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团结是我国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目标,尤其是在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至关重要。民族团结工作是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系统工程,也是党的十八大重点阐释的内容。新疆昌吉州通过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模式,大力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为全国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做出了示范。
【关键词】:民族团结;新疆昌吉;少数民族
新疆昌吉州民族多达42个,有乌孜别克、回、塔塔尔、维吾尔、汉族等。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该州历来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举全州之力,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开展各类民族团结实践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2014年,该州创建了首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自治区平安州”,其中5个县市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该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通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访汇聚”等多项活动,为新时期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做出了榜样。
一、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模式,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昌吉州根据本地区特点,通过开展“访汇聚”工作和推进网格化管理,创新了基层党组织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首先,开展“访惠聚”工作,积极督导基层党组织工作。驻村干部主要督导“四联四定一住访一结亲”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实践情况。譬如单位干部职工结对认亲状况、干部职工与结对认亲户互动联谊活动开展情况、干部职工办实事情况等。这种督导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少数民族占69%的呼图壁县二工村,三年来,在工作组帮扶下,结成了“汉维”、“汉哈”、“维哈”等团结互助对子100余对,积极搭建“文化舞台”,开展“民族团结”宣讲活动,举办“民族团结”农民运动会、“歌唱民族团结”农民歌手比赛等。各族人民互相学习语言、生产技术、文化习俗,同吃一锅饭、同跳一支舞、同唱红歌和升国旗,努力做到“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其次,推进网格化管理,发挥基层党员服务民众的作用。以阜康市为例,阜康市按照“便于管理、界定清晰、全面覆盖”的原则,将全市18个城市社区划分为57个网格,29个中心村下设87个片区,片区(网格)全部成立了党支部,在联户(楼栋)建立党小组,健全完善了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总支—片区(网格)党支部—联户(楼栋)党小组四级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将3993名村(社区)党员全部就近纳入片区(网格)党支部,原来每个村(社区)需同时管理70-100名党员,如今每个片区(网格)党支部管理的党员人数不足20人,管理起来更为方便。每个片区(网格)按照1名党支部书记、2名委员、1名村(社区)包片干部、1名“访惠聚”工作队成员的“一格(片)五员”模式配齐配强了人员力量。通过把“支部建在片区(网格)上”,既延伸了基层党建工作触角,又延长了服务群众工作力臂,架起了一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夯实了基层组织“神经末梢”。昌吉州按照“一社区一品牌,一网格一特色”的目标,建设了残疾人康复中心40个,居家养老中心48个,各项便民利民服务设施260多座,打造“红徽章”义工、“阿同汗”等多个志愿服务品牌。实施少数民族聚居村发展畜牧合作社、奶牛托养等壮大集体经济项目51个,重点支持8个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确保少数民族聚居村的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开办基层干部双语培训班等,营造了团结和谐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优化干部和党员队伍结构
毛泽东曾经强调,“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缺乏少数民族干部是难以实现的[1],民族地区的建设,离不开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全盘掌握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畅通向各级组织部门推荐干部的渠道,将民族团结进步和“去极端化”工作成效纳入党员干部年度考核中,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十分重要。
首先,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昌吉州对德才兼备、善做群众工作、政纪突出,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的少数民族干部大胆提拔任用,逐步扩大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通过下派、交流、调任、提任等多种方式,选拔甚至破格任用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畅通少数民族干部“入口关”,采取倾斜政策录用少数民族工作人员,使一批综合素质好、理论功底扎实的同志进入了干部队伍。截止目前,昌吉州少数民族干部有11284人,担任乡镇党委书记有4人,担任部门正职领导的有119人。
其次,提高干部队伍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昌吉州大力开展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民族团结等内容的集中轮训,采取集中办班、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干部大讲堂等方式,对昌吉州党员干部进行了轮训。推进推进双语培训、援疆輪训和异地挂职工作,每年举办双语培训示范班。先后选派了2800多名基层干部赴对口援疆省市进行了轮训,接收了600名南疆少数民族基层干部到该州乡镇挂职培训,全州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落实总目标、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明显提升。
最后,发挥人才援疆作用,促进民族交流。昌吉州结合暑期、寒假、东闲等时间节点,组织青少年和基层各族群众赴闽晋两地交流交往工作,分期分批有针对性的组织宗教人士、民族团结模范等,赴福建、山西开展交往交流活动,组织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赴福建山西培训学习,打通了三地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大通道。福建、山西233名援疆干部人才分别与该州基层少数民族群众结成民族团结对子,开展宣讲活动300多次,解决帮扶对象热点、难点问题13件。
三、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发挥文化促团结的功能
昌吉州紧密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积极落实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责任制,担当政治之责、履行大局之责、落实守土之责,用好“五把钥匙”,做好文化对对冲工作,发挥现代文化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首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权益均等化。十二五期间,昌吉州共投入资金多达22.3亿元,实施各类文化体育项目达300个,安装了村村通、户户通设备218391套,大喇叭2008套,使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也听广播、看电视不再是难事。同时还组织大型电影惠民活动,如“百花放映,情系新疆”,开展了民族团结主题放映活动,各个县市通过深入村、社区放映反映民族团结的优秀影片,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通过实施这种文化惠民工程,昌吉州的百姓,特别是部分偏远农牧区的群众享受到均等化的文化权益,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
其次,做好文化传承,共建民族团结进步精神家园。民族文化是实现民族地区团结稳定的精神纽带,昌吉州围绕“一县一节庆、一乡品牌、一村一特色”,开展了多次文体活动,建立基层文化活动基地或示范点22个。还围绕民族团结的主线,举办承办了“大美新疆,吉祥昌吉”新疆名家书法作品展,新疆的表情——“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展览。该州根据需要,在“新疆三史”的基础上新增“去极端化”、“新疆舞乐文化”的内容,深入各地巡回演出。由昌吉州剧院创编的大型音乐剧《别失八里》先后赴北京、上海等地上演,舞蹈《回回女》等作品在全国回族舞蹈展演,精心打造了以全国劳动模范、昌吉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马国良为原型的新编大型新疆曲子现代戏《戈壁花开》,广泛传递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以艺术形式宣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强化广大群众爱家乡、珍惜团结稳定局面的意识,同时用这些文体活动,占领农村、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注释:
[1]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
作者: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