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学设计正文

改变,从关注文体开始———以《莫高窟》教学为例

  • 投稿ido
  • 更新时间2017-11-07
  • 阅读量427次
  • 评分4
  • 94
  • 0
专业引领:唤醒文体意识

《第一次抱母亲》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为上好这堂课,我事先做了大量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反复揣摩教学语言。课堂上我使出浑身解数,在人文性上下足了功夫,结尾一首阎维文的《母亲》触动了学生情感之弦,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潸然泪下。为此,我喜不自禁。

后来我加入了句容市“孟纪军教师工作室”,工作室的研究主题是“关注文体,聚焦表达”。孟老师提出:“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体多样,题材广泛。不同的文体在言语形式和表达方法上各有不同,教学时应根据文体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他还强调:“把童话教成童话,把小说教成小说,把散文教成散文,才能使语文教学朝着更为本真的方向发展。而且就课堂而言,有文体意识,目光自然聚焦在文本表达的最大特色上,教得必然准确;有文体意识,课堂必定讲求整合,疏密有致,教得必然大气。彰显文体特征,聚焦表达,才能让教师的教直指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举重若轻,也才能让学生的学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学习和运用特色的语言表达。”

孟老师一番话,重新定义了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启迪我重新去思考,重新去定位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即把教学的重心从关注内容转向注重表达上来,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回归正道。

实践求索:重构教学价值

在孟老师的引领下,我认识到,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和表达方式,应该采用不同的教法、确定不同的学习重点。阅读教学要强化文体意识,找到文本的核心价值,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如说明性文章教学,如果还用“诵读”“感悟”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只会差强人意,学生无法习得如何阅读说明性文章的方法和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能力。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弄清楚“说”了什么,是否“说明”了,即语言的准确性,还要让学生学习它是如何“说明”的,即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和文章结构安排等。

在孟老师的不断指引和工作室的教学实践研究中,关注文体的重要性在我心中渐渐明晰起来,阅读教学解读文本的策略运用也更加娴熟。

1.深入解读,充分挖掘

对于教学文本,首先要思考文本在言语形式方面的教学价值。运用自身已有的语文知识和阅读经验,从篇章结构、行文线索、命题立意、遣词造句等诸多方面对文本言语形式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

执教《莫高窟》一课,我首先思考:《莫高窟》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性文章,属于状物类说明性课文。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教学这一课,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把握课文的说明要点,二是初步了解说明的方法以及运用这种方法的妙处。

《莫高窟》这篇课文清晰地为我们介绍了莫高窟,除了开头独特、用词讲究、结构相似、首尾呼应、衔接自然之外,作者运用的恰当的说明方法是本文一大表达特色,更是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本节课核心教学价值即分类别、摹状貌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使用及妙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学习体会。

2.慧眼识珠,精心摘取

《莫高窟》这篇说明性文章

教学的内容很多,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精妙传神、内蕴丰富的四字词语。课文运用了大量凝练工整的四字词语。“举世闻名”是赞扬莫高窟的地位,“精妙绝伦”是赞扬彩塑的工艺,“宏伟瑰丽”是赞扬壁画的磅礴,“丰富多彩”是赞扬壁画内容的丰富。尤其描摹“飞天”的姿态时用四字词语更多。这不仅提醒我们要高度关注这篇课文在遣词造句上的独特之处,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凝练工整的四字词语的运用与文体特征的契合,引导学生去发现、提炼并总结,四字词语的运用让句式变整齐,表达更加简洁,学生在习作中大可模仿运用。

(2)首尾呼应、结构相似的谋篇布局。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尤为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给学生“类”的积累。即注重文体,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积淀。

《莫高窟》开头介绍莫高窟的地位和位置,结尾赞扬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中间为我们介绍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教学时,一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总分总的结构,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二是引导学生依次概括提炼课文第2、3、4自然段的说明要点。三是通过比较教学,使学生发现课文第2、3两个自然段总分总的结构,发现段落之间的结构和全文结构的相似之处。四是引导学生迅速拟定本文提纲,这是课后习题中的要求,也是五年级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课文提纲是课文的一幅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编列提纲,就会对文章内容有完整而清晰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让学生写作文时,先列提纲,再围绕提纲具体写作,就能做到胸有成竹,笔走如飞。

(3)新鲜独到、富有特色的说明方法。这篇课文是怎么给我们清楚介绍莫高窟的呢?除了前面说的用词讲究、首尾呼应、结构相似之外,恰当的说明方法也是本文一大表达特色,更是我们教学的核心价值。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文章主要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

一种是分类别。课文在介绍彩塑和壁画时,作者这样来分类别:“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可以想象,在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中,该有多少幅内容各异的壁画,然而,作者用上分类别的方法,用上“有……有……还有……”这一句式,轻轻松松就把壁画介绍得清楚、明白,把复杂的内容变简单了。教学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联系生活,拓展图片,直观感受,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分类介绍的妙处。

另一种是摹状貌。这是说明性文章特有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说明性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对于飞天的介绍,作者巧妙而准确地使用了这种方法。“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一比,和分类别的方法比,从表达方法上了解;二说,读后说一说飞天们分别在干什么,从内容上去理解、去体会;三想,让学生闭眼听朗读后展开想象,运用文中的固定句式说话,从形式上再次感知;四比,比较这里描摹和平时描写的不同,体会句式的整齐、语言的简洁、内涵的丰富、想象的无限,带给读者的无限的想象空间;五背,如此优美的文字,指导学生积累背诵。

执两用中:追求“两性”和谐

教师文体意识浓厚了,往往会更多地引导学生感受文体的特点,甚至在学生还没弄清楚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教师便急于将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一股脑都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少。孟老师强调,在进行说明性文本教学时,要有文体意识,但千万不要唯文体教学。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能因强调文体意识而忽视语文的人文属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说明文不一定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

《莫高窟》最核心的段落是介绍壁画部分,除了段落结构和过渡衔接之外,分类别、摹状貌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使用及妙处是这篇文章最核心的教学价值。介绍壁画内容时用的“有……的”和描摹飞天时用的“有的……”十分相似,但两者有本质区别,前一个是说壁画有什么内容,后一个是说有的飞天是什么样子。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这其中表达的秘妙才更有趣。

“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近年来我坚持工作室的教学理念,广泛运用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一类文体,展开规律性研究。我发现,教学变得更加清晰而思辨,问题解决也更加睿智。课堂也常常有些微创新、小改变。这些细微的变化,日久天长,我坚信,一定会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