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经济毕业正文

从传统博弈论角度阐述制度的形成与变迁

  • 投稿盖伦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955次
  • 评分4
  • 23
  • 0

文/相里静

【摘要】从传统博弈论的视角研究制度的形成与变迁,一般都假设博弈双方是完全理性的,并且具有共同知识。制度是博弈双方之间相互决策的均衡结果,当均衡结果发生变化时,意味着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并且在时间的推移中形成。本文对于制度形成和变迁过程,主要是用相关均衡和讨价还价模型来论述的。这种博弈方法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制度形成的分析来说却是一种进步。随着其他学科的融入,关于制度形成和变迁问题的研究将会形成更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制度形成;制度变迁;传统博弈论;演化博弈论

【作者简介】相里静,内蒙古财经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发展、博弈论、计量经济学。

一、制度的分析与研究

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制度形成和变迁的分析逐渐成为当代经济学的一种主流意识,影响并渗透了当代各主要经济学派的理论思维。关于制度形成和变迁理论,实际上有两种思路。

人类社会中的习俗、惯例和素质,是作为现代市场秩序的轴心,制度产生的路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康芒斯提出的“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后来得到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支持,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制度设计理论,也可称为“康芒斯—诺斯传统”。

康芒斯认为,制度行为是理性的经济行为人有意识的集体行动的表达,他提出“如果我们想找到一种存在于对于所有被认为是制度的行为中一致原则的话,我们可以将制度定义为控制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出,人们设定制度是为了控制个人行为而出现的,为了使人们的行为更有效率地达成一致。

在康芒斯之后,诺斯在1981年《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诺斯说:“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后来,在《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中又指出:“制度界定并限定个人的选择集”,“制度包括人所发明设计的型塑人们交往的所有约束。”同样,在诺斯看来,制度也是由人们设计和发明创造出来的。

一种是门格尔提出的“有机的理论”,后来又有了哈耶克社会自发秩序理论,在此基础上生成的演化,可称为制度研究的“门格尔—哈耶克传统”。有很多制度是被设计者设计出来的,也就是第一种观点,或者是多边讨价还价的结果,这是传统博弈论的均衡结果。而有些制度却是自发产生的,它们是自发社会秩序的结果。

二、制度形成与变迁的传统博弈模型分析

(一) 静态博弈模型分析

关于静态博弈,主要是从多重纳什均衡出发来阐述制度或者规则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博弈中,除了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以外,还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纯策略纳什均衡,选择的结果都无法判断,需要借助一些其他信息才能寻找到出路,我们就以相关均衡为例来说明。

相关均衡概念由博弈论专家奥曼提出。如果博弈的参与人可以根据某个共同观测到的信号选择行动,就可能出现相关均衡。相关均衡就是在人们如果遇到选择困难时,特别是长期中反复出现相似的选择难题时,需要收集相关信息,形成特定的机制和规则,以解决多重纳什均衡选择问题的可能性。下面通过一个博弈模型来进行说明。

这是一个典型的相关博弈模型,称为司机行人博弈(图1)。在一条马路上,一个行人试图到马路对面。行驶中的司机可以选择停车让行人,也可以选择不停;行人可以选择穿越马路或者继续等待。可以发现,该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有(等待,行驶) 和(穿越,停车) 两个选择。但是,如果行人和司机没有协调而自由地选取策略,完全有可能出现非均衡结果,比如(穿越,行驶) 和(停车,等待)。而红绿灯作为一个可观察的信号,使得这个博弈具有了相关均衡,正因为不知道对方的具体选择,于是大家就约定红灯停车行人,绿灯就停人行车,通过观察红绿灯信号来协调双方的行动。这样就设定出来一个大家都会遵守的规则,并且实现了博弈的稳定均衡。最后的策略组合同样是一个纳什均衡,并不影响原来的均衡。在某种程度上,相关均衡也可以解释制度创新的问题。

(二) 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关于动态博弈,我们以讨价还价博弈为例来说明。讨价还价理论是由米勒和奈特提出的,主要用来解释一些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形成。这种方法主要对可能的结果或者制度选择进行比较,推断能够稳定形成的结果,以收益分配关系建立起制度形成的解释。

讨价还价问题的共同点在于参加谈判的各方通过达成协议所能够产生和得到的总收益应该比他们独立行动所能得到的个人收益之和要大。但在这背后隐藏了一个危险,如果协议未能达成,没有人可以得到任何一点收益。

两个博弈参与人,分别有A和B两种选择,这就可能产生四种策略组合(A,A)(A,B)(B,A)(B,B)。假设博弈矩阵中,编号为1的值大于编号为2的值(图2)。

我们从该模型中可以看出,这个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是(A,A)(B,B)。下面我们考虑a1>b1或者是c1<d1的均衡结果会有何不同。

奈特在1992年提出解决讨价还价问题的主要机制,是把一个社会中博弈双方拥有的不对称性作为前提,认为这种不对称性影响博弈双方的选择,是衡量讨价还价中博弈双方谈判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我们来看之前的模型,把博弈双方资源拥有量与c2、d2、a2、b2的大小联系起来,如果a2=b2,c2=d2,则该博弈双方拥有的资源量是对称的;如果他们之间大小不相等,博弈双方之间拥有的资源量就有不对称存在,从而就形成了讨价还价能力的不对称性。

资源拥有量和风险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一般而言,拥有的资源越多,行为人就越是风险偏好者,反之亦然。在我们的讨价还价博弈中,除了需要考虑时间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博弈双方对风险的偏好情况。如果博弈方1比博弈方2有更大的讨价还价的能力,那么就更具有风险偏好,且通常能在讨价还价博弈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在模型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a2、b2、c2、d2的大小来分析博弈双方拥有资源的不对称性。我们知道,在动态博弈的均衡解求证过程中,存在和静态博弈不同的地方,在于某一博弈方承诺的可信度。在此处,拥有资源的不对称性决定着博弈的均衡结果,这种不对称性对讨价还价的可信度是有影响的,如果c2>d2,那么在a1>b1的前提下,最终的稳定均衡解为(A,A) ;而如果在c1<d1的前提下,均衡结果则为(B,B)。如果这个博弈是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也就是说在a1>b1的前提下,博弈方2了解博弈方1会选择A,由于c2>d2,使得博弈方1对博弈方2选择A的承诺完全可信,并且博弈方1相信博弈方2会认可这个承诺,因为如果选择B的话,他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获取的收益小于选择A的收益。博弈双方之间拥有资源关系的差异越大,讨价还价中地位的不平等就越明显,且最终的稳定结果必然偏向拥有资源较多的一方,最终的规则也会偏向资源拥有者。

在博弈过程中,任何博弈方都必须承受未达成合作的成本或者代价,但是由于不对称性的存在,这些成本又是不均等的。当博弈双方了解到这些差异时,就会影响他在行动过程中的策略选择,拥有资源较少的人一般会相信拥有更多资源的博弈方的承诺,至此,一个社会中资源拥有的不对称导致不同的博弈均衡结果形成不同的制度。一个社会中资源关系的不对称性是动态的、不断演变和变迁的,所以社会中的制度也是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逐渐更迭和变迁的。

三、总结

从本文介绍的静态和动态博弈模型看出,我们可以很好地通过博弈论的方法来解释制度的形成与变迁,但这并不是说传统博弈论是解释的惟一的方法和途径,随着其他学科的融入,演化博弈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并进一步加强了博弈论在现实方面的实践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青木昌彦,周黎安,王珊珊.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6).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3] 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 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5]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6] 道格拉斯·诺思.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

[7] 刘元春.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 伍装.西方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J].经济学动态,1999,(8).

[9] 科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0]李军林.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1]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2]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3]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4]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5] 科斯,诺斯,威廉姆森.制度、契约与经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6] 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