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南昌县第二中学高三的模拟考试选用了2013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卷II第36题,笔者针对该题学生得分和答题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分析了学生审题、答题及逻辑思维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四点教学启示。
关键词:综合题 答题分析 地理思维 教学启示
综合题是高考文综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评价学生的地理素养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同时相对于客观题,综合题的答题有学生地理思维的痕迹,我们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更能诊断出学生在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思维上的缺陷。基于此,本文以我校高三最近一次模拟考中选用的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II第36题为例,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
(2013年新课标卷II)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该题实际上是以北京西北部的山区为区域载体,以一个非地带性沙丘为中心,步步推进设置了三个小题。试题本身有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情景新——非地带性沙丘,打破常规的干旱半干旱沙丘情境,命题思路新颖;其次图文信息丰富——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沙丘、风口、冬春强劲的风力,含沙量大的河流及H在两河交汇处的谷口位置等;再是设问创新,三个小问都没有现成模板供学生套用,体现注重学生能力的立意。
因为学生在该题上得分普遍较低,笔者对学生的得分和答题情况做了一些分析。
一、得分情况分析
分析样本是我校高三8个文科班560人中随机抽样的50人,同时为找出差距,与宁夏银川一中2013年高考该题得分做对比,得分分布如表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校的平均分虽然略高于银川一中的平均分,但不排除有改卷的一些因素,所以整体来看得分低;最高分17分仅有6人,仅比平均得分高了不到6分,区分度不大。
二、学生各小题答题反映出的问题
为了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得分情况,笔者又对学生各小题的答题要点的得分做了统计,见表2。
从第(1)题学生答题要点情况看,学生普遍答到了“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和冬春大风将西北的沙粒带来”,但也有少数学生只是从M地当地“地表疏松,有深厚的沉积物,植被稀疏,风力大”等角度来阐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联想到“M处的沙丘主要是由枯水期河床裸露的泥沙被风搬运而来”。联想不到的原因,一方面是与学生的知识背景有关,非地带性沙丘在学生的脑海是空白;另一方面试题难度偏大,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要求高。
第(2)题(答题要点及学生答题情况见表3)学生想到了狭管效应,但却是只言片语,对为什么会有狭管效应没有阐述。多数学生从其他角度去答,如“距冬季风源地近;冬春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植被稀疏,阻力小;无高大山脉阻挡”等,这说明学生一方面没有理解到地理术语“风口”的深层含义,导致答题偏离方向,另一方面学生受答题习惯的影响,有堆砌要点碰运气的想法。
第(3)题答观点A(答题要点及学生答题情况见表4)的得分要比答观点B的得分更高一点,主要是观点A包含了三个要点,类似于第(1)小题的答案。而观点B的四个要点中“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都没有学生写到,但图文材料中已经给出该地属于半湿润地区,说明学生没有建立起知识的链接。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说明学生当前地理学习的状况:
1.有一定的审题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知道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较严重与河流含沙量大,能从图中提取出M东南侧山丘的阻挡作用,知道H县城的狭管效应,知道山丘位于山区且附近有水库,导致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等有效信息。
2.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如第(1)题答案的要点中,泥沙被搬运到M处的前提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几乎没有学生联想到;第(2)题答案的要点中,虽然不少学生提到了狭管效应,但普遍遗漏了它的前提——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且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这都说明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3.文字表述不够完整和准确,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有待提高。这表现在学生知道这个现象或事物,但表述时却丢三落四。如第(2)小题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多数学生只是简单答“狭管效应,风力大。”;再如第(3)小题答案要求详细描述为“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但多数学生只是简单答“多大风、风力沉积”。
三、教学启示
1.教师要注重把好试题质量关。本题的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试题情景新、设问新,学生没有可套用的答题模板。因此,在平时选择模拟题时,教师首先要注意把好试题质量关,减少使用情景和设问陈旧的试题;其次,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比如每天的教学中选取一个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新闻事件,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去分析,如“试分析马航客机残骸搜寻难度大的地理原因”“分析2013年秋末以来鄱阳湖变‘大草原’的地理原因”等。
2.教师对“非地带性现象或特殊地理现象”要提醒学生适当加以关注。在教学设计中,还要注意思考是否有特殊情况,如淡水资源缺乏往往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同时也要注意降水丰富的地区也可能缺水,如面积较小的岛屿、喀斯特地貌区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一般较低,但也有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形成明显三角洲与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对其原因对比分析;湿润地区海岸沙丘、湖泊和河流沿岸沙丘的形成原因……
3.教师平时要注重知识细节的深入拓展和小专题探究。本题以“沙丘”为主题,通过几个突出细节的问题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些问题贴近实际但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平时对主干知识细节的深入拓展、开展小专题探究很有必要。对一个不起眼的地理现象,可以从多角度挖掘,如地形对风、小气候、河流的影响;坡度坡向对地表太阳辐射、水土流失、植被的影响;下渗量的影响因素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只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图片、信息都可以整理出来给学生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
4.平时的教学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地理思维逻辑,注重严谨性和表述的完整性。首先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讨论如地理事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还是多因多果等;其次教学中选用一些学生容易出现逻辑混乱或表述不完整的题目给学生训练,如: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河湖的生成与消亡的主要过程;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美国西部大盐湖由淡水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三清山奇峰怪石的形成过程等。第三,将饱含地理思维含量的题目,让学生尝试绘制思维逻辑图,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四,注意表述的完整性:一定要注意前因后果,避免有因无果或原因表述不完整或结果表述不完整。最后,每次模拟考后要将两种典型答卷——有逻辑错误、表述不完整和逻辑清楚、答题完整的答卷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师生一起分析和对比,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第二中学)
一道地理综合题答题情况的分析与教学启示
- 投稿敖御
- 更新时间2016-06-26
- 阅读量896次
- 评分4
- 赞45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