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
牛英华 秦立栓 郑丽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北京100025摘要 本文以优质课程网络资源为调查目标,在参考大量文献基础上,采用自主设计调查问卷,运用SPSS13.0 统计分析工具,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对优质课程网络资源总体满意度状况。并针对优质课程网络资源的安全稳定性,资源内容的丰富性、更新的及时性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性别、年级、学院等差异比较和分析,针对差异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优质课程;网络资源;满意度
1 研究背景
优质课程资源,是高校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展示高校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教学内容和服务的资源。优质课程资源的网络资源作为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和利用的载体,是发挥优质课程资源作用的根本,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但是,通过众多文献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以网络为依托课程资源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的课程网站打不开、运行不够良好,资源内容不够丰富,媒体呈现形式不新颖、教学方式设计不灵活,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线录像没有感染力,社会知名度不够,互动交流少,反馈渠道不畅通,课程资源更新与维护不足;课程对学生学习支持力度不大等现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第十九章明确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发网络学习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北京联合大学自2003 年以来,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在优质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方面,那么这些优质课程的网络资源,其应用状况、共享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果,是否得到学生认同和满意、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得而知。可见有必要对优质课程资源的网络实施现状及学生满意度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本文旨在对普通高校优质课程网络资源的现状进行调研,摸清优质课程网络资源的现状,并对学生对优质课程网络资源满意度进行调研。并且将已有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与正在培育建设中的优质课程网络资源进行对比,分析差距,以提出一些建议,促进优质课程网络资源的发展,提高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标准参考。
为了检测和评价优质课程网络资源发展现状,本文以教育部制定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和基本要求,并且对整个高校课程资源建设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因此,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为主要的参考依据,依据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不仅能有效的检测精品课程的发展,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品课程后期建设,并且也能有效的评价其他优质课程的发展现状,指出其他优质课程资源和精品课程的差距,对促进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和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以学生角度为视角。
学生是优质课程资源的使用者,也是优质课程资源的参与者、监督者。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主旨在于通过优质课程资源,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目的在于让学生受益。因而,本文从课程资源的最终用户———学习者视角来了解现有优质课程资源的发展现状和他们对优质课程资源的满意程度。
2.3 样本的选取。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包括了北京联合大学各学院曾开设过被调查的优质课程资源课程的各年级的学生。
3 研究过程
3.1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自主设计的调查问卷,全部采用单选题方式。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是本研究相关人员在大量文献阅读,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的。本研究问卷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学生的自然信息,主要包括学生所在的学院、性别、年级等信息;第二部分为关于优质课程资源网站的稳定性;第三部分是优质课程资源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方面,如知识覆盖面,知识扩展性,资源内容的丰富性,资源的共享,资源的更新与维护等。第四方面为优质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包括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等。第五部分为优质课程资源的教学效果方面,包括师生交互性,学生反馈和社会声誉等。
3.2 研究程序。
调查以调查问卷形式来展开, 本研究所使用调查问卷经小范围试测和专业人士评议,在信度和效度上比较满意。调查对象主要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管理学院在校生,共发放160 份文件,回收完整问卷160 份,回收率为100%。数据整理,剔除13 份问卷,有效问卷147 份,有效问卷率为:91.9%。对于个别问题的不规范回答,采用缺失值办法处理。
3.3 信度和效度分析。
在优质课程网络资源满意度调查研究中,第二至第五部分以李克特5 级量表直接测试学生对优质课程网络资源具体问题的感知判定值。采用5 分打分制,分值越高,代表学生越同意题项的问法,满意度越高。利用spss13.0 对数据进行分析,问卷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分别见表2 和表3
从表2 可以看出,Alpha 系数为0.941,整个问卷的同质性很高,这说明该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本次对问卷效度的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
从表3 可以看出KMO 结果为0.928,Bartlett´s 球形检验(=1129.860,P=0.000)说明问卷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变量共同度在(0.762—0.566),即各变量信息丢失度较少,每个变量的变异都可以由提取的因子有效解释。指定提取的公因子有2 个,累积方差贡献率达69.181%,因此本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4 研究结果
4.1 总体而言,学生对优质课程网络资源非常满意,但发展不均衡,学院间差异显著。
学生总体对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的资源量,对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网站的功能和稳定性比较满意,调查结果显示:88.4%的学生认为优质课程网络资源的资源量丰富,资源的种类比较丰富,能够满足其正常学习测试的需要。87.8%的学生认为优质课程资源网站的功能比较齐全,90.5%的学生认为对网站运行非常稳定性,很少出现故障,安全性比较高,比较满意。并且89.8%的学生认为优质课程资源网站能有效共享。
尽管总体上学生对优质课程网络资源比较满意,但通过调查发现,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同学院间在资源量、网站功能,运行的稳定性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不同的年级间对于相似课程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年级越高的学生对优质课程网络资源的评价越高,给予的得分也越多。
4.2 优质课程网络资源维护和更新比较及时。
总体上来说,学生对优质课程网络资源内容更新的及时性都比较满意,87.1%的学生认为优质课程的网络资源内容能够得到经常的建设和维护,适时更新课程资源内容。并且,85.7%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将网络资源内容更新的情况通过“通知”及时告知。关于网络资源更新和维护方面不同性别、不同学院间没有显著差异。
4.3 优质课程网络资源以静态教学资源为主体,同时含有多种教学方法,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的教学活动资源。且多种教学资源效果显著。学生对优质课程网络资源满意度,性别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学院间差异显著。
调查显示:88.4%的学生认为优质课程网络资源的多种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他们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81.6%的学生认为优质课程网络资源中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能取得实效。86.4%的学生认为优质课程网络资源中的课堂录像具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89.8%的学生认为优质课程网络资源中的多种教学资源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
4.4 总体来说,优质课程网络资源的交互性,反馈渠道的畅通性良好,学生总体满意度高。但不同学院间不均衡、差异显著,不同年级间也差异显著。
调查显示:89.1%的学生认为优质课程网络资源通过交流互动平台,反馈渠道的畅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非常方便就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并且不同性别的学生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不同学院间差异非常显著。有的学院整体上显示出学生向教师反馈渠道畅通,而有的学院则在此方面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并且不同年级间差异显著。经过不同年级间的多重比较发现,大二和大三与大四差别显著。年级越高,畅通性越好,学生的满意度越高。
4.5 被调查的优质课程的网络资源总体质量较高,学生比较认可。调查显示,83.7%的学生认为被调查的优质课程网络资源在社会上知名度高,影响力大。
5 研究结论
5.1 加强各级别的精品课程建设,并有规划的逐步培育有潜力的优质课程。加强各个级别课程资源的网络资源建设。
逐步加强院级、校级、市级各个级别的精品课程建设,通过各个级别的精品课程建设,普通高校可储备不同层次水平的课程资源,通过相互学习和比较,逐步弥补不足。使得层次水平较低的课程资源逐步、分阶段的提高到较高层次。并有规划的逐步培育有潜力的优质课程资源,从教学团队构成、教学课件、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鼓励和刺激有潜力的课程资源。促进和提高资源质量的提高。
5.2 加强学院间经常性优质课程网络资源的交流渠道,逐步促进校内和校际间优质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与创新。从而加深优质课程网络资源的推广与应用。
一般而言,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成本低、可操作性强。针对不同学院间优质课程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可以采用逐步加强校内和校际间优质资源共享的方式以弥补其不足,并且不断的加大共享深度和范围。在北京联合大学多校区办学的现状下,加强校内间资源共享是一种非常现实提高优质课程资源质量的办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S].教高[2007]1 号.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S].教高[2003]1 号.
[3]王鹏,王秋芳.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变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01).
[4]王娟,孔亮.教育技术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09).
[5]张秀梅.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6-80.
[6]秦炜炜,焦建利.国家精品课程评价研究之内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9):63-67.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北京市普通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的现状研究”资助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院牛英华(1977-),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教育管理,教育信息化研究;秦立栓(1965-),男,河北保定人,博士,教授,从事信息管理研究;郑丽(1966-),女,河北丰南人,硕士,教授,从事教育信息化,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