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尽管做了许多探索和尝试,但根据人才市场供需情况,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相当突出。学校应通过学习方法改革,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内容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相对接的实践培养模式,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63(2011)01-011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一章就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问题作出专门部署,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近几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尽管也作了许多探索和尝试,但经济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经济学专业如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如何进一步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是经济学专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一、发挥学生学习中心地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在新的教育模式中,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把学习者作为主体和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辅导者。应该尽量将大量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教师提供各种学习方式,而学生自主控制个别化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务和需求选择并制定学习进度。教育家陶行知早年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他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就是说,教学不应当只是让学生去学习现成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自学能力。因而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仅靠传授,要让学生与实际零距离接触,亲自动手做,通过实践锻炼提高。
首先,在经济学专业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教给学生研究主题及具体的相关任务,学生自主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写出调查研究报告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利用学校的设施开展实验。这样,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培养。
其次,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由教师给学生创设情景或提出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一定的结果,在课堂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研究,并最终得出结论,形成了以案例、问题、项目为中心教学组织模式。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通过网络应用,使学生能很方便地查询和浏览所需的资料和文档,随时了解业界动态,跟上最新科技发展的步伐。
再次,利用虚拟现实模拟创新情景,培养创新技能。利用VR技术,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搞好专业实验室建设,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的运行和操作对本专业涉及领域的知识,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
二、增加投入,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一)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实验教学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功能是其他教学环节所无法取代的,国内一些学者称实验教学具有“多功能效应”。
高校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生产实际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合理规划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以供大学生在学校参加实践活动。例如建立计算中心、会计模拟实验室、金融实验室、国际商务基础实验室、企业学综合实验室等一批校内实践基地,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直接进行实战演练,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既节省了学校实践经费,又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便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实现了高校内部资源的共享。
(二)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教学环节需要而为其了解农业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国际国内经贸活动、第三产业等实际状况,增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所设立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为其从学校走向社会所增添的一个缓冲环节,是促使其认知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有计划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有利于巩固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校可多样、多点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如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区教育基地,勤工助学基地等。在基地地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偏远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也要考虑中心城市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既包含企业、工厂,也包含社区、学校等。
三、更新观念,加强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建设
(一)更新教学理念,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在社会实践教学中的互动机制
1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建设。一方面,要搞好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由教务处制定实践教学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并进行宏观管理;各院、系的主管领导全面负责实践教学工作,主管教学的领导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院、系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搞好实践教学的运行管理。院、系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学生的专业需要与能力拓展为中心,统筹安排培养计划,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分解,探索相对完整、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专业实践教学大纲,并严格按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各个环节的实践教学工作,切实做好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和组织工作。另外,还必须搞好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院、系要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规定的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基本要求,制定出各实践教学质量要求和成绩考核办法,通过客观评价和认真考核,使实践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2提高教师对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视。教师应该改变其只重理论教学的理念,建立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的新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教师应充分意识到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给予更多关注,而非简单地流于形式。此时,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授理论知识,而要着眼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化水平,使经济学专业大学生逐渐锻炼成独立成熟的社会人。
3从经济学专业大学生自身来说,要广泛阅读,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与兴趣。作为新时代的经济学专业大学生,面对着社会现实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仅学好专业知识显然已经不够。因此,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应该扩大其阅读范围,在学好专业课之余,多了解新事物。在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主动通过适当的途径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培养对社会实践工作的兴趣,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实践活动。
(二)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环节考核制度
在考核内容上,除了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外,还要增加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内容;在考试命题上,要适量增加主观题的比重,注重大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使大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在考试方式上,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考核。总之,要把考试的重点放在大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上,放在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对于实践性环节的各种方案的落实,必须要有能够确保其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的相应措施作保障。所以,我们在完成每个实践性环节之后,都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考核,建立以指导教师为主的检查与督导机制。如对于专业实习,专业指导老师要对每个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给出基本评价;对于参观性实践环节,当参观结束以后,指导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要进行总结和交流,要让学生畅谈收获和体会。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经济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
(一)鼓励学生开展调研活动
开展调研活动,是学生把握经济运行和经济活动现实状况的基本途径。在开展调研活动时,要态度端正、目的明确、主题突出,要有针对性,要通过各种渠道掌握第一手材料,要深入进去,要对调研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完整和准确的认识。调研结束后,要认真思考和总结,撰写调研报告,使自己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确保调研活动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从事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也是促使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通常情况下,大学生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较难进入到课题研究之中。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每位教师要积极吸引大学生参加到自己的科研课题之中,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现在有许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都是围绕老师的科研项目来进行研究的,这样,能极大地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假期主动实践参加社会
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的课程并不多,有很多时间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也有很多时间进行社会活动。假期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时机。学校与教师可鼓励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为以后的工作夯实基础。
(四)鼓励学生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实践活动
学生会与学生社团是教师之外的重要实践活动组织者,学生会与学生社团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为经济学专业大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实践平台,不但可完善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可以锻炼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理念的日益更新,学生会与社团活动融人社会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如去知名企业参观,请知名人士前来讲课,开展实践类的比赛等活动,都能在丰富经济学专业大学生见识的同时提高其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能力也往往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借助于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社会实践这个平台,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适应能力,这也是国家一贯倡导的预就业政策。此外,他们还可以及早地了解就业环境、行业特征和发展趋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身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相匹配的工作。
参考文献:
[1]http://news,qq,com,2010—07-29,
[2]闫昕,杨冬民,经济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3]王彦锐,论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6)
作者:万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