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经济毕业正文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 投稿yuda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978次
  • 评分4
  • 74
  • 0

柳忠田

(吉林省辽源市委党校,吉林辽源136200)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的关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102

完善生态文明,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我们要把生态文明观贯穿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推进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

1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1?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辩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1?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象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当生态文明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因素时,人类文明也就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度。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价值观的革命。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绝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1]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与幸福。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的伦理道理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建立起“四领域”的总体框架,因为优美的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文明必须把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作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2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类发展到今天,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以看到,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因此,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人们保护好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只注意人类自然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自然生物同人的基本需要乃是相类似的。因此,人类决不应凌驾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存。

3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继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

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实践已充分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典型的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不负责任的愚蠢行为,教训极其惨痛,代价极其昂贵。在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搞好生态经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

3?2全民动员,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其一,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环境教育观念。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同时环境教育要求人们依据环境法则,树立起人与自然平等、国际间和代际间公平的思想。

其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面对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通过这种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生态道德既包括人对自然的道德,也包括人对人的道德。合理调节与控制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不断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全人类真正和平相处,这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要求。

其三,加强生态法制教育。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目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开始制定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公约。与此同时,不同国家也根据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制定了各种独具特色的环境保护纲要和法规。目前环境法学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3?3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谋发展

建立生态文明,就必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倡导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在全社会培养环境伦理和道德,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这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性工作。

当代生态文明理念的产生,不仅引起人们自然观的新变化,也延伸到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生态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还存在于精神心理方面。许多人除了研究自然生态之外,还研究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而且提出了精神生态的概念。因此,生态文明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并正在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迅速转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柳忠田(1957—),男,吉林辽源人,吉林省辽源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经济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生态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