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经济毕业正文

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的两难权衡——基于利益相关者生存权分析视角

  • 投稿九毛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996次
  • 评分4
  • 43
  • 0

向雪玲

(广东省工商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 韶关,5122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环境不断恶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业企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而企业之所以会对环境进行破坏的原因是企业对财务生存权与基本生存权的偏好与选择。本文通过生存权理论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的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发现两者并不存在相关转化的现象。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对环境成本承担的不足,是造成企业偏好财务生存权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建立起完善的日常环境考核机制和企业建立完善的环境控制体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环境业绩;财务业绩;财务生存权 ; 基本生存权 ; 现代利益相关者

对工业企业造成的环境破坏行为进行规制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热点,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宏观层面进行展开的,但很少从企业的微观层面来进行考虑。针对企业而言,导致环境污染行为的表面原因是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取舍,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在生存权上的偏好与选择。

1文献回顾

对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之间的研究主要两方面的研究,一是认为良好的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能够同时得到,即“双赢”;二是认为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不可兼得,偏好其中一个必然要放弃一个。

“双赢”研究以“波特假说”为代表。波特认为:适当的环境保护可以让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激发潜能,而这些创新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从而抵消由环境保护带来的成本并且给企业产生净收益,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增加成本,但在长期内可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该假说认为环境规制可以使政府和受规制的企业受益,即可达到“双赢”效果。Porter和 Vander Linde的研究认为合理的具有推动性的环境标准能够激发产品和过程设计的创新,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进一步改善企业的成本和效益。Dietrich Earnhart ,Lubomir Liza针对捷克1993-1998年的企业做了一个分析,资料表明,企业的资金上的流动性限制了企业在环境上的投资,而良好的财务业绩可以有效地突破这种资金的流动性的约束,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良好的环境业绩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的财务业绩。同时另外一名学者Nadja Guenster, et al采用生态效率数据库分析了1997年至2004年生态效率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数据库最终表明:生态效率与经营业绩之间存在正的、轻微非对称的相关关系,并认为最没有生态效率的企业表现出很突出的业绩低下,而生态效率较高的企业具有轻微较高的资产回报率。

而传统观点认为对于企业而言,降低污染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这个成本是生产以外的成本,随着环保成本的提高,企业的总体利润不变得情况下,利润也就自然会下降。1995年 Palmer et al.认为环境约束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是额外的负担,不能期望使利润提高,而且在此期间企业要采纳一些新的和更为有效的降污技术,它们带来的利益不能够抵消环境标准提高后带来的成本。同年Cohen对标准普尔500强企业通过构建企业低污染和高污染组合及基于五个不同的财务健康指标之间的联系,发现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着消极关系。2000年以Wagner为代表“传统学派”,驳斥了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有积极相关性的观点,认为二者的关系是负相关的,其理论依据是污染治理措施将提高生产成本和边际成本。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国外并没有哪种观点明显占据上风,也就是说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国内直接对二者关系进行直接研究的文献不多,2004年王立彦、林小池选取148家在2003年12月31日之前通过ISO14000系列认证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表明认证对股东权益的增长具有正向影响;2006年秦颖选择SO2排放量、NOX排放量和COD排放量三个污染因子通过联立方程模型把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估环境绩效,结果显示经济绩效先随着环境绩效提高而下降,随着环境绩效的继续提高,经济绩效也有逐渐提高的趋势,这个是就所谓的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表现为“U型”;2006年耿建新、肖振东对深沪两市1997年-2003年取得ISO14000认证的123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通ISO14000认证的企业,相对于同行业及未通过认证公司在出口收入可以取得的超常增长率[4]。

2理论分析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导致企业环境破坏行为的本质原因在于对利益相关者的生存权的无视,而利益相关者也难以建立起有效地制衡措施,这样,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放弃利益相关者的生存权而进行污染行为。 生存权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和历史条件下,人们应当享有的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条件的权利。本质上是在一个社会和国家中人的生命不受非法损害和剥夺以及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条件不受任意侵害的权利[1]。

而从生存权划分的角度,本文将以上两种定义分别用来界定传统利益相关者与现代利益相关者。传统利益相关者是早期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一种定义,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这些利益群体一般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分销商与职工等,利益相关者的注重企业的财务状况,较为关心企业的财务生存权。企业效益好,利润高才能够保障他们的财务生存权。一旦企业发生亏损或者亏损持续到一定长的时间,债权人难以收回债务本息,股东无法保证投入资金的保值增值,供应商与分销商无法保证债权债务承诺,而职工无法得到工资及相关薪酬。但传统利益相关者除了较为关心财务生存权,他们也会关注其基本生存权,毕竟当基本生存权难以满足的情况下,财务生存权对他们而言也没有意义。现代利益相关者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给出一个广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范畴。对于现代利益相关者而言,他们和企业没有直接的财务关系,但却有与环境共生性关系。一般说来,现代利益相关者无法直接得到企业经营成果,但可能受到企业的损害,这种损害主要来自于企业将现代利益相关者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危及其生存权利。因此,现代利益相关者对财务生存权并不直接关心,更多地关注其基本生存权。

对于企业来说,其经营决策总是在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之间进行权衡,实质上是在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生存权(在企业中形成所有者权益)与基本生态权(在企业中形成生态权益)之间的取舍。从理论上看,基本生存权是基础性的生存权,没有基本生存权的保证,财务生存权就变成了“无本之木”。但就我国具体国情而言,现代的会计体系上没有实质性将环境业务完全反应在企业的财务业绩上,特别是环境成本的反应不足,导致企业财务业绩虚高,企业经营者不会在环境质量上做出决策。再加上提高企业环境业绩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势必要减少企业的财务业绩,因此,目前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财务业绩而放弃环境业绩。

3政策建议

通过理论分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在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之间并不存在相互转化的现象。对于企业来说,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财务生存权与基本生存权的偏重失衡,具体为:

3.1现代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的力量偏小

由于现代利益相关者无法直接参与企业经营,也缺乏影响企业决策者的相关传导机制,因此,利益相关者的基本生存权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在未出现大量环境事件的情况下。

3.2政府缺乏对企业环境业绩进行考核的机制

政府对企业环境行为的控制主要依靠法律和例外性的环境控制行为,但对企业日常控制方面则缺乏相应的机制,企业只承担了其中的很少一部分,而大部分则是由社会来共同承担了。这也是导致企业偏好财务生存权的主要原因。另外,政府对企业环境行为的日常控制手段较为匮乏,一般例行性的控制行为难以起到作用。

3.3企业环境控制意识不强

企业财务目标还停留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阶段,管理层的目标也服务于股东利益,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考虑目前还只停留在口头阶段,基本没有实施的意识。

但在社会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是大势所趋,特别是企业日常性环境控制行为是决定于宏观环境控制成败的关键,因此,为了对企业进行环境控制,并兼顾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本文作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应建立起以环境业绩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单纯依靠企业的自觉是难以达到环境控制的目的,需要企业外部力量的推动,因此,政府在这个方面需要起到主导作用。政府需要出台环境成本的相关准则,使企业承担应该承担的环境成本。另外,要强化现代利益相关者和传统利益相关者的基本生存权保障,将生态权益作为政府对企业考核的日常指标,切实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行为,使之与财务生存权同样重要。

其次,辅助企业建立起以“生态权益”为核心的环境控制体系。在加强企业环境控制,政府应督促企业建立起以“生态权益”为核心的环境控制体系,主要目标是保证生态权益的保值与增值。

最后,应加强企业环境控制教育。政府应定期对企业管理层进行教育,并对环境控制较好的企业给予奖励或政策优惠,树立环境保护的政策导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矫波.可持续发展与生存权[J].政法论丛,2002(6):59.

[2] 秦颖.企业环境管理的驱动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3] 耿建新,肖振东.ISO14000认证的出口效应实证研究—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证据[J].国际经贸探索,2006(1):29-33.

[4] 王立彦,林小池.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与企业价值增长[J].经济科学,2006(3):9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