过政府简政放权、投融资审批制度改革和对创新实践活动的全方位支持,形成中国创新和创业的新局面。创新驱动战略联结“创新”和“驱动”,既强调创新的范围、模式和方法,又强调创新成果的使用、转让和保护,因此,创新驱动战略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

1.创新说到底是人的创新,而“众”是人的集合

创新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人类通过学习和专业的培训,掌握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从而在事物的运动速度(技术创新)、运动组织方式(管理创新)和运动形式(模式创新)等领域实现对旧的突破。而“众”是人的集合,表示人的范围、行为和组织方式。从这个角度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的创新驱动,参与的主体是全社会广泛的劳动者和劳动者生产方式的载体——企业:参与的行为取向是彼此协作、取长补短和开拓创新,是协作条件下形成的合力:参与的组织方式是社会化和企业化的,劳动者作为个体可以参与社会化的创新活动也可以参与企业化的创新活动,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则又以社会化的方式参与到创新活动之中。

2.创新的保障是知识产权制度,而知识产权是一项属于“众”的权利

知识产权来自于创新活动的创新性,即达到法律所规定的创新性要求,且权利人的身份又符合法定标准,就可以被授予知识产权。即知识产权的产生不是基于单个主体(劳动者或企业)的创新活动,而是基于该创新活动在“众”之中是否具备新颖性和创新性.一旦被法律授权,知识产权所包含的创新内容就成为“众”之中的排他性权利,具备了由法律所保障的社会化的专属性和垄断性,从而来之于“众”,形成于“众”,又独立于“众”。在此基础上,知识产权具备了财产属性,并成为激励“众”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机制,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就会退化为一种“兴趣”。但知识产权的财产价值与知识产权的劳动投入(价值)无关,而与知识产权的效果(使用价值)直接相关,因此,知识产权的价值增值和创新积累既要依托于更高的人类智慧,更严密的思维逻辑,也要基于良好的物质基础和设备条件。相对于“众”的低门槛,实验设施和科研装备都具有较高的成本,并很难被单一创新主体持续使用,推进大型实验设施和科研装备共用共享,切实降低创新成本成为创新驱动战略必须着力解决的重点内容。

3.创新的目标是驱动,即创新与生产的结合,而创业则是最为直接的方式

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是以创新成果的价值来进行衡量的。而创新成果的价值来自于成果与生产相结合以后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创新成果自身投入的劳动量(价值量),于是知识产权的财产权利在交易中具有内在的限制,其价格来自于商品使用,并不是商品本身。尽管创新与生产的结合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和许可来实现,但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是由创新者自己转化和使用,把创新收入转变为更有价值的创新产品(服务)收入和企业经营收入。因此,大众创业是创新驱动最为有效的载体。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创业关键为:一是创新成果的范围要大幅度拓展,从技术创新,到管理创新,再到模式创新等。二是创新成果要转变为创业资本,创业投资之外,知识产权自身的价值也应得到保障和凸显。三是创新转化要能够形成新的市场产出,知识产权交易、企业的生产性转化和市场准入的“低门槛”成为关键的影响因子。

四、财政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着力点与主要措施

(一)坚持市场导向,提升潜力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向、路径、组织方式和资源实现方法都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在竞争与效率的基础上,财税政策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与市场力量形成合力,以及提升惠民生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一是推进PPP机制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广泛使用。在满足政府投融资需要的基础上,与社会投资者展开合作,并通过政府采购或市场竞争方式选择优秀的市场主体担当项目建设和运营主体,实现政府公共投资领域的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二是采取财政后补助和间接投入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不干预企业的研发方向、创新组织、收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方法,由企业根据自身技术专长以及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期,独立选择研发项目。调动一切有效资源进行研发攻关,财政在保持市场公平性的基础上,对实验条件、融资支持和用工管理实施间接投入,以分担企业创新成本。在取得相应成果后,由国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项目申请的要求,给予具有奖励性和补偿性的后补助资金,而该资金在使用要求上与前补助不同,基本上等同于企业收入并由其自行支配。三是增加国家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向社会的开放力度,为“万众创新”提供更为有效的装备和环境支持,提升中小企业的实验条件和降低研发成本,在不改变创新成果产权属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并支持创新活动自身的差异化。四是多渠道筹集创新成果转化资金,针对创业企业最大的资产是知识产权的情况,由财政提供必要的补贴资金或奖励资金,联合金融机构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提供支持,并建立相关的风险补偿机制。

(二)减税降费,综合促进

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是降低市场门槛、提升企业活力和增强投资意愿的重要保证,对企业的综合促进作用巨大。我们急需这两种手段的有效搭配,用财税政策的“加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一是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全面推进税制改革,力争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协调。当前重点工作是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在实现全社会抵扣衔接的同时,调动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创新的主动性,优化结构,提升形态,促进研发活动,推进专业化分工。二是继续完善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小微企业经营成本高、市场覆盖面小、管理水平有限和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等问题,将部分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进行必要的税前扣除是正常的,也是政府对小微企业提供的市场诚信管理的成本补偿。对当前月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不足3万元的小微企业免征营业税和增值税的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制定合理的标准和机制,并全面清理对小微企业的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三是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对研发费用的核算方法和范围进行调整,增加研发费用包含的项目,如模式创新的研发投入和以供给创新来促进消费的市场调研投入等,并实施加计扣除。

(三)定向调控,立足驱动

定向调控是从政策实施效果出发,考虑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和市场公平要求,针对具体对象采取灵活、科学的调控手段。一是对创业投资实施税收优惠,对投向种子期和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适当放宽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限制条件,并在试点基础上将享受投资抵扣政策的创业投资企业范围扩大到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二是建立完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统计报告制度。逐步实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下属公司剥离,原则上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不再新办企业,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加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在合理期限内未能转化的,可由国家依法强制许可实施。

(四)加力增效,完善体系

继续加大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力度,在统筹的基础上,增加投入的规模和渠道,注重政策的效果和过程的公平开放。一是承担基础研究,切实加大财政投入,支持研发机构自主布局科研项目。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扩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支持改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尊重科学规律,财政资金应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部分投入。二是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国家法律的规定,支持放宽民营企业和科研单位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采购范围。三是统筹力量,加大支持力度,组建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和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策应国有企业改革,提升改革收益,并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种子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

(五)厘清产权,激励到人

在鼓励创新的基础上,优化国家、企业和研发人员的分配格局,以人为本,加大创新收益对项目承担研究团体和人员的倾斜力度。一是改善政府与企业利益分配,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等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二是优化政府与创新人员的利益格局,对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和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应提高到不低于50%。三是优化创新机构与创新人员的利益分配。完善职务发明制度,推动修订《专利法》和《公司法》等相关内容,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和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完善奖励报酬制度,健全职务发明争议仲裁和法律救济制度。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和分红权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科技成果作价人股的企业,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建立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对在创新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权激励。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余晓洁,崔静.清障·重奖·引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见十大看点[N].中国信息报,2015 -03 -26.

[2]佘惠敏,韩霁,沈慧,等,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发热议——以“对症下药”的改革构建创新体系[N].经济日报,2015 -03 -25.

[3]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 http://lianghui. people. com. cn/2015npc/n/2015/0305/c394298 -26642056. html,2015.

[4]闫坤,于树一.2012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与我国财政应对策略[J].经济研究参考,2012,(50):18-38.

[5]裴长洪,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府调控[J].东南学术,2014,(4):4-20.

(责任编辑: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