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经济毕业正文

基于实证分析的安徽省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投稿levi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919次
  • 评分4
  • 41
  • 0

文/孙敏

【摘要】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安徽省1992~2012 年的相关数据运用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较全面地分析了安徽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根据相关实证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安徽省;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作者简介】孙敏,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增长、国际金融。

一、文献综述

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许多经济学家如库兹涅茨、钱纳里和帕西内蒂等,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库兹涅茨(1966) 认为,社会经济总量的增长与每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变化都有密切的关系,经济总量的增长可以带动经济结构的变化,而经济结构又包括产业结构,因此经济总量的增长能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化。钱纳里(1986) 利用101 个国家1950~1970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构造了一个著名的“世界发展模型”,证实了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化效应。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逐渐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产业之间资源再分配会推动经济总量增长。帕西内蒂(1981) 考察了经济增长的三种情况,即产业结构变化、科技水平提高和人口增长,认为经济增长是由结构变化引起的,是更一般、更现实的情形。

近年来,国内经济学者也开始关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问题,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进行了一些探索。刘伟、李绍荣(2002) 从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的要素效率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第三产业拉动,同时要提高其他两个产业的生产效率。刘伟、张辉(2008) 实证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认为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变得越来越不显著,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这一实证结论的潜在含义是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经济结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当不同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差距较小时,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会较少。千春晖、郑若谷、余典范(2011) 将产业结构变迁分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构建了关于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二者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且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来源,产业结构合理化则有助于抑制经济波动。

二、安徽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变迁状况

(一) 安徽经济增长状况

从表1 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90~2012 年这23年时间里,除1991年安徽遭遇特大洪水导致经济总量出现负增长之外,其余年份经济总量持续稳定上升。在图1中,1992年前后,安徽GDP增长速度明显上升,这是由于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大大刺激了安徽经济的发展,此后安徽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上下。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安徽制造业迅速发展,带动经济增幅继续提升。2005年,安徽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政策,经济继续以一个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二) 安徽产业结构变迁状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安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第一产业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且较为明显。第二产业比重维持在35%~60%之间,基本保持平稳的高比例,处于主导地位,到了2005年前后上升势头明显,主要是受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影响,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所占比重和第一产业相差不大,2000年左右开始逐步超越第一产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安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3年、2004年达到最大,略微超过第二产业,到了2005年又开始下降,这是因为安徽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政策,极大刺激了安徽第二产业的发展,导致第二产业占比上升,而第三产业占比相对下降。

三、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设定

业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该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很高。D.W.统计量为2.025852,说明回归方程的残差项不存在序列相关,因此方程的参数估计在统计意义上是可置信的。

对该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残差序列平稳性,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该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所以,回归结果是可以置信的。

3.结果分析。

(1) 弹性分析。从三个产业分别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弹性系数来看,第一、二、三产业的增长弹性分别为0.274、0.461、0.292,即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1%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274%;第二产业的产值增长1%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461%;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长1%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292%。由此可以看出,在安徽的经济增长中,拉动经济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因此,扩大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导致经济的良性增长。

(2) 贡献份额测定。在1992~2012年间,安徽GDP增长了773.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0.62%;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62.06%; 第三产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为32.37%;其他因子对GDP 增长的贡献为-5.05%。

第二产业的增长对GDP 贡献最大,第三产业对GDP 贡献居中,第一产业的增长对GDP 贡献最小。

究其原因,在这期间,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和边际效用都是最大的,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和边际效用都是最小的。其他因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的解释是在此期间安徽的经济增长仍处于工业增长的前期或中期,主要依靠资源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资源报酬处于递增状态,而市场化进程慢,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水平低,这可能是导致其他因子对GDP增长的贡献为负值的原因。因此,在安徽的经济增长中,扩大市场开放,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实证分析来看,安徽第一产业比重持续显著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递减;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而且还可以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来促进经济增长,因此第二产业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第三产业发展趋于平稳,可以通过提高资本生产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是拉动安徽经济增长的第二大产业。因此,优化安徽产业结构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点。

(一) 加快第一产业的发展,促进安徽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

第一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其发展仍是安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现阶段仍需要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占用大量的从业人员,但其技术水平低下,产业化程度不高,人力资源没有达到最优配置。因此,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着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努力将安徽省从农业大省转变成农业强省。

1.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业的机械化和产业化进程。

2.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生产的效益,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新型产业。

3.加大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增加农业科技收入,提高农业产量和产值。

总之,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提高安徽新农村经济核心竞争力。

(二)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推进安徽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

安徽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安徽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增长方式不合理,而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示范区,安徽第二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安徽应当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吸纳东部资金和转移出来有发展空间的可行性技术,将目前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改造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比重。

1.高度重视传统产业,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和低消耗方向发展。

2.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文化创意等增长潜力较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也应当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引导。

3.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造品牌,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 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扶持与引导,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安徽第三产业与发达省份相比有一定差距。

鉴于安徽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仍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加大对服务业领域的改革力度,扩大服务业领域的开放程度,积极引进国外服务业的管理方法和经验,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

2.在继续巩固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应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旅游、证券、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物流等,提升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促进安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安徽旅游资源丰富,而旅游业的发展又可带动其他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业、交通、通讯业等,也可带动第一、二产业发展,如蔬菜水果种植业、方便食品业、饮料加工业、工艺品业等。安徽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89.

[3] Luigi L. Pasinetti.. Struetural change and economie growt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21-22.

[4]李长明.产业结构与宏观调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12):27-39.

[5]崔玉泉.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0,(3):33-36.

[6]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 211.

[7]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 2008,(11):4- 15.

[8]千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

[9]朱慧明,韩玉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运筹与管理, 2003,(2):69-72.

[10]徐冬林.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49-54.

[11]王兵.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效应[J].暨南学报, 2005,(2):27- 33.

[12]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