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新高速铁路建设侧记
文/张天国
中铁十七局集团四公司创新管理模式,突破恶劣环境下无砟轨道施工工艺,展现了企业施工水平,赢得了良好的信誉,顺利在新疆实现了滚动发展。
在乌鲁木齐冷峻的戈壁上,一条笔直的铁路线行走在地平线的“末端”,这是一条作为中国连接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兰新高速铁路。为建设这条目前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中铁十七局集团四公司(以下简称四公司)一路鏖战风沙,强忍高寒,用汗水和智慧在浩瀚无垠的戈壁滩上,走出了一条熠熠生辉的金光大道:以规范的管理和出色的业绩,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新疆首条高速铁路——兰(州)新(疆)铁路第二双线正线全长1776公里,是我国乃至世界首条在建高寒、大风区高速铁路。线路正线从兰州西站引出后,经青海、甘肃河西走廊到新疆乌鲁木齐车站。它将紧密连接新疆和内地,对加快新疆的发展和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公司以国内领先的高铁无砟轨道技术优势承建了九标段单线全长81公里的无砟轨道施工任务。工程内容包括路基支承层56.7公里,桥梁底座板20.9公里,桥路隧道床板合计81公里。地处乌鲁木齐达坂城二十公里风力发电区,深居内陆,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极大的昼夜温差给现场施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科学管理绘制发展版图
无砟轨道是国内先进的道床技术,具有维护工作量少、结构简单、整体性强、线路载荷大和车辆稳定性高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定型精度高等挑战。2012年7月项目上场之初,项目部便开局谋篇,科学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标准化管控网络。总机械师兼项目经理姚帆和党工委书记武金虎、安全总监李云飞等班子成员牵头,先后出台了68项管理制度,形成施工技术、安全质量、计划财务、工程试验、物资机械、综合管理六大管理体系。“以安全为重点、以质量为核心、以工期为龙头、以提效为宗旨、以创新为手段”,实施精细化管理,在施组安排、工序衔接、工艺选用等方面实行全方位控制,明确各级人员管控责任,使项目迈进一级化管理程序。同时,迅速调集曾参加过高铁无砟轨道施工的人员,紧锣密鼓地组成了综合一队、综合二队、排架工装队、人工工装队四支队伍。由于道床板施工井前工序没有完成,他们在积极组织施工的同时,主动出击,帮助线下单位完成相关测量工作。
成本控制是项目能否做赢的关键,由于工程单一无法以盈补缺,全线高程只要差2厘米,管段就要多投入600多万元。因此,项目部严格控制前期线下工程交接,将高程误差写进合同。并提出了“不返工就是利润”的理念,出台了《钢筋场管理办法》《设备使用管理办法》《材料节约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制度,紧抓机械设备配置选择、材料量价控制以及使用,盯控“源头把关、过程管控、考核奖罚”三个环节。公开竞聘劳务队伍,抓住铁路市场萎缩的重大机遇,合理降低劳务单价,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项目利润率。
2012年10月,受大漠极端天气影响,项目转入冬休,而进度离业主要求还相差很远,工期迫在眉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所有员工踏上归途时,项目领导班子成员留了下来,他们综合考虑地理环境、施工难度、计划工期,调整细化施工组织方案,协商各种进场资源配备,细心签订各种设备租赁协议,与施工队伍签订施工包保合同。贮存战前材料,保证无砟轨道工作施工所需的人力、物力、设备等资源配置到位,完成新年春季复工的各项建设筹备工作,为大规模突击奠定坚实的基础。
百分责任打造精度速度
在新疆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中施工无砟轨道,在国内外尚属首次。高寒、干燥、风大等无法改变的自然条件极易导致混凝土开裂,且无任何经验可借鉴。项目从武广调集的模拆机、模板安装机、物流平车等装备,因地理环境的原因,造成施工工艺水土不服。如何解决这些不利因素对无砟轨道施工的影响,成了姚帆和总工程师王卫东必须破解的新课题。
为确保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满足设计和验标要求,达到“几何尺寸精度高、混凝土密实强度高、表面光洁无裂缝”的要求,项目部制定了严密的质量自控体系和科学可行的技术交底书、作业指导书,明确了工艺标准和过程控制要求:并对所有员工都进行了系统培训,多次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部署,采取请进送出的方式对无砟轨道的新技术、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培训,把脉会诊。根据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建起防风作业养护棚,采用了“八字抗裂斜筋”新工艺进行钢筋加固,成功解决了极干旱条件下混凝土防开裂等难题。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熟练掌握轨道板铺设技术、工艺的人才,形成了轨道板精调等各类成熟的施工工艺。
无砟轨道测量方案主要由建立CPⅢ网、底坐板混凝土钢模放样、凸形挡台钢模放样、轨道板精调、钢轨精调五个步骤组成,这些是高速铁路的灵魂,错一步都会对质量造成巨大影响。道床板浇筑是高铁施工核心技术部分,项目部要求用电脑调试轨距,而且粗调正负不超过0.5毫米,这也是高铁精测的核心技术。在道床进行混凝土浇筑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利用临时铺设的工具轨和精调小车,对道床平整度、几何尺寸等数据进行调测。一般而言,相邻标段CPⅢ网构建施工都是以每双线公里40000元承包给专业公司,四公司却组建了40多人构成的精测小组,不仅25天完成了45天的工作量,而且直接节约成本80余万元。
为保证测量精度,在保证硬件条件下,项目部全力提高精测队人员的技术能力。精测队队长赵必有将CPⅢ控制网布设、轨道板底座测量、轨道板安置点测量、GPS测量、精调等制作成作业指导书。根据人员构成复杂,知识层面不一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学习计划,分批次进行针对性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亲自出题考试,直到全体通过为止,培养了一批独当一面的优秀测量技术人员。期间总结出的无砟轨道精调专用棚较好解决了在新疆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测量难题。
无砟轨道表面平滑不平滑,往往取决于最后一道工序——“抹面”。经多次的试验,项目部采用钢球压横法,确定最佳“火候”。并且用标高尺来控制平整度,用作业棚内收面抵挡风沙,抹压出来的道床光洁无瑕、平滑如镜。
施工区地处乌鲁木齐市达坂城风口,大风让道床养护成了难题。以姚帆和王卫东为首的课题攻关小组,适时总结、分析和改进施工方案,终于摸索出了一套适用于戈壁滩提高混凝土品质的新工艺。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即刻开始养护,先涂刷两层养护液,成膜后再在道床板顶面覆盖一层土工布,然后是依次加盖塑料薄膜、土工布、篷布,上面用沙袋、木条压实,每隔6米用弹性带勒紧,外层篷布通过打钢筋固定,防止进风。这样的话能有效地保证无砟轨道道床板的施工质量,避免道床板表面的微裂纹。项目部将传统的两布一膜改为五层防护养护法,开了全线的先河,得到了业主的赞扬,并将经验推广至全线,进行了一次重大变更。
为加快进度,项目部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把线路分段划片,倒排工期,责任到人,优化施工方案,7个工作面按照机械化、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同时展开施工。项目领导、技术干部跟班作业,每周定时组织各部门进行现场办公,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对施工情况进行排查,并对下周的施工计划做出具体安排和部署。作为分管施工生产的副经理兼计划部长邹利对工程推进了如指掌。他对管段进行节点工期策划,将工程数量逐级分包到队伍,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奖罚措施,助推施工速度。
满腔热情 麈战中国风库
以文化人,管理才有活力。项目部组建后,在深入宣贯公司10种特色文化的同时,积极培育符合项目实际的独特团队文化,着力培育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团队。
有过必究是项目部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又一重要理念。项目实行宽严相济,对那些能力强,但履职不到位的人员,时常鞭策促进。去年物资部长因连续两次材料供应不及时造成工程停工,项目当即将其撤职。
项目部还创新了以民工推选工班长,以优秀民工担任工班长的做法,执行弹性工资系数制度,让收入与完成施工任务量相挂钩,极大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几乎每月都超额完成项目下达的任务指标,同时也刷新了日完成195米道床板施工速度的新纪录。对青年人的重视和培养,使得他们深深扎根在了戈壁滩。
鲲鹏展翅九万里,东方风来满目春。不管是原汁原昧的铁道兵老同志,还是后来加入到企业中的优秀大学生,他们在现代管理理念和铁兵文化的熏陶下,以中国铁建人的智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智慧和汗水洒在了这片大西北的戈壁滩上,一条净白的钢铁高速运输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本栏目主持人:靳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