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经济毕业正文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

  • 投稿放学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828次
  • 评分4
  • 42
  • 0

唐铁球

收稿日期:2015-04-1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测度与提升研究”(12YJA790122)

作者简介:唐铁球(1971-),男,湖南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E-mail:tqtang196@sina。com

(嘉兴学院商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摘要:本文突破现有研究多是从产业或产品层面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传统思路,采用兼顾出口与进口的净贸易指数,比较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在价值链中不同生产环节的竞争力。结果显示,传统的出口总量统计法高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存在出口与实际竞争力相背离的“统计假象”。在价值链环节,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零部件等高端环节存在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生产环节; 净贸易指数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003-06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日益深化,国际生产和贸易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因嵌入全球价值链而获得了快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高技术制成品出口量快速增长,至2009年,生产规模和出口总额均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相关研究发现,由于传统贸易统计法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等方面只侧重于出口,并且主要是基于产业或产品层面,未深入到产品生产环节内部,导致制造业出口与实际国际分工地位相背离的“统计假象”,掩盖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主要承担劳动密集型生产等低端环节的事实。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真实竞争力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准确判段,对于合理确定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制定正确的赶超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某个国家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出口贸易数据统计法。如胡昭玲和宋佳通过分析产品出口价格变化来研究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邱斌等通过出口复杂度指数的变化来研究中国2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二是垂直专业化法。如Hummels等首次提出并采用垂直专业化法计算了10个OECD国家和4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刘志彪和吴福象以及黄先海和韦畅也测度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三是附加值贸易法。如Koopman等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表,构建了核算全球价值链中各国附加值贸易水平的相互依赖程度。

上述研究结果大都上还是停留在对产业或产品层面的分析,尚未深入细致地探讨中国制造业在各个价值链环节上的国际竞争力。21世纪以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量快速增长,2007年国际市场份额就已跃居全球第一。但中国实际上承担的主要是这些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因此,基于出口总量和产品层面的传统贸易竞争力计算将会高估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分工地位。

本文遵循Amighini的做法,采用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这一新型国际分工形式,兼顾进口和出口两方面的净贸易指数(NET)计算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主要环节上的竞争力,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给予更为深入细致的准确评价。

二、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衡量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常用指标,无论是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优势变差指数,还是出口价格指数和出口复杂度指数均只侧重于出口方面。但Amighini指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这一新型国际分工形式下,产品出口与进口之间的相互依赖度大为提升,如中国“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因此,仅仅考虑出口而忽视进口可能会导致对产品或产业的贸易竞争力与分工地位产生误导性的评判。兼顾进口和出口两方面的NET比贸易竞争指数、比较优势指数和出口优势变差等指标更能客观地反映各个国家或地区真实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分工地位。因此,本文遵循Amighini的做法,采用NET作为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评价指标,据此分析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在细分行业与细分生产阶段两个层面的国际竞争力。

其中,X和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i和j分别代表贸易品和国家。NET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 值越小,表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弱。NET值为1时,说明产品全部用于出口,国际竞争力最强;NET值为-1时,说明该国产品全部依靠进口,国际竞争力最弱。

OECD按照R&D 强度(R&D在产值或增加值中的占比),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 3 版,将22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归类为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四个技术层级。本文制造业也按此标准分类,为得到22个细分行业总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及其在初级产品、半成品、零部件、最终消费品和最终资本品等生产环节上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本文将UN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按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第3版)统计的中国3位数商品进出口贸易数据,整理为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 3 版的相关行业,然后再按照OECD产业技术层次的划分方法将各行业整理为低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四个层次。并借鉴 Lemoine 和 Kesenci的方法,利用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分别与ISIC第3版和联合国广义经济类别分类BEC的对照表,重新整理得到中国制造业在在初级产品、中间品(半成品和零部件)和最终产品(资本品和消费品)等不同生产阶段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据此计算制造业细分行业在产品生产主要环节上的 NET数据。进出口的美元值均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中的年均汇率,调整为相应年份的人民币值。

三、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现状与国际分工地位

(一)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贸易现状与国际分工地位

1.细分行业的进出口贸易构成及 NET值

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贸易构成发生变化。2013年,出口排名前三位的是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以及中高技术制造业中的机电产品(电气机械和设备制造业,其他机械设备制造业)。这三个行业的出口量在制造业总出口量的占比分别为13.68%、13.33%和19.54%,而且这三个行业也是出口占比提高幅度最大的部门,与2000年相比分别上升了8.94、6.43和10.75个百分点。而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家俱制品及其他中低技术制造业是出口占比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其中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造业降幅高达11. 51个百分点,由2000年的29.71%下降到2013年的18.20%,出口占比此消彼长的变化表明,中国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对制造业结构所做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初步的成效。

制造业细分行业进口贸易构成的变化。如表1所示, 2013年,进口排名前三位的制造业分别是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机电产品,其进口在制造业总进口中占比分别为7.90%、 24.89%和10.72%。与2000 年相比,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进口占比分别上升3.97和12.74个百分点,而机电产品制造业的占比却降低了6.53个百分点。进口占比的上述变化表明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扩张是建立在进口快速增长的基础之上,具有较高的进口依赖度。除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外,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以及钟表,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航空航天器等高技术制造业也是进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由于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生产能力欠缺,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所需的中间品投入,尤其是关键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而作为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机电产品,其出口大幅提升的同时进口明显下降,表明中国为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重点扶持了电气机械和设备等机电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使得该产业根植于本土的自主生产能力逐渐得到培育和提升。

制造业细分行业的NET值变化如表1所示,2013年,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及钟表,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的NET值在2013年分别为-0.22、-0.30,与200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0.26、0.02.这反映出这些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由于较高的进口依存度和较弱的产业自生能力使其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难以提升。而中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其他机械设备,电气机械和设备,低技术制造业中的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的NET值在2013年分别为0.26、0.32、0.72,与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0.81、0.32、0.36.这说明,中国的机电产品制造业,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造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且优势还在进一步强化。

2.技术大类行业层面

各技术大类行业出口和进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如表1所示, 2013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出口在制造业总出口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9.83%、11.32%和29.50%,呈现出分布相对均衡的特征。而与其他技术大类行业相比,高技术制造业与中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口占制造业总进口的比重相对较高,分别为42.35%和32.35%。以上技术大类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构成,表明在全球价值链上,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具有比较劣势,但较以前已大为扭转。而在低技术制造业中,比较优势较明显,中高技术与中低技术制造业也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从表1中还可以发现中国的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正逐渐优化升级。出口方面,与2000年相比,2013年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在制造业总出口中的占比分别上升了15.50和12.28个百分点,而低技术制造业则大幅下降了29.00个百分点,出口占比的变化反映了出口工业制成品中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进口方面,与2000年相比,2013年高技术制造业进口占比提高了21.51个百分点。而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进口比重则分别降低了4.71、0.43和15.50个百分点。上述进口占比此消彼长的变化反映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中等技术和低技术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根植于本土的自主生产能力,但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口依赖度还在不断加深。

各技术大类行业NET值发生变化。2013年,中国的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 NET值分别比2000年上升0.34、0.10和0.11 。其中,中高技术制造业的NET值升幅最大,先前的比较劣势已有所扭转,并呈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反映出中国制造业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逐渐积累技术与资本,已使其竞争优势向中高技术制造业延伸。而高技术制造业的 NET值却较2000年只提高了0.02.这一计算结果可能是由于NET值本身的构造特征造成的。在21世纪初期,由于中国的国民知识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所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融入程度不高,进出口贸易额都较小,从而得到的NET值会高估当时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而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推动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程度不断加深,进出口贸易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且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进口的增长速度,由此带来NET值变化不明显。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也将会如同机电制造业一样经历一个先弱后强的发展过程,通过把进口的高端零部件内化为本土知识和技术存量等方式,逐步形成并提升根植于本国产业的自生发展能力,使得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口依赖度逐渐下降,进而将使其NET值经历先降低后提高的转变历程。

(二)制造业细分生产环节的贸易现状与国际分工地位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的背景下,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被拆解到世界各地开展。因此,要更加准确地评判一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尚需进一步考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不同生产阶段的NET值,以更为客观地反映其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上的国际分工地位。

1.细分行业的NET值

如表2所示,2013年,在各个生产环节中,最终消费品环节的NET均值最高,达到0.84,表明该环节的比较优势是最强的。这一生产环节的NET值,除汽车、挂车及半挂车,化学制品业,制药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是小于0外,其余行业均大于0,特别是木材及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等制造业的NET值接近1,表现出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最终资本品环节的NET均值居第二位,达到0.58,比较优势仅次于最终消费品环节。这一生产环节的NET值在各行业间分布差异较大,家俱制品及其他制造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金属制品业,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等制造业的 NET值都大于 0.6,电气机械和设备制造业的NET值只达到0.27,航空航天器制造,其他机械设备,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以及钟表等制造业的NET值都小于零,这反映出这些行业需要从国外进口较多的资本品,呈现出较高的外部依赖度。

与最终产品生产环节相比,零部件生产环节的NET均值只有-0.11,比较劣势非常明显。在该生产环节,除了家俱制品及其他、橡胶和塑料制品、会计和计算机设备等制造业呈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外,其他多数行业则表现出一定的比较劣势,对进口零部件有较高的依赖度,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以及钟表的NET值分别只有-0.34和-0.37,说明这些行业在生产中使用了较多的进口中间产品。

2.技术大类行业的NET值

如表2所示,2013年,在最终消费品生产环节,中国的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NET值分别达到0.56、0.73、0.77和0.87.这表明,在最终消费品生产环节中,各技术大类制造业都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其中又以低技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最为显著。在最终资本品生产环节,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和中低技术制造业的NET值分别是0.49、0.19、0.88和0.91 ,仍然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在零部件生产环节,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NET值分别达到-0.09、-0.25、-0.01和0.07,均缺乏竞争优势,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比较劣势较为明显。上述分析表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中国低技术制造业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在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中,由于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薄弱,中国更多地专注于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部分资本密集型生产阶段,进而只能处于这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低端位置。以高技术行业中的计算机为例,近几年来,在制造业总出口中计算机出口比重虽然在逐年上升,但中国主要是进行整机组装和生产低技术的键盘等配件,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关键零部件均从国外进口,如从美国进口其生产的中央处理器,从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进口其生产的硬盘,从韩国和日本进口其生产的内存设备。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经过21世纪以来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快速扩张,进出口贸易大幅增加,产业层次和出口结构明显提升。然而,目前中国的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以及钟表,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航空航天器等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还比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依然集中于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等低技术制造业。进一步考察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各个生产阶段的国际地位,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在高端的零部件生产环节具有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一定的比较劣势,而只有在低端的最终资本品与消费品的组装环节上呈现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这种比较优势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和贸易中获利微薄,无法在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等环节上投入更多的资本,从而也进一步制约了中国制造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表面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如近些年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额持续位列全球首位,然而关键零部件与核心技术依然被发达国家跨国企业所掌控,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更多地是承担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任务。而只有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以及附加值较高的关键零部件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具备竞争实力,才是一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真正决定力量。因此,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实质性提升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制造业“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模式带来的表面庞大的贸易规模掩盖了真实的弱国际竞争力。尽管短期内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还会继续维持,但这种由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将这种静态比较优势转变为由以知识、创新和品牌等决定的新型比较优势,从而使中国制造业不再受限于资源禀赋,而能够攀升到全球价值链上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国际地位的新环节。

顺应国际市场对出口商品需求的变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一方面,加强高新技术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与产业的嫁接改造,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复杂度,加快要素密集性产业转化,推进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突破低端锁定。另一方面,要大力开拓新的产业和市场领域,着力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出口竞争优势。

加快形成国内高度专业化的合作配套分工体系,提高国内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渐降低对进口关键零部件的依赖度。通过培育中国自己的大型跨国零售商来打造全球贸易与营销网络,以逐步摆脱对发达国家跨国零售集团的依赖。

进一步加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和R&D投入,加快构建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支持的政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同时推动企业国际化步伐,通过建立国际研发战略联盟、开展技术学习型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科技研发资源的整合,不断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加快自主品牌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努力打造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积极并购海外品牌知名度较高的渠道商,与外资企业合作进行国际市场的开拓,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Amighini,A。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the ICT Industry[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5, 2(2):203-219.

[2]Koopman, R。, Powers, W。, Wang, Z。,Wei,S。T。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National Bureau of Elnomic Research No。16426, 2010.

[3]Koopman,R。, Wang, Z。, Wei,S。J。Estimating Domestic Content in Exports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2012,99(1):178-189.

[4]胡昭玲,宋佳。基于出口价格的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3):80-92.

[5]刘志彪,吴福象。 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 2006,(7):15-22.

[6]邱斌,叶龙风,孙少勤。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出口复杂度的分析[J] 。 中国工业经济, 2012,(1):23-30.

(责任编辑:邓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