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学设计正文

《奇特的视觉图形——错觉》教学设计

  • 投稿抓老
  • 更新时间2018-03-09
  • 阅读量1405次
  • 评分4
  • 51
  • 0

  教材分析: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下册第8课为《奇特的视觉图形》,本课属“设计应用”领域,学习目标为“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直观想象空间”,共分三课时完成,我今天分析的是第三课时——“错觉”。错觉又被称为“视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等不同环境的干扰下,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本课中,充斥着大量的视觉图片,以其出奇的新意与复杂的干扰,不断挑战学生固有的视觉经验,启发与突破学生的固有思维,达到欲破先立的效果,并能将这种思维与想象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思路:


  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时运用大量的奇特图形对学生进行强烈视觉冲击,将复杂的错觉概念及名称用简单易懂的点、线、面、体、色等美术语言进行归纳小结,加以实物道具的运用,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并适时加以探讨错觉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自主讨论、发现生活中的错觉,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错觉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3、通过一系列错觉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错觉作品,能够尝试运用到生活中进行创新,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教学重点:错觉的概念与归纳,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教学难点:错觉产生的原理及创意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道具


  教学过程:


  一、实物演示,课堂导入


  1、教师提问:“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眼见的就一定是真的吗?”学生回答:“不一定!”教师:“那我们今天就来见证一下,老师带来一件道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道具“艾姆斯窗”(1),先看窗子旋转,再在窗子中间插上纸棒继续旋转,纸棒会“穿越”窗子往前旋转,系透视的错觉。(展示之中,学生注意力会非常集中,看到妙处会不断惊叹)教师:“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生不解,教师解释。


  2、导入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错觉》。


  【设计意图】以实物模型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气氛。


  二、展示课件,明晰概念


  1、出示圖片(2),让学生观察,A面与B面的颜色是否一致?学生会异口同声说“不一致”。


  教师出示一条与A面同色的灰条,慢慢插入A面和B面,学生惊奇的发现,灰条竟然无缝融入到A、B两面,答案颜色应该是一致的。


  2、教师问“是谁欺骗了我们?”学生“是我们的眼睛”。


  教师:“那你们认为什么是错觉?”学生基本可以答出“错误的视觉”,教师展示完整:“指对物体产生错误的视觉印象。”


  【设计意图】看图了解错觉的概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分类体验,归纳小结


  教师:“这类错误的视觉印象有许许多多的原因造成,也可以按其相似部分分成若干类型进行归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类型,在哪些条件下会产生错觉?”


  1、与“点”有关的错觉


  ①先看第一张(3),你紧盯着中间这个点,你会发现四周的阴影消失了。


  ②第二张(4),你盯着中间这个点,随着老师的手势,学生不断地将头“前移、后退”,调整速度,会发现旁边的两圈会朝了相反的方向旋转。


  ③第三张(5),数黑点,当眼睛看着哪个点时,哪个点是白色的,而其他是黑的,每次移动都是如此,导致眼睛不断地移动,黑点不断地跳跃移动,看似有又没有。


  教师小结:这些“点”在不同的环境与干扰下,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2、与“线”有关的错觉


  ①两条相等的线,通过添加不同方向“箭头”,突然就变得看似不相等了。(6)


  ②系列看似不平行的排线,通过除去线条上的短线,原来都是平行的。(7)


  ③由众多平行的短直线组成的S形曲线,看似短直线长短不一,用同一根线条去量一量,却都是等长。(8)


  教师小结:这些“线”在不同的环境与干扰下,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3、师:有与“点”“线”相关的错觉图,那你们说还有什么?生:面、体积……师:对,那我们继续一起来看。


  ①出示实物(9),两个等大的扇形纸。在黑板上上下摆放,问:现在看上去哪个更大哪个更小?生:看上去是上面的小,下面的大!教师将两个置换位置,问:现在呢?生:还是上面的小点。教师将两个扇形左右放置,就一样大了。


  ②师:接下来就要考验我们的眼睛了,看谁能快速的看出画面中表现的是什么?出示图片(10)。学生猜测,教师出示图解,学生恍然大悟。


  ③师:如果说刚才是考验你们的眼睛,接下来就是考验你们的注意力了。出示图片(11),学生盯着圆点15秒,然后慢慢闭上眼睛抬头看天花板,慢慢睁开,会惊奇的发现……通常学生会注意力很集中,而且都看的出来,有学生窃窃私语:这个人好熟悉。对,其实就是老师的自画像,经过电脑处理后的图片。教师适当解释视觉后像。


  教师小结:“面”在不同的环境与干扰下,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4、与“体积”有关的错觉


  ①出示图片(12):你看到的到底是一个大的立方体缺了一角?还是一个小的立方体立在一个墙角?关注的点不一样所呈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②师:“挖黄金”的游戏大家都玩过,那么老师今天给大家看个现实版的“挖黄金”。逐步呈现四张图片(13)。


  教师小结:“体”在不同的环境与干扰下,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5、与“色彩”有关的错觉


  ①接下来看到的图片可能会让你们有些晕眩,出示图片(14),是个螺旋?添加辅助线,原来是很多同心圆。同心圆为什么看上去会像螺旋呢?问题出在同心圆外围的黑线误导了我们的视觉。


  ②接着出示两张色彩强烈的图片(15)(16),静态的图片却给人动态的感觉。


  教师小结:“色彩”在不同的环境与干扰下,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6、与“透视”有关的错觉


  ①出示图片上部分(17),问:这是什么形?生:扁长方体中间缺了一块。教师继续出示完整画面,问:现在呢?是圆的还是方的?生:……其实这个形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出现,因此又叫:不可能的图形。


  ②师:同样,还有这张图(18),被称为“疯狂的板箱”,它究竟“疯狂”在什么地方呢?学生这时学乖了,几乎会异口同声:这是张不可能的图片。师:真的吗?可是老师做了一个。出示教师自制“疯狂板箱”照片,学生不信,教师拿出实物(19),拿出时,学生失望:老师,你手中这个与照片中的根本不是一个。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慢慢旋转,找出一个角度,板箱四脚与相应的四角重叠,“疯狂板箱”形成,学生惊叹。问:什么原理?生:角度,透视……


  教师小结:“透视”在不同的环境与干扰下,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设计意图】本步骤是课堂的核心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带领学生分类体验,边体验边小结,出示大量有代表性的作品,以此来归纳,点、线、体积、色彩、透视等美术基本语言,在图中的体现,受到人的心理、生理或者环境的影响会产生变化,给人带来与视觉不符的视觉误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斷体验、尝试、归纳,激发学生潜能,调整学生固有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善于在同样的事物中去发现、探索,并能客观认识世界。


  四、汇总综述,总结原理


  总结:图片中的点、线、面、体、色、透视等在不同的环境下,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而错觉产生的原因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等不同环境的干扰下,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设计意图】总结性评价,加深印象。


  五、欣赏拓展,评价提升


  出示系列生活中的错觉运用,从传统图片、艺术照片,到交通安全、军队迷彩等,连国家的象征国旗都运用到了错觉,如法国国旗,蓝、白、红三色比例为:37:33:35,即蓝色在视觉上有收缩的效果,白色有扩张的效果,因此这样的比例看上去正好比较协调。


  【设计意图】拓展欣赏,发现生活中的错觉运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创新性思维空间,并能学以致用。


  生活中,视错觉是处处存在的,它在建筑上、在服饰上……,关键在与同学们要善于去发现。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奇特的视觉图形——错觉》教学反思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小学至今七年多的美术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美术素养,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也逐步对老师传统讲授失去了耐心,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不愿听老师过多地讲,更不愿去画自己不喜欢的画,这个时候的美术课,是老师与学生共同遇到的一个瓶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围绕学习内容,需要美术老师灵活地运用更多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本堂课,我使用了一些在日常课堂中反思出来的一些方法,加以运用。


  方法一:拿得出


  “拿得出”是指拿出实物来,而非一味地看幻灯片ppt,实物的表现力与震撼力远远高于图片。现代是个读图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学生看到的图片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因此,就需要教师准备除了已有图片外,还要“拿得出”几样精彩的道具辅助。这方面,湖州的徐军老师是个专家,他无论哪堂课,都会准备足够震撼级别的道具,从“千奇百怪的书”到“自制敦煌模型”,还有“斗拱”、“套版年画模板”等,样样都是大手笔,样样出手就让学生与听课教师心悦诚服,有了这些道具,学生想不听你的课都不行。在本课中,我也精心选制了几样道具,为导入更为直观,能够立马吸引学生目光,我制作了“艾姆斯窗”,瞬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更加直观深入理解错觉。


  方法二:摸得起


  “摸得起”指的是教师的教具、图片最好能够亲临学生桌上,让学生能够近距离看一看、摸一摸。学生无论是抬头看荧幕,还是低头看课文,都难免会心猿意马,抑或无法真实感受作品(实物)的魅力,此时的教师就应该将作品(实物)拿到下面,让每个学生都能摸一摸,近距离的观察、抚摸、感受,远胜教师苍白的讲解。本课中,我尝试过给每小组学生发两个等大的扇形模型,让他们自己摆放位置,观察发现,通过位置的变化,扇形大小带给人的错觉。


  方法三:动得来


  “动得来”是指学生在上课时可以因课程需要而随时离开座位,寻找自己最佳听课与观察的角度。美术课堂是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学生一成不变的座位,会因角度、前后、透视等原因造成观察上的误差,久而就会影响到学生上课的兴致,如何改观呢?就需要在特定的时期让学生动起来。本课中,为观察圆点外的圈的旋转,教师特意让学生前后摇摆着看,是为小动;在看“疯狂的板箱”时,由于角度不一,并不是所有学生能够同时看到完整的“板箱”,教师将其拿到教室中间座位,让一学生高举,其余学生绕其观察,寻找最佳位置,成为“完整板箱”,而此时,所有的学生均在手持“板箱”学生的两边形成一条直线,兴致高昂,是为大动。


  方法四:想得开


  “想得开”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力要敢于打开,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精神。学生只有在质疑之后,再弄明白后才会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铭记于心。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这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一种“敞开式的问答方式”,即学生可以坐在座位上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之下,思维也会随之打开。本课中,学生时时需要质疑,但因课题为“错觉”,导致学生都不敢质疑了,因为自己的眼睛经常会“欺骗”自己,在这种质疑与反质疑之中,学生的印象恐怕会更加深刻。


  这些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在美术课堂上有的是预设的,有的是自然生成的,有的可以独立运用,有的可以综合使用,总之,课堂法无定法,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反复实践,才能探明一条适合自己,服务学生的上课之法。


  戴泽华(安吉县高禹中学浙江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