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大学教育正文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大学生就业水平提升策略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4-17
  • 阅读量261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模式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教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就成为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振兴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构建新经济业态、建立促进创新创业的有效机制,在创新驱动的过程中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水平。


  关键词:创新驱动;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180-0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須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高素质劳动力的支持和支撑。据统计,2016年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599.1万人,应届大学毕业生765万,普通本专科招生737.8万人,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7093亿人。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我国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和一定的质量优势。但是,伴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增速下滑、企业需求不振、高校持续扩招等因素,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应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契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创造更多的知识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就业岗位,把我国的科教优势真正转化为科技竞争力,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之路。具体而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动大学生就业水平提升的基本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促进大学生就业


  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消费量都将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消费增长得更快,农产品供求总体偏紧,部分农产品缺口较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绿色、生态、安全农产品的需求逐渐旺盛,他们愿意并且有能力为绿色农产品支付较高的价格。这一切都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经营利润,促进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我们应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耕地有序流转为契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让大学生充实到规模经营的主体中去;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手段,让大学生充实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之中;以发展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兽药等生物农业产业为目标,让大学生投入到绿色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研发与生产中来;以加快发展饮料食品产业链、肉食品产业链、粮油制品产业链、果蔬产业链等战略部署为机遇,让大学生充实到现代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质检、研发、营销体系当中来;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落实完善各项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为时机,让大学生加入到现代农业的创业大军中来。


  二、大力振兴传统产业,在精深加工争做高端产品中促进大学生就业


  当前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将传统产业统统淘汰,传统产业通过创新,一样可以做出高端产品。例如法国服装业极为发达,为强化产业集群力,法国在2005年就成立了两个纺织服装竞争中心,重点发展新技能、多功能服饰、纳米、回收和农业纤维的开发及大众消费行为研究,并有望成为欧洲纺织原料科技研发平台。再如中国成都的彩虹电器集团,加强技术研发,主攻高端产品,引进国际最先进技术生产电热毯,还设计出适合各种场所的各式各样的蚊香,有的戴在手上就像手表一样。依靠这些高端的产品,小商品就占领了大市场。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我们不能将眼光仅瞄准新兴产业,通过科技创新、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和附加值提高,传统产业仍可做出高端产品和占领产业链高端,而以上四个环节正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三、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结构升级优化中促进大学生就业


  近期社会上出现了大学生和农民工工资趋同现象,在某些地方,大学生的收入甚至不如农民工。这个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原因就在于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不匹配,产业链分工相对处于低端,人才培养相对处于高端,两者错位的结果造成大学生相对过剩,而高素质的蓝领工人供不应求。但未来十年这一状况可能会得以改善,国家强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改变和优化中国产业结构。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等七大新兴产业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每一个产业都将带来数万亿人民币的产业规模。对大学生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解决国家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不匹配的矛盾,会吸纳大量的高技能、高知识人才。“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将会为全国765万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知识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就业岗位,能够将我国的科教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但是各地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里面又可以细分为上百种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关键产品。上百种之中各地要上马哪些项目才能做到有基础、有优势、有拳头,恐怕我们还要做深入的研究和定位。超越某些新兴产业中的低端装配环节,推进各区域、各部门、各院所的技术整合与协同创新,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新兴产业的培育中来,可能会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更快发展,会为广大青年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中促进大学生就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是现代工农业的重要支撑,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能,同时也是吸纳城乡人口就业的重要领域,主要包括物流运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性服务在份额上明显不足,且结构不够优化。据一些机构估测,中国的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概在15%左右。而在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二者边界日益模糊,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到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又占服务业的70%。因此,现阶段我们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尽快改变“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设计理念,它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培植动态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更多的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工作岗位,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水平。提升生产性服务水平,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将推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从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静态比较优势模式向发挥人力资源综合优势和培育人力资本的动态竞争优势模式转变,并逐步进入和占领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这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都是十分有利的。


  五、努力构建新经济业态,在新旧动能转化中促进大学生就业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程和历史经验表明,传统动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减弱是规律,这个时候就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来适应产业革命的趋势。而且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还可以形成混合的动能。因此,新动能对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很有意义。当前以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在内的新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产业,新动能也在不断释放。新经济业态的快速崛起,不仅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深刻改变经济结构和布局,还开辟了多元就业渠道、形成了日益灵活的就业形式,为破解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具体而言,一是培育新产业,增加更多的就业新机会。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战略产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职业分工和就业机会。二是采用新技术,创造更多的就业新岗位。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技术革新中创造更多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科技研发岗位和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结构。三是推出新模式,释放更多的就业新活力。积极推动“平台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模式”“微经济模式”的发展,引导和支持大学生群体参与新模式下的就业创业活动。四是构建新业态,开拓更多的就业新空间。积极发展网购、工业机器人、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群体参与由此所衍生的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和自主就业等多种具有灵活性和弹性的新型就业中来。


  六、建立政府、高校、社会三方有效协同机制,在创新创业中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定位为“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创新创业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与欧美国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有10倍的差距。其原因在于一是大学生创业缺少资金与经验。由于大学生信用档案没有与社会接轨,导致他们融资借贷困难重重;由于缺少经验,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二是大学生创业环境不佳。虽然我国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但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政策、创业培训、创业平台、创业手续等仍有待完善。三是大学生创业素质欠缺,比如创业意识薄弱、创业心理品质脆弱、创业精神不坚定、竞争意识不强、创业能力较差等。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必须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协同,完善政策。政府要在政策上帮助大学生解决贷款、工商注册、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问题。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学籍管理、教學计划、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会机构要提供培训、统筹资源,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


  作者:黄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