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PAD课堂;健康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12-02
一、PAD课堂理念的提出
PAD课堂教学模式也称“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为复旦大学二年级心理学专业讲授心理学研究方法时首次尝试并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PAD课堂结合了传统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模式的优点,其有三个独特之处,第一,“授课方式”,将课堂时间一半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讨论。第二,“隔堂讨论”,此模式和传统的讨论有很大不同,强调学生听完老师讲授的内容后,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再回到课堂展开讨论。第三,“过程性评价”,PAD课堂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每次上完课后对学生有一定的作业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内容做出个性化的作业,从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上能够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
PAD课堂把教学从时间的维度上分为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教师在课堂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精讲,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理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这是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过程;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复习笔记、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将知识进一步吸收巩固,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此过程将学习和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讨论(Discussion),学生带着课后学习与思考的结果与小组或班级的同学进行交流,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1]。
二、PAD课堂理念在“健康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依据PAD课堂理念,在2015—2016第一学期,我们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健康心理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置情况
2014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共有41名学生,每周上课1次,每次2个学时,上18周,共计36学时。在第一节课时,先简单介绍本学期的课程安排、学习方式以及考核形式。《健康心理学》的教材,内容共有12章节,比较符合18周的学时安排。
(二)教学安排
首先,我们选取了健康心理学的理论、应激与健康、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与健康、心理干预方式、心理因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影响慢性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癌症的心理社会因素等9章内容进行了PAD教学改革。其次,每位学生做一个自己喜欢的桌签,要求上课时摆放在课桌上,进而将41名学生分成了10组,每组4人,最后1组5人,小组成员在每节课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学习委员每节课前随机安排。
(三)教学设计
开学第1周的2个课时按照传统讲授式的模式将第1章《绪论》讲解完,从第2周的第1个课时讨论第1章所讲内容,第2个课时对第2章《健康心理学》的理论的要点内容进行提炼并精讲,课上要求学生专心听讲,课后要求学生自主复习,并完成第1章和第2章的作业,作业以“亮考帮”的形式来完成。“亮闪闪”即写出本章的学习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至少有1条。“考考你”即自己学会了,但是觉得别人可能还存在问题,用来考别人,至少2个。“帮帮我”即在经过教师讲解、自主复习后仍有些问题没有学懂,等待讨论时向别人请教,至少1个。具体教学设计见表1。
表1 PAD课堂教学设计
注:知识要点根据章节具体内容分配课时
(四)讨论
隔堂讨论是PAD课堂区别于传统讨论的关键点,讨论课要求每位同学带上自己的作业,首先在小组内部交流10分钟,再由每组指定的发言人在班级内交流,共需要20分钟。剩下的10—15分钟由教师就学生们的共同疑惑进行引导、总结梳理,进行点睛式总结。
(五)考核
近年来,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考核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我校对于考试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的计算方式是60%的平时成绩+40%的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学生成绩的最终考核体现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在《健康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共计6次作业,上交5分,良好8分,优秀10分。这样的评分方式既能够保证上交作业的同学能够得到公正客观的成绩,又能保证那些用心完成作业的同学得到较高的成绩。
三、开展PAD课堂的教学效果调查
(一)教学效果调查
为了更好评估PAD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学期末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41份问卷,收回41份,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达97.56%。调查问卷一共涉及18道客观题和3道主观题,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整体情况。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们对该门课程的出勤率高达97.6%,上课时间玩手机、开小差的情况为13.2%,100%的学生认为本门课程作业适当,87.8%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85.6%的学生认为PAD课堂能够促使其课后主动学习。对于PAD课堂模式下的学习效果持肯定态度的占90%,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们对PAD课堂的总体满意度为81.1%。
2.知识层面。从获取知识的层面了解到87.85%的学生认为PAD课堂有助于其了解所学课程,80.5%的学生认为“亮考帮”形式有助于深入理解本门课程,90.2%的学生认为PAD课堂有助于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认为PAD课堂有助于应用本门课程的占到70.7%。
3.能力层面。87.8%的学生认为PAD课堂有助于培养起学习能力,78%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87.8%的学生认为PAD课堂有助于其锻炼表达能力,78%的学生认为PAD课堂模式开放型的学习任务能够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占97.6%。
4.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68.3%的学生认为PAD课堂有助于培养自身的专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专业发展最持久的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是PAD课堂改革的重要成果。
(二)实施PAD课堂的教学效果
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调查问卷的整体情况来看,实施PAD课堂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能够顺应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PAD课堂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活跃了课堂氛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主动探究的精神。
2.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2]。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PAD课堂的模式是讲授—内化吸收—讨论,这种教学环节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积极发表观点,能够根据自身设置的目标进行学习,在讨论环节,通过小组、集体讨论能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PAD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在小组内部和班级发言的机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锻炼了其沟通与表达能力,由于这一学期的分组并不是固定的,这样更有助于全班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全面提升其综合能力。
4.保证了学生学习效果。PAD课堂中,学生每次做完作业,教师就会给分数,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学习的内容,而是作为一种矫正性的反馈系统,一方面及时了解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是否有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另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学生非常认真,会在课后对所学内容做一个延展性的学习,而有些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与传统评价体系不同,PAD课堂能够保证每位学生在学期末的成绩是通过平时积累所获,而不是突击学习得到。
四、展望与反思
(一)PAD课堂符合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在PAD课堂上,教师不必花很多时间去吸引学生,而是回归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到学”是世界教学改革的大趋势[3]。
(二)实施PAD课堂的关键是教师
在PAD课堂中,表面是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负担,实际上,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专业能力无疑是要求更高了。教师在讲授课前必须将本门课程的内容梳理清晰,合理分配课时,对知识点的凝练必须心中有数。另外,在讨论课环节,教师不仅要回答学生在讨论中集体困惑的问题,还有可能遇到回答不出学生问题的尴尬局面。因此,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必须在专业上狠下功夫,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正如有学者研究指出的,“教师高度决定学生高度”[4],PAD课堂的实施效果最终决定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上好PAD课,同样功夫在课外、在教师。
(三)实施PAD课堂的困惑
通过一个学期PAD教学的实践,学生对此种教学模式持肯定的态度,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模式较传统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的活力。但是也有学生认为在讨论环节,大多数组并没有提出有效的问题;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完成作业,准备不充分,只是查阅了一些网络资料,没有达到深入学习讨论的效果;对讨论的主题应该提前有所选择设计,有些主题适合讨论,有些主题不适合讨论;为了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应该考虑增设学生的自评、互评环节。以上问题是在实施PAD课堂模式中需要深入思考的。笔者也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