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学设计正文

心怀“孟”想扬帆起航

  • 投稿书放
  • 更新时间2017-11-07
  • 阅读量561次
  • 评分4
  • 55
  • 0
2013年的初秋,我调至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工作,同时申请加入“孟纪军教师工作室”。一个月后,教务主任通知我申请被批准了,从此我正式成为了工作室的新成员。我高兴坏了,要知道当时句容市小语界有两个“精英机构”——“小语俱乐部”和“孟纪军教师工作室”,哪一个都不是那么好进的。而我,在参加工作的第四年就成功加入了“孟纪军教师工作室”,我发自内心感到骄傲和自豪!

然而,自豪之余,也让我压力倍增。扪心自问,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四年的语文教师,像我,有志向成为工作室的成员吗?一个在业务上还在蹒跚学步的语文教师,像我,有资格成为工作室的成员吗?一个思想单纯、缺乏历练的语文教师,像我,有能力成为工作室的成员吗?这三个问题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内心也开始不自信了……但工作室的第一次会议上,导师孟纪军老师的讲话,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找到了方向。他的一番自白让我懂得了“积跬步,行千里”的道理,对未来也充满信心了……其实我很早就知道孟老师了,从地域角度来说我们算是同乡,他的成长经历堪称传奇,作为晚辈除了对他的仰慕,还有一份敬意——他从小家境不好,生活艰难,但是儿时的他有一股韧劲,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非常懂事,体贴家人,孝顺父母,逢有假日总是帮助家里干一些粗活、累活。可以说童年的磨练成就了他不屈不挠的品格,他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从那以后他得到了一个向大家充分展示“奋斗”的机会:从村小间的辗转,到后来的天王中心小学、四小、一小、华阳中心小学……他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行政领导,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今天的省级语文特级教师,他的成长经历无疑像一部励志电影,在我的脑海中放映着,经久不息……

有时候,人与人的相识、相知真的是一种机缘。曾经心中的“偶像”一下子站在你的眼前,或者说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你简直难以置信。我心里对他非常好奇,想法也会变得幼稚可笑: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的脑袋和我的一样,为什么他这么牛呢?当时的我就有这些可笑的想法。现在好了,孟特成为了我的导师,我可以一边跟着他学习,一边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偶像”,这机会多棒啊!然而,初入工作室,我还是显得很自卑,觉得自己年龄小、懂得少,所以几乎不怎么说话……看着导师跟那些年龄稍大些的师兄师姐们谈笑风生,我真是羡慕极了!孟特看到了这一点,就微笑着对大家说:“周聪老师是一位有潜力的年轻教师,这次主动申请加入我们这个团队,说明他不仅有潜力,而且要求进步,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品质。让我们欢迎这样一位优秀教师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师兄师姐们送给了我热烈的掌声。说真的,我的心里非常感动,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觉得孟特可能都不认识我。事实上,后来一位师兄告诉我:“导师会对每一位新加入的教师仔细地了解一番,为他们将来的成长做好规划。工作室成立以来,孟特关心着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在孟特的关心下,我也变得“胆大”了些,开始学着和大家一起沟通、交流,在会上也尝试着发言,有时候孟特会给我一个友好的眼神,有时候会对我点头微笑,有时候会给我一点鼓励和表扬……我发觉自己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因为多发言、多讲话,孟特表扬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而且我讲话的质量越高,也会引起师兄师姐们的共鸣。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有点像家。我的心里再没有一丁点拘束的感觉了。记得那次工作室的例会上,孟特推荐大家认真学习王鼎钧老先生的《作文十九问》这本书,两周后做读书汇报交流,自愿报名。会后我就认真学习王老的这本书,找到了几处自认为典型的观点,罗列出来,然后针对观点又找了几个事例进行佐证,最后做了一个相配套的课件,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任务了,就再也没有碰过那本不算厚的书。有一天孟特见着我,不知是要考考我还是随口一问:“你觉得王鼎钧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一时语塞,“他就是一作家啊!”孟特笑了,问我究竟看没看这本书,我自信地把我前阵子的“工作”展示给他看。他看完后点了点头,说:“你这样的学习方式很高效,也能敏锐地捕捉到一些相对来说重要的点,不过我认为你也忽略了不少其他重要的知识。你这样不像是在读书,倒像是在归纳、圈画重点。阅读应该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读完后,你再系统地尝试归纳梳理,才能真正有所发现,我建议你重新阅读这本书。”听完孟特的话,我心里非常惭愧,打心眼里佩服他。正所谓“厚积薄发”,他那睿智的思想不正是靠这样的阅读慢慢积累起来的吗?我应该向他学习。细细地读完了这本书后,我发现王老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他认为前人在作文的教学中没有为后人披荆斩棘,他要做这第一人!隐约中,我觉得我们的导师孟特,也在带领着我们做这样的事。

其实,真正让我走近导师是这样的一次经历,我想大家都能猜到——上课。坦白说,在工作室里我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认为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自信心的建立,因为我的良师孟特,也因为那些可敬可爱的益友。在他们身边,你很难不受感染,你很难不渴望进步……一次上课的经历,就是我蜕变的开始。那次是我们工作室在碧桂园学校成立工作站的好日子,我和另外一位师兄承担了两节示范课的任务。其实,报名的时候大家非常踊跃,但导师还是推荐了我。我的心情有点复杂,高兴的是导师对我很信任,忧虑的是——我行吗?

我承担的任务是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两天后的试上让我的心头蒙上了阴影。课后导师问我:“你自己感觉怎么样?”我声音很小:“感觉不好。”孟特竟然笑了:“那你说说,哪里不好?”我有点生自己的气:“哪儿都不好!”然后孟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任何人,上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做到完美,也不可能尽是瑕疵。如果你的课这么棒,还要试上干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是要通过试上尽量做到取长补短、精益求精,你说呢?”

孟特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不再跟自己赌气。我把这节课学生朗读过少、教师剖析过多的缺点说了出来。孟特一下子眼前一亮,用肯定的语气说:“不错!认识缺点就是进步的开始,继续说!”接着,我指着两段冗长的分析点说:“这个地方我觉得两者取其一,一来可以节省时间多读书,二来可以减少相类似的分析。但是细节怎么处理我没想到,请导师指导!”孟特听完很高兴:“小伙子说得很有道理,我看就照你说的做,只要‘关注文体,聚焦表达’这个大方向不变,细节的处理可以个性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至于你刚才说的地方怎样处理,我也没想好,走,咱们到会议室去商量,那里安静!”

在指导的过程中,孟特提出要从整体把握开始,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在“黄河、羊皮筏子、艄公、乘客、作者”五个要素中,要抓住作者对羊皮筏子的描写作为重点,通过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体会艄公的精神品质,初步掌握“衬托”手法的奥妙,再由此推及对“黄河”“乘客”和作者的描写均是相同的手法,最后再由点到面总结本文“正面描写结合侧面衬托”的写作方法,指向写作。在会议室待的三个小时里,孟特至少说了两个小时,才敲定这节课教学方案的终稿。在这过程中,他有时高兴地让我快点写下来,说怕自己待会儿会忘记;有时刚说完一个又突然否定自己;有时还会征询我的想法,乐此不疲。

一周后的碧桂园之行,让我树立了信心。通过这次上课的经历,我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基于文体特征,关注表达方式”这一理念让我对解读教材有了新的认识。在这过程中,我一改以往扎进去出不来的陈规陋习,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三个问题思考,紧扣核心教学价值,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技巧。在设计教法这一过程中,孟特指导我要根据文章特点,寻求合适的教学路径,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甚至一类课文的能力。如在《黄河的主人》一文中对“羊皮筏子”部分的描写,我尝试使用“赛读”的策略,以读促悟,为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策略也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好的策略能提高课堂效率。有了好的策略,还要关注课堂的实施效果。学生是灵动的,课堂是随机生成的。孟特还告诫我驾驭课堂绝非一朝一夕之能,熟能生巧,勤能补拙。从他那里我学会了运用“比较教学”“读悟结合”“一咏三叹”“剥笋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并长期实践于自己的教学中。掌握了这些技巧能更好地服务课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有时我觉得上课是件痛苦的事,但正像孟特说的那样:“你没经历过痛苦,怎么感受甘甜呢?”不错,此时我的心情是甜的,不仅仅是因为这节课的成功,更多的是因为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导师。这时候我又想起了加入工作室那天孟特说的话——每个人都应该心怀梦想。我想,“孟纪军教师工作室”应该就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