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逃课是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堂存在的普遍现象,据相关统计,具有逃课经历的学生占70%。文章首先通过行为经济学理论中的自我约束模型以及双曲贴现模型对大学生逃课行为进行理论分析,然后梳理相关文献,从外部及内部两方面原因分析导致大学生产生逃课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行为;行为经济学;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逃课是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堂存在的普遍现象,当学生未提交缺席申请而无故逃避课堂教学,或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集中于无关学习事务的行为,均属于逃课。大学生逃课按行为方式的差异可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从字面意思理解,“显性逃课”是指能够明显看到学生在正常教学时间内,没有参与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即因非正当理由而旷课的行为。“隐性逃课”,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比较隐蔽的逃课行为。如当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但并未集中其精力于课堂教学内容上的行为(杜小丽等,2016)。目前高校学生的逃课现象非常普遍(王志标,2012),甚至出现经常不上课的“高校逃课族”。刘艳芹(2011)调查数据显示:70%的大学生有过偶尔逃课行为,10%的大学生属于经常逃课群体,而仅有20%的学生从未有过逃课行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在校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大学生逃课的动机和原因是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回答上述问题,并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理论分析
1.自我约束模型分析
在行为经济学中,马修·拉宾提出:人们受到自我约束的局限,会出现“拖延”的“偏好反转”等行为。拉宾根据自我约束问题意识程度不同,将人分为成熟型、偏幼稚型、幼稚型三类,大学生逃课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显然是属于自我约束模型中的幼稚型。在大学生面对上课或者不上课﹑学习或者不学习等选择时,总是在乎自己即刻的满足感,即效用。去上课会要求他承受即时的代价,但会产生无穷的延时效益。比如用上课代替逃课,在这时可以睡觉、约会、打游戏等。与此同时,去上课将会使这些满足感和即时收益转换成去上课所带来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会在两者之间加以比较。但同时他们也会担心逃课会被老师点名,或者有期末考试不及格的忧虑,此时便会给自己在未来如何行动的信念。如老师点名对自己分数的影响可以通过期末考试成绩互相抵消,考试时突击复习几个通宵以加大自己通过考试的几率。在产生这些信念之后,自己通过对逃课和上课之间效益的比较,便会做出是否逃课的决定。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属于幼稚型,即在自我约束问题的看法上会很容易低估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所以做了一个决定:逃课!
2.双曲贴现模型分析
所谓“贴现”,指的是你将一张尚未到期的汇票转让给银行,从而获得现金的行为。在汇票到期前兑换的现金比汇票到期后能获得的收益要少,这个折扣的比率就称为贴现率。
时间贴现倘若呈现两种选择:报酬较多却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获得,报酬较少却能较早获得,人们往往表现出即时倾向,不理智地选择快而少的报酬。经济学家常用双曲贴现的说法解释一些行为人明知有害,却为了即时满足而放弃长远利益的社会现象,逃课现象即属于这一类。大学生逃课为学生带来的短期效益包括从课堂上逃离去寻求所谓的“自我”,主动逃课获取时间支配权的满足感等。在大学期间的长期目标是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但这些长远的目标都被短期的效益所压倒,从而导致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普遍发生。
二、大学生逃课的影响因素分析
既有研究根据变量对不同群体的逃课行为产生的影响,将其分为外部环境变量和内部变量。大学校园管理制度、教师教学方式和课程考试考核形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同一班级的学生行为影响是相同的,将这些因素归于外部环境变量。由于大学生的个体特征的因素对同一班级的学生行为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学生个体特征因素属于内部变量(张二庆,2008;葛静霞,2013;潘彤,2013;李士萍、康晓辉,2007)。
学者们研究发现,除了跟学校相关的课程与考试安排、课程内容、教师行为、班级规模等原因,家庭原因也是影响学生逃课行为的外部因素之一,包括家长对学生的过高或过低的期望以及受自身家庭情况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逃课的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对课程或课堂喜欢程度、生活安排、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性别、酗酒频繁度、兼职工作、年级、考试成绩、学习动机、对任课教师的满意程度等。
三、减少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对策建议
1.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拓宽思维领域
学校的教学制度可以用来约束学生行为,但制度的约束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是短期的。应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将大学的课堂教学从被动型的過程学习转换成主动型的目标学习过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大的学习主动权,在课堂上的学习将不会是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而是学生主动想要获得更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显性逃课还是隐性逃课的情况都能得到改善。因此,高校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拓宽思维领域。
2.改善高校考试、考核方法以及评分系统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传统的考试及考核方法以课本知识为主要内容,学生若在考试前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知识记忆,即使经常逃课的学生也有较大几率通过考核甚至取得高分成绩。因此,建议对学生的考试及考核方法应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为主,不应该局限于笔试客观题,应设置更为灵活的考试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在考试中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以自己的逻辑去应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优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堂考勤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够保证高校制度顺利实施,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综合性教育。高校应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可从课堂考勤的保密性和随机性出发,对逃课学生加以警示,减少逃课行为的发生几率。在减少逃课行为的同时可提高教学效果,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逃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小丽,姚利民,陈玥玙.国外大学生逃课研究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16(4):64-69.
[2]王志标.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影响与对策——基于河南大学调查资料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9):46-50.
[3]刘艳芹.大学生逃课问题分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6):67-68.
[4]张二庆.关于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94-97.
[5]葛静霞.高职生“隐性逃课”背景下的教师因素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7):177-178.
[6]潘 彤.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逃课行为矫正[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7]李士萍,康晓辉.大学生逃课问题与高校教育制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50-51.
作者:华春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