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经济毕业正文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内蒙古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及培育路径研究

  • 投稿土逗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871次
  • 评分4
  • 91
  • 0

文/王晔 王瑞永

【摘要】产业集群已逐渐成为内蒙古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于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配套、促进生产要素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降低创新和创业成本以及节约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产业集群;中小民营企业;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王晔,内蒙古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理论;王瑞永,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理论。

一、内蒙古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发展战略是提高内蒙古自治区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中小民营企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截至2012年10月底,全区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108.6万户,占全区市场主体的95%。其中,中小民营企业17.5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从布局看,内蒙古地域广阔,中小民营企业遍布各地,在三次产业都有分布。按2011年新的中小民营企业划型标准分中、小、微三类,涉及16个行业,不同行业的中、小、微型企业特征各异。从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的中小企业有2052 家,占比约1.37%;由于内蒙古很多城市都是资源密集型城市,因此从事采矿、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中小企业相对较多,约为23434 户,占全区中小企业数量的15.7%;从事服务业的中小企业数量最多,占全区中小企业数目超过80%。

在中小民营企业中,小微型企业占绝大多数。当地工业企业中,大企业占0.12%,中型企业占0.51%,而小微型企业占99.37%。企业规模微小,在获取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时处于劣势。同时,内蒙古传统产业中小微型企业居多,增长方式粗放,经营管理水平低,长期依赖低成本、低价格发展,不创新难以生存,要创新缺乏经济实力。每当遇到市场风险和大的政策调整,受冲击的首先是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形成了乳业、稀土加工、装备制造、煤化工等十大优势产业集群,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50%以上,为内蒙古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在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的同时,当地不断加大资源转化力度。在发展采掘和初加工产品中,注意把推进产业延伸作为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来抓,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和提高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现在,当地煤炭转化率已经达到50%,煤化工、煤制油、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正在形成,钢铁、有色金属、PVC等产品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不断向下游系列产品延伸,带动中小民营企业围绕特色产业搞延伸,围绕重点项目搞协作,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目前,一些城市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中小民营企业集群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宽城乡居民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内蒙古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集群企业管理思想落后,缺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保障

虽然目前内蒙古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在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长期以来企业采取业主式经营、家长式管理模式,基本上处于经验管理阶段。由于家族式管理模式重用亲信,排斥外来人才,从而企业很难从长远上留住高素质人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复杂性不断上升,家族式的集权管理导致企业难以接受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使企业缺乏发展动力,面临发展障碍。另外,低水平的家族式管理,又容易导致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有利就图的小商品经济思想、意识和习惯支配着这些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思想。如果作为带动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发展的“领头羊”的核心企业因为狭隘的家族管理模式而阻碍了其发展,其他为之配套协作的卫星企业更难以发展。我们对一些工业园区的企业主进行访谈的结果表明,大多数的企业都认为落后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是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 集群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的成长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但被调查的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内部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素质偏低的问题,这成为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发展的瓶颈因素。例如,作为一个高科技工业园区内的产业集群,包头稀土产业集群人才流失和人才不足的问题就已相当严重,其他集群的人力资源素质情况可想而知。包头稀土产业集群不仅技术人才短缺,甚至一般操作工人也出现短缺,这些稀土高科技公司严重缺乏能进行产品升级换代的专业技术人员。另外,中小民营企业集群人力资源匮乏主要还表现在企业家资源比较匮乏,即缺乏对多变环境反应敏锐、具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企业领导人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愿意主动出击,寻找市场机遇,参与竞争,加入社会分工,习惯于“等项目、靠政府、要资金”。企业家追求企业利润的动力差,更乐于揣摩政策的方向和领导喜好,而这些特征与市场经济和产业集群的要求是相背离的。

(三)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

内蒙古中小民营企业集群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技术创新水平较低。如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生产的产品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长久的市场竞争优势。再如内蒙古一些城市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引进的企业大部分以生产制造为主,研发中心不在本地。由于引进的企业集团总部研发中心不在本地,生产企业对市场反应不及时,企业生产的创新产品、高端产品少,核心竞争力不强,这造成了中小民营企业集群所采用的技术多为引进或模仿,自主创新较少,更缺乏持续创新能力。加之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规模偏小,靠中低档产品和传统工艺组织生产。因创新投资风险大,外部性强,为减少研发投资成本和降低创新风险,集群内的技术模仿动机远远超过了其自主创新动机,集群内中小民营企业都愿意成为“免费搭车者”,而不愿意进行自主创新。虽然在政府的支持下某些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看来,技术创新不足制约着当地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的进一步成长。

(四) 集群企业竞争实力弱,缺乏龙头企业内蒙古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内缺乏具有竞争实力的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内虽然集聚了一定数量的企业,但企业规模偏小,缺乏规模大、品牌影响力强、知名度大的企业。如有些集群,没有一家“全国500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集群壮大。有些已经形成规模的集群内往往只有单一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多核心企业带动集群发展的局面。而这单一的核心企业,其竞争力与国内外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实力较弱,难以发挥技术扩散、交易转包等带动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作用。

(五) 中小民营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不够合理,企业关联度较差

内蒙古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未充分显现,主要表现为企业彼此之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部分企业都作为单独个体面对市场竞争,严重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低水平的过度竞争,造成交易费用的增加,阻碍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规模经济效益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如本地企业的规模不大、数量不多、竞争力不强,主要依靠引进外埠企业。引入企业以整机产品生产制造为主,本地的上下游配套企业运营成本高。龙头企业数量少,影响配套生产制造企业的跟进,集聚效应不明显。装备制造业的配套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产业规模小、技术能力弱、生产装备差、专业技能低、生产成本高,整体实力不强,与大型龙头企业的合作能力、合作程度都不是很高,导致合作意愿下降,客观上造成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合作难度加大。这些原因使得企业间缺乏有效的技术与信息沟通,导致产业内部生产要素的整合阻力极大,社会资源难以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很难形成有机的、完整的产业集群效应。

(六) 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内的中介服务机构作用较小

中介组织是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转的润滑剂,是中小民营企业集群正常运作的支持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以便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如果中介组织能得以迅速发展,并能提供一种高智力的服务,它的活动就有助于提高集群的效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中介组织对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形成结构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内蒙古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内普遍缺乏中介服务机构,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75%的调查企业所在的集群尚无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所在集群有中介机构的调查企业中,80%的调查企业没有参加过本地相关的中介机构。他们认为本地相关的这些中介机构对集群内企业的影响较小。中介组织的营运环境不好也是制约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金融机构、民间风险投资机构不足,不利于集群内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中间商缺乏,使企业集群的生产和销售受到制约;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短缺,影响到集群产业市场的正常秩序;人才市场落后,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集群化发展的需要;产权交易市场跟不上需要,造成集群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如根据我们的调查访谈,大多数园区没有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对集群的发展没有作用,而且人们普遍认为中介组织对集群的发展作用远不如政府。

三、内蒙古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培育的途径

(一) 增强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中小民营企业应当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企业产权制度、分配激励制度、内部组织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企业创新,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加强企业创新意识。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自学或者到高等院校进修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或到其他知名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管理经验,或直接从外部引进现代管理人才,以强化中小民营企业创新观念。

另外,集群企业除了与其他企业加强知识技能的交流,还要加强与集群内知识性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律师事务所等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应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临近的优势,加强中小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小民营企业局可以设置部门直接负责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融合。中小民营企业局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信息交流会、技术研讨会等。提供信息帮助大学师生到企业兼职,促进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相互进行业务培训,鼓励高校开设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课程和培训班等。

(二) 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构建人才梯队

在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的发展中,集群企业自身要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员素质的提高,把人才问题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构建合适的人才梯队。集群中小民营企业人才梯队的构建可从人才的招聘、人才的培训以及人力资源的结构三方面做起。首先,按照严格的筛选标准从外部招聘一些优秀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补充企业的人才库,以保持企业活力。其次,企业应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持续安排资金对人员进行教育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集群地理位置邻近的优势,派员工去其他企业进行实地观察学习。在注重对现有人才开发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外部人才的引进。通过各种方式如技术入股、专利加盟、项目合作、人才互借等方式引进人才。再次,中小民营企业中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比例要适中,管理层级要合理,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比例要恰到好处,同时新老员工搭配要协调,从而形成横向协调、纵向连续的人才梯队结构,有利于同一层面员工的互动和不同层面员工的学习交流。

(三) 培育以信用、协作竞争为核心的集群文化

培育集群文化是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维系着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的运行,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集群中的中小民营企业应该注重培育诚信意识,强化诚信观念。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一,培育企业的创新文化,集群内企业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第二,培育创业文化与氛围,对于集群内企业来说应构建自身的创业文化结构和营造现代商业精神,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第三,在集群信任与承诺的良好文化氛围构建过程中,政府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育以信任为基础的区域文化,使群内企业相信预期的未来协作收益将高于违背竞争规则所得到的好处,促进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运用舆论的力量,大力宣传、引导集群文化的形成。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中介机构联合,对集群内企业进行公正客观的信誉评级,向集群内外公布。对信誉良好的企业不仅要给予奖励,还要大力推介。对信誉差的企业不仅要警示和教育,还应实施严厉的惩罚措施,增加“搭便车”行为的成本,从源头上杜绝企业为追求私利而置集体和社会利益于不顾的行为。

(四) 做好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的整体规划,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

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的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在制定相关规划时首先要对集群所要发展的路径进行深入的研究,促进企业集群有序发展,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民营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园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政府可以通过建设科技园、技术城并制定政策,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向各类园区集聚,创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五) 改善企业集群发展的环境

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发展环境,政府应从以下两方面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首先,改善企业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在推进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着眼于良好制度环境的构建,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完善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

其次,优化企业集群发展的硬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吸引企业的集聚,增强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的竞争力。由于产业集群中的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并不具备公用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能力,因此,政府应该承担起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的特点,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区域的承载能力,在交通、水、电、气以及商务信息等方面满足企业全方位需求,以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为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可吸引区内外企业到集群内投资,鼓励民间创办、官民协办或独立投资建设准公共物品,如教育培训结构、共用图书馆、公共实验室、公用会议室、公共信息服务机构、技术交易展览会等,为促进集群学习机制、创新机制的产生创造条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瑞永,韩燕.呼包鄂经济圈中小企业集群培育与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

[2]叶峥,郑健壮.高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集群政策比较[J].经济论坛,2007,(4).

[3]王素艳,毛文静.内蒙古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呼包鄂经济圈为例[J].企业经济,2013,(1).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