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经济毕业正文

河北省建立人才集聚体制机制问题初探

  • 投稿Trix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538次
  • 评分4
  • 18
  • 0

文/鲍志伦 刘文艳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本文阐述了人才集聚、人才集聚体制机制内涵以及河北省人才集聚体制机制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河北省建立人才集聚体制机制的对策与路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河北省; 人才集聚; 体制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 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河北省建立人才集聚体制机制研究”(JRSHZ-2014-03002) 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鲍志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学、管理与人才学;刘文艳,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一、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必要性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体制保证,有利于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要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以开放的姿态聚集人才。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表明中央要求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要在全球视野下谋划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集聚人才要立足全球化、立足提高人才制度的国际竞争力。过去,我们人才工作的视野主要是国内的人才,对海外人才的政策吸引力和政策开放度远远不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战略构想,进一步提出建立“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体制机制。这意味着我们要建立更加开放型的人才体系,将在世界范围70亿人中选择人才,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进入21世纪,知识、技术、信息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经济发展的路径也从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工业化逐步转向了以知识、资本技术、人才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人才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区域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对人才集聚的研究成为不可忽视的课题。

近年来,河北省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对河北省的经济、技术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影响着河北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步伐;影响了全省科技素质的提高;人才流失造成有限的教育投资浪费。而产生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有:激烈的国内国际人才竞争的影响;收入差距的影响;工作环境的影响;用人制度不完善的影响;宣传教育工作欠缺的影响。

当前,人才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表现为人才集聚速度加快,进一步向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政府在人才集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政策决定集聚人才的类型。

同时本研究对河北省的人才事业发展,提出保持已有的人才集聚优势、形成新的人才集聚优势、改善人才集聚弱势、弥补人才集聚短板的路径。

二、人才集聚、人才集聚体制机制的内涵

人才,是指具有某种技能的特殊群体,属于生产要素,具有流动性。朱杏珍(2012) 指出,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它是指人才由于受某种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或企业) 流向某一特定区域(或企业)的过程。由于人才集聚不仅可以实现人才自身的价值, 而且还会产生集聚效应,使集聚地(或投人地、需求方)获得先行发展的机会,促进生产和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因此,人才集聚引起了学术界、政府、企业及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

人才集聚体制机制,其内涵是建立一个既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作用,又能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宏观管理人才的职能作用,使两者既能有机结合又能相互制约的新型人才治理体制和良性互动机制。

三、河北省人才集聚体制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 人才现状不容乐观,高层次人才不足

河北省已经形成结构基本合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但与其他省市相比较,河北省缺乏突出的人才优势,总量不高并且高层次人才缺乏。同“北上广”相比,河北不仅在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方面差距较大,在高水平人才拥有方面也相差甚远,从长远发展角度影响河北科技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值得关注。

(二) 尚未形成统一的人才工作体制,政出多门

政出多门客观上造成了政策难以协调,办事手续复杂,使目前出台的许多人才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各部门专业分工过细,部门职责重叠、办事效率不高,从而影响人才工作效率的提高。河北省高层次人才管理既包括党和政府部门的人事、教育、劳动、科技、财政、社会保障、公安、外事、宣传、统战等部门和机构,又涉及科技园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组织,造成人才工作难以实现统一协调。

(三) 人才政策力度不足,宣传不到位

由于高层次人才工作涉及面广,人才政策法规的范围和内容广泛,政策管理过程中缺乏统筹安排,引发不少问题。首先,与其他省市相比,河北省出台的现有政策并没有显示过多的优越性和更强的吸引力;其次,由于人才工作分工过细,造成人才政策发布、实施、落实等一系列环节的延误,造成用人单位和人才对人才吸引、人才待遇和创业环境支持等方面的政策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政策的落实难以到位;第三,政府各项政策、信息公开程度不高,政策公布渠道不够完备,时间相对滞后。

(四) 人才引进与管理不够完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到目前为止,河北省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主要围绕“千人计划” 展开,人才引进有所偏重,没有形成更为广泛的引才态势;受到投入及客观条件限制,尚未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在管理方面,高层次人才评价与奖励政策方面尚未做到科学合理,激励保障机制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办法,无法实现对人才的有效激励;现有选才方式渠道不够广泛,难以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此外,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不利于充分发挥人才的有效作用。

(五) 人才环境有待优化,人才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调查发现,人才服务和人才环境等是人才满意度不高的重要方面。河北省的创业服务环境不够完善,专项基金和风险投资获得、项目评审、技术和成果转让、贷款申请、收益分配等方面尚未获得有效支持;海外人才还存在银行贷款限制、申报科研课题限制、出入境签证时间限制、医疗服务、子女入学、社会保障不能享受国民待遇等问题;居住条件、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和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切实影响人才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成为困扰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

(六) 缺乏人才区域合作的实效,政策效果不显著

2008年11月, 渤海区域37个城市成立环渤海区域人才协作联盟;2010年4月,北方八省份打造跨区域人才合作交流平台;近几年,京津冀人才合作虽然提出建立“环渤海经济圈”等措施,但实际效果不明显,河北省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少政策效应。到目前为止,河北省尚未形成有效规划并主动出台具体政策和建立相应机构,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人才区域合作高潮。

四、河北省建立人才集聚体制机制的对策与路径

(一) 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确立河北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高层次人才集聚是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实现河北省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第一,应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第二,政府要加大人才投入的力度,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努力提高人才投资效益。河北省的各级政府对人才开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落实资金投入责任,加大投入力度,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各级财政要在保证教育和科技投入的同时,设立专门的人才开发资金,列入政府年度预算,并随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定向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切实解决人才资源开发的瓶颈问题。第三,实现人才战略与地区发展经济战略重点的统筹规划,加速引进高层次人才,以满足河北省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发展的需要。第四,通过创新人才开发与管理体制,大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为加快河北省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 完善河北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

现在,河北省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干部交流渠道不够通畅,许多社会优秀人才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自由职业者中的人才以及海外留学人员和普通工人农民,由于受到体制和身份限制,难以进入党政干部队伍。要探索建立由多种干部选拔方法、多条干部选拔渠道构成的干部选拔体系,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对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可推行直接引进、公开选拔、聘任、挂职等办法,畅通进入党政领导岗位和公务员队伍渠道,给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同时,对河北省的党政机关干部向企事业单位流动也要进行一些制度性探索,打通干部在不同体制之间的流转通道,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然,这种流动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增强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防止钱权交易、权力寻租等问题发生,防止干扰正常经济秩序,防止滋生腐败。

(三) 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

当前,推动河北省的基层各项事业改革发展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才缺乏,基层学校、医疗卫生、农技推广等机构和艰苦岗位人才匮乏,留不住人、人员素质整体偏低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在待遇、职称、选拔任用等方面真正向基层、向艰苦岗位人才倾斜,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促进人才向缺乏人才地区聚集。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刚性制约,通过智力引进、人才创业、人才派遣等多种形式,实现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要大力倡导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精神,鼓励年轻人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

(四) 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省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新加坡政府资政李光耀曾指出,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人才,中国从13 亿多人中选人才,而美国是从全球70亿人中选人才。此说虽不完全准确,但也有一定道理。这与我们人才引进方式单一、引才审批手续繁琐等不无关系,特别是对外国人才来华留华工作缺乏有吸引力的制度。因此,必须适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先进省份的经验,研究建立各类人才能力素质标准体系,通过业绩和贡献评价人才,依靠实践和群众发现人才。要持之以恒抓好“千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完善人才签证、绿卡等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国家技术移民、投资移民等法律,推动人才试验区建设等,大力吸引国(境) 外、省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来冀创业发展。要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广大留学人员回到祖国、回到河北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让他们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亿万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中。

(五) 改革河北省人才工作的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高效的运行机制

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河北省应从实际出发,健全各级党委高层次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列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研究提出本地区、本部门人才规划,制定实施促进人才队伍发展的政策措施; 实施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高层次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以强化人才工作;建立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提高人才工作效率。

(六) 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河北省人才集聚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一,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对政策的出台要加强管理,统筹规划, 实现人才政策的发布、实施、跟踪及更新规范化和系统化,以确保人才集聚政策保持全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完善河北省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政策体系。第二,加大政策力度。根据河北省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确定引才目录,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确保两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特聘专家、河北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水平人才数量实现较大增长。第三,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智力。采用海外招聘、海外人才工作站、海外人才招聘网站和国外培训基地等渠道获得高水平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出入境和长期居留、出入境签证、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或以多种方式为河北省发展服务。第四,完善河北省特聘教授制度实施与管理办法,以柔性引才方式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冀工作;加大对具有原创性和重大科技意义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培养创新型学术技术带头人,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充分发挥博士后的作用。第五,进一步完善“人才居住证” 制度,解决因身份证件使用效力不同而引起人才工作生活中的许多困难并提供多项优惠措施和便利条件,消除发挥海外人才作用的体制障碍。

(七) 优化河北省的人才环境,提高人才服务的质量

第一,优化城市经济环境,努力实现产业环境升级,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更大的空间。第二,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管理,规范人才服务,实现从户籍档案管理、税收、子女教育、住房、货币汇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全覆盖,提高高层次人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第三,改善生活环境,包括社会治安、交通条件、居住条件、文化发展、自然环境等。重点在于交通设施和条件的升级、生活服务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生活丰富化,提高人才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八) 创新河北省人才集聚的工作机制,提高人才管理水平

第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发河北省经济发展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依托高新技术开发、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建立创新人才示范基地,突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国际培训计划,陆续选派有潜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到国外参加培训和锻炼;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互动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国内外著名培训机构,加快培养河北省科技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第二,完善高层次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合理确定高层次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法,拓宽人才评价渠道。第三,构建高层次人才流动机制,培养高层次人才市场,努力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健全高水平人才服务体系,实现高水平人才的合理配置。第四,强化高层次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形成对人才的动态考核、收益分配、成果有偿转让、项目申报、融资支持、职称评定等政策扶植,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第五,建立河北省人才资源开发和监测指标体系,完善河北省人才资源信息储备,建立人才资源预警预测系统,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九) 利用产业集聚来促进人才集聚

人才得不到合理使用是造成人才外流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产业作为依托,没有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本的结合,人才即使引进来了,结果也只能是事与愿违,所以用产业来吸引人才才能实现知识和物质资本的结合,才能真正留住人才。这就需要把握产业带动规律,依托产业和项目集聚人才。产业的优化升级能创造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带动对人才资本的需求,吸引人才资本的流入。产业越强,对人才资本的牵引力越大。按照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的规律,加速推进人才集聚工程,必须立足城市产业资源优势,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大项目集群建设,做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并具有一定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以扩大对人才的需求,为人才集聚创造前提条件。

(十) 利用城市化来促进人才集聚

1.提高人才薪酬待遇,以整体薪酬吸引人才。提高人才薪酬待遇,加大预期的收入差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对人才而言, 薪酬并不意味着单纯的货币收入,在货币收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基础上,他们更注重薪酬对他们生活的保障功能及享受闲暇的功能。所以,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应该使用整体薪酬。所谓整体薪酬,是指在人才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的薪酬组合系统,并随着他们兴趣爱好和需求的变化,定期做出相应的变更。整体薪酬包括基本工资、附加工资、福利工资、补贴和津贴、个人发展机会、心理收入、生活质量等柔性薪酬。整体薪酬具有很强的弹性, 更能满足人才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在提高薪酬待遇的基础上, 利用整体薪酬能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2.改善城市生活条件,以环境集聚人才。安居才能乐业,引进人才一定要首先解决人才安居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依靠政府投资建设人才公寓, 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企业通过参与土地市场招、拍、挂等办法,取得土地后,开发人才公寓,并让利销售给本企业的真正需要住房的人才。此外还要加强道路、供热、供水、供电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便人才的出行和生活。依托城市自然资源,美化城市,做好城市绿化和净化空气的工作,改善人才生活环境。

3.把握人才集聚效应,以人气集聚人才。人才随着量的积累, 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质变,产生“人才集聚效应”。我们要把握人才集聚效应,推进人才集聚工程。第一,要加强与国际和周边地区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形成大规模、高素质的人才群体。第二,要围绕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人才结构的调整,改善人才结构,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使人才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第三,要大力推进人才管理、使用和流动等机制创新,激活用好各类人才,提高人才的使用效能。第四, 要做好高素质人才配套工作,要以优秀研究人才为核心,配备好研究与开发所需要的包括设备配置、资料分析、试验操作、市场调查等各方面的人才。

(十一) 建立实现人才增值的信息机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市场信息已成为人才流动的基础。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流动的主动权,取得了流动的优势。因此,为使人才集聚顺利实现,必须建立并完善信息机制。一是提供先进的技术设施,使人才能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碰撞,保持与时代同步,以满足人才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二是做好培训工作,提高人才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的来源渠道广泛,既有来自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外部信息,又有来自组织系统的结构、联系及各要素等变化情况的内部信息,因此,必须加强培训工作,以增强人才的信息辨别能力,进而提高信息的使用能力,减少人才流动的盲目性。

(十二) 建立体现人才价值的物质利益机制人才是否能实现有效集聚,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利益因素,也就是人才流动带来的净收益。从人才流动过程看,人才流动会引起人才流动成本、人才流动收益等要素的变化。

为实现人才集聚,集聚地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并完善物质利益机制,使人才在新环境中的净收益趋向最大化。目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以产业为导向, 发展优势产业。二是政府给予积极扶持,营造优于人才原来所在地的政策环境。三是强化企业社会化用人观念,满足人才发展需要。四是优化人居环境,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五是增强市民包容性,营造良好人气氛围。

(十三) 建立激发人才愿望的精神激励机制为实现人才集聚,采用物质利益激励的方法固然必不可少,但精神激励同样也很重要,它能促进人才坚定自己的信念,勇于追求,不断提高事业的自觉程度和努力程度。对人才而言,精神激励主要包括声誉激励和社会地位激励。

声誉激励。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人才对声誉的追求是为了满足麦克利兰(MeClelland)成就需要理论所说的高成就需要,以及马斯洛(M 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所说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才追求良好的声誉是为了获得长期利益,是长期动态重复博弈的结果。

社会地位激励。社会地位激励不但对人才社会群体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而且对提高人才生产性努力水平也具有同样的意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思想较为浓厚,因此通过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宣传人才为振兴中华的民族事业、为增进社会财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做出重要贡献, 授予他们“杰出人才”“振兴民族事业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有利于人才积极努力地工作。

(十四) 建立健全人才流动的法规体系

必须加大有关人才的劳动法规建设力度,扩展现行法规的适用范围,强化人才市场和人才流动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尽快制定一整套有关人才市场、人才流动等方面的统一法规体系, 把人才流动完全纳入法制化轨道,堵塞各环节漏洞,切实保护人才供求双方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才合理有序积极流动。

(十五) 应致力于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打造人才链

1.完善舆论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人才政策,引导企业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定期表彰一批优秀人才和重才单位,形成全社会“重才、引才、用才”和“创业创新光荣”的良好氛围。

2.增强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在当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里,60%的行业管理职能都由行业协会或社会中介组织来承担。随着河北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地方政府职能逐步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业已成立的河北省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在人才集聚方面的作用还显不足,如何改进、发展和完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培养市民接纳外来优秀文化的热情。从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河北地域文化积累的时间长、人文底蕴厚重,势必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准则、认知方式。一方面,它使河北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保守性,面对外部挑战的应变能力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燕赵文化厚重,使河北人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对事物的认知、评价和经验水平高,重理性而缺乏感性。因此,在人才集聚过程中,要培养市民接纳外来优秀文化的热情和胸襟,使河北人能不拘传统、博采众长,接受和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林枚,祁建民,王世鹏.优化天津市高层次人才集聚环境对策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2,(3).

[2]李金荣,张向前.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人才集聚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5).

[3]王东,孙健.基于SPPD 分析范式的人才集聚机制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2).

[4]朱杏珍.科技人才集聚效应与对策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