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大学教育正文

《技术经济学》专业课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 投稿首席
  • 更新时间2018-03-26
  • 阅读量259次
  • 评分4
  • 51
  • 0

  摘要:创新教育是指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使之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从创新教学理念入手,探讨了在《技术经济学》专业课中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多年来,主导我国高等教育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几乎成为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思维定势,束缚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素质教育的推进带来巨大的阻力。在专业课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创新教学理念


  1.确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教育改革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当代的高校教师应当认真思考,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是否遵循了青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当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信念,把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始终。


  2.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


  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互动与交往。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动态的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作用。交往的基本属性即互动、互惠,通过信息交流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达成共识、共享,师生一起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3.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观


  (1)听来的、看来的忘得快,自己动手学得快


  传统教学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也的确造就了一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过硬的人才。但不太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不足。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陶行知先生就批评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此言正切中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把教师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自己的切身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听和看虽然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但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印象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的能力。


  (2)教学应促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创造


  社会进步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条件。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教学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在多样性学习中学会选择,学生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主动谋求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应当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条件,扩大选择的范围,发展选择的能力。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闯一闯。


  (3)成功的教学是能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


  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接纳知识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教师不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维的果实。研究表明,责任心和自主选择有密切联系。“要我学”和“我要学”在学生身上的表现大不一样。可供学生选择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要保证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必须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在课程体系中除了必修课以外,还应有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实践活动。学校应当让学生自主选择,家长参与选择,教师指导选择,教学管理保障选择——最终让学生在主动选择中发展个性,树立创新意识。


  4.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


  (1)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得以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学习越来越成为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条件不断改善,学习者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获得真才实学的途径大大拓宽。高校教学必须尽可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叶圣陶先生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力,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力,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2)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创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今天,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教师要通过组织开放式教学,营造积极的思维环境和宽松的创新氛围,充分肯定学生思维中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教育要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中的重大突破都是来自于全身心的投入,来自于挑战现状,而不是因循守旧、接受现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灵活多样地解决问题。


  二、《技术经济学》专业课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首先以身作则,具有创新精神和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理念,重视创新启蒙,丰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


  1.创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技术经济学》专业课的课堂环境


  具体包括营造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做出有利于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2.培养创新型教师


  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并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应当具备如下条件: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设法形成创新型的专业班级;创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创新为导向。


  3.解放学生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把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让学生拥有亲自“尝试”的机会。在《技术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强化生动活泼、自由民主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小心求证。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某一环节的变革,而是从教学到管理、从课内到课外、从内容到方法等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传统教育比较重视对前人经验和成果的吸收,忽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权威和书本的过度依赖。高校应尽快转变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新观念。


  1.改革教学方法


  积极实践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大力推广开放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所谓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相对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其基本特征是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教学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和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开放式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冒险精神。


  2.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我国现有的大多数教师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往往在教学工作中沿袭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培养,促进高校教师主动参与创新教育,重视教师参与科研,以自身在教学科研中的创新精神和亲身经历鼓舞学生,从自身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规律。


  3.搭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基地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当搭建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基地。实施创新教育离不开“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教育,是所有学校都乐于接受的模式,而且许多创新教育的成果都是在第二课堂中取得的。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参加各种竞赛活动,都是课外创新教育的常见形式。


  社会实践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种教学方式,也称为“第三课堂”,主要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而实施。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抽象的理论知识,整个过程以教师的口头讲授为主,学生无法参与到知识的发现与探索过程之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此不同,其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主动参与社会,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获得直接的、现实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中所得到的生动鲜活、直接实用的职业技能,是书本上所没有的,也是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有常抓不懈,方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强亮生.做一名合格大学教师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09). 

  [2]周仁仪.教苑遐思: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研究论文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向东.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完善[J].现代大学教育,2011,(03). 

  [4]魏荣宝.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大学化学,2007,22(04). 

  [5]武建华.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01). 

  余希:四川省教育厅项目(11sd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