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育管理学正文

中学图书馆资源利用与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 投稿王盐
  • 更新时间2016-02-24
  • 阅读量274次
  • 评分4
  • 93
  • 0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文所采集的数据和材料,主要来源于笔者在2014年对上海市部分初高中学校的调研。这次调研涉及普陀区、虹口区、宝山区的八所初中、高中和完中,涵盖上海市实验性示范学校、普通学校以及民办中学等各种类型。

 

  调查对象包括8所调研学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含教师或职员身份)共80人,以及8所学校的初高中学生共2400人,问卷回收全部有效。

 

  对上述两种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个别访谈,访谈目的是弥补问卷设计中未曾预料的方面,挖掘问卷调查后的深层次原因。

 

  二、图书资源利用的矛盾与分析

 

  (一)馆藏图书的生均保障率与利用率差距悬殊

 

  从被调查的8所中学图书馆的情况看,馆藏量远远超过生均保障率。8所学校校均图书馆藏书量12.9万本,校均拥有期刊种类166种,校均拥有报纸种类26.4种,学生人均拥有图书109册。

 

  然而,另一调研数据显示,8所中学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流通率)仅有21%,也就是说,尽管生均拥有很多本书,但每10本只有2本被学生借阅。而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指标,高中完中藏书的流通量不少于70%,初中藏书的流通量不少于80%。

 

  许多国内外学者已研究证实,在同一地区,学校中有图书馆的学生在本地区标准化测试的分数要优于学校中没有图书馆的学生,图书馆质量好的学校分数更高。学校图书馆的利用还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学习态度、信息素养等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国外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比我国的学生强,创新思维比我国的学生活跃,知识面也比我国学生宽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善于利用图书馆。

 

  (二)馆舍设施的先进性与到馆利用率反差鲜明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教育理念先进,投入充足,设施完善,中学图书馆的硬件建设也是位于全国的前列。

 

  但是,学生到馆利用的调查数据却不容乐观。学生问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初中生每月到图书馆一两次甚至更少的占到72.8%,高中学生占75.3%,初中学生到图书馆的次数稍高于高中。学校电子阅览室反映几乎没有学生来的占50%,偶尔有较少学生来的也占50%。8所学校平均每个学生一年中到图书馆的次数为15次,其中初中生表示到图书馆的主要原因是上课的占34.3%,如果考虑到上海初中学生到图书馆上课排进课表而“被到馆”的因素,则学生主动到馆率就更低些。学生到馆率较低也许是图书馆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为什么有充足的图书资源,又有良好的阅读环境设施,学生却较少到馆?

 

  高中生几乎不到图书馆的主要原因,考试压力大作业太多占44.5%,其次是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书占30.7%;初中生主要原因为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书占33.2%,考试压力大作业太多也占了24.4%。而关于图书馆环境的原因选项是最少的。

 

  在个别访谈中,许多学生还表示,平时在校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从早上到校直至放学,基本上都按照课表上课,即使中午吃完饭的那一段自由时间,也有很多同学被语、数、外等考试学科教师抓去补习,也有部分考试学科教师干脆进教室为学生上课,所以基本没有时间到图书馆。另据统计,8所学校中有6所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为8:00-16:00,对学校图书馆开馆时间“感觉很不方便”的,初中生占60.1%,高中生占41.7%。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矛盾与分析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知行脱节

 

  学生问卷中有一题“你认为读课外书对于中学生的意义何在”,大部分中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认识还是比较正确积极的。另一道问及有关读课外书的感觉的选择题中,回答“是一件快乐的事”的初高中生分别为71.3%和61.9%;回答“是一件痛苦的事”的初高中生分别为8.5%和5.2%。

 

  然而,当我们调查“你平均每周读课外书所用时间”时,其结果如图1。

 

  

 

  图1 中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

 

  图1告诉我们,初高中学生课外读书时间比率高度重合,每周读1至6小时的最多,占近70%,基本不读的也有10%左右。也即大部分学生每天用于读课外书的时间少于1小时,如果把这70%再做细分,恐怕情况更加悲观。学生对于阅读课外书在知和行上出现严重的脱节,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相比于贫困地区的孩子,上海中学生理应有得天独厚的读书条件,是什么影响了他们阅读课外书?——时间!调查表明,有12.3%的高中生反映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初中生这一数据较低于高中生,占4.5%。在有限的读课外书时间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只能选择在周末或假期进行课外阅读,高中生这一数据为36.4%,初中生为23.7%,高中生也明显高于初中生,说明高中生的升学压力远大于初中生,而初中因安排了阅读课情况稍好。

 

  初高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知行脱节不能归咎于学生本身,很多学生处于有心无力的尴尬境地。在应试教育的阴霾未散之时,绝大部分学生不得不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能突出重围的少之又少。

 

  上海中学生连续两次夺得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评第一名,在包括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的测试中均领先于韩国、日本,更把欧美的教育强国抛在后面。国内许多学者对此采取了客观冷静的态度,有专家认为阅读测试成绩夺冠,正是由于我们的学生精于试卷答题和普遍的超负荷学习时间的结果,并不代表真实能力和潜力;而PISA的学生问卷中关于“阅读是我最喜爱的嗜好之一”这一选择题中,又是上海学生选择“非常同意”或“同意”的比例最高(69.9%)。由此看来,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知行脱节,并非偶然。

 

  (二)课外阅读:重浏览轻求知

 

  尽管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堪忧,总还是有人在抽时间看,他们看什么较难统计,从他们的课外书来源统计中可略知他们是如何看书的(多选题)。

 

  由图2可见,首先中学生课外书的主要来源,家庭或个人购买是主渠道,向同学借和网络上看均比从图书馆借比率高。其次购书、网络看书、图书馆借书和家庭藏书四项高中学生均比初中生高。为什么身边有藏书丰富、免费借阅的图书馆不去,而要从其他渠道获取课外书籍?从便利性而言,到书店购买或同学间寻找自己需要的书应比从图书馆借阅麻烦;从经济性而言,网络上虽有很多免费读物,但一些专业性强的或较新出版的热门书籍受版权保护,还是要收费的。

 

  从学生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通常是按照学校或老师提供的“必读书目”,并且这些书目在考试中往往是能“派用场”的。显然学校图书馆不可能提供如此多的复本。除此之外,购书也好,同学间传阅也好,网络上看也好,通常是泛泛而读,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就翻翻。一位同学透露,中考前一年的暑假里,爸爸带他在书店一下子买了二十几本书,一半是教辅类的。这些现象表明中学生课外阅读方面,一是“被读书”的现象较严重,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被动看书,而自己感兴趣的书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找了;二是以目的性不强的浏览为主,为解决某些疑问、搜集某些材料、钻研某个问题而到书中求知求解的较少。这方面高中生略好于初中生。

 

  不能否认浏览泛读是课外阅读的好方法,“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是一种读书的境界。我们这里关注的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被动现象,“被要求”地读,“非求知”地读,就违背了课外阅读的本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