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企业管理正文

浅谈扩大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问题

  • 投稿浅川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1019次
  • 评分4
  • 30
  • 0

董仕华 雷婧(中共德宏州委党校科研科)

摘要: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时间上始于上世纪80 年代中期,起步于德宏糖业,扩大于替代种植,丰富于民间跨境种植。扩大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充分考虑缅甸变化因素,全面分析德宏扩大农业对缅“走出去”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的思路、原则、区域选择、合作内容和具体措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德宏农业走出去措施建议

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是指德宏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生产和投资优势,跨出国境与缅甸的土地、人力资源结合,在缅甸境内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培训、特色农业种植示范、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合作,包括政府之间、企业之间和民间之间及政府、企业、民间之间的合作等形式。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意义重大。是德宏贯彻国家周边外交政策的主动作为,是中国—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助推力,是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德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必然选择,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助推缅甸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有利于铲除毒源,减少毒品危害。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始于上世纪80 年代中期,经过近30 年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形式不断丰富,纵深度不断提高,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扩大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发展思路、原则、区域选择和合作内容等内容作初步的探讨。

1 德宏农业对缅野走出去冶的现状

1.1 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的现状

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起步于德宏糖业,扩大于替代种植,丰富于民间跨境种植。上世纪80 年代中期,陇川县章凤镇当面的缅甸雷基市边民,学习德宏农村种植甘蔗,产品销往陇川县景坎糖厂,景坎糖厂按德宏甘蔗收购价格向缅甸蔗农支付蔗款。德宏与缅甸边民,以糖厂为纽带,率先开创中缅农业合作之路。截止2013 年底,德宏在缅甸开展替代经济的企业23 户(协议种植面积200 余万亩),其中,在缅甸掸邦种植12 户,在克钦邦种植11 户,企业自报累计种植约100 万亩(2008 年核查认定种植面积40 万亩),替代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缅甸克钦邦的密支那、莫茂、苇茂、迈扎央、八莫、克钦一特区、克钦二特区和掸邦的木姐、九谷、勐古、南坎、贵概、腊戌、滚弄、皎脉等地区。民间跨境种植20 多万亩(其中,西瓜种植面积13-14万亩),种植品种主要是西瓜、水稻、玉米、香蕉、甘蔗等,种植区域由边境一线发展到仰光省、曼德勒省、实皆省、马圭省地区。中缅政府之间在替代种植之外的合作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实施的项目有“中缅农业综合示范园”(位于缅甸勃固省的缅甸农业灌溉部下属农场场区内),签订待实施的有“中国农业部与缅甸畜牧水产及农村发展部关于渔业合作的协议”(2013 年12 月1 日至3 日中缅双方签署);盈江县开展了以水稻为主的援缅项目建设,德宏积极开展“中缅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1.2 德宏与缅甸的农业合作的特点

无论是缅甸农民种植甘蔗为德宏糖厂提供原料,还是替代种植、民间跨境种植、农业示范区建设,都是中缅农业合作。德宏与缅甸的农业合作呈现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纵深推进、规模扩大;品种多样,种加结合;带动力强,成效显著;扩大出口,促进增收;经社并重,树立形象等特点。

2 扩大德宏农业对缅野走出去冶的条件分析

2.1 扩大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的有利条件

2.1.1 资源互补,可利用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刚性制约因素,是稀缺资源。2013年,缅甸耕地面积约1818 万公顷,人均0.35 公顷,人均值是德宏的3 倍多。目前,缅甸尚有空地、闲置地和荒地待开发约1000 万英亩(约6070 万亩),缅甸农业发展潜力大,缅甸的农业资源与德宏的劳动力结合,可以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发展潜力巨大。

2.1.2 深化合作,愿望高

缅甸是一个农业国家,2013 年缅甸一产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是缅甸出口产品的重要来源。缅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确定的农业政策是“以农业为基础,带动其他产业全面发展”。缅甸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中国,都表达加强农业合作的愿望。中国是人口大国,国土面积虽大,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小,随着城镇化发展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加大,也希望加大与缅甸等周边国家的农业合作来缓解国内粮食安全压力。

2.1.3 市场庞大,互补强

中国是农产品进口大国,农产品是缅甸出口产品的主要来源,2014 年4-7 月缅甸农产品出口占缅甸出口总量的28.6%,排在出口产品的第二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国内对粮食、水果等的需求量增加。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能把缅甸农业资源与国内市场有机结合,发展潜力巨大。

2.1.4 跨境民族,人脉好

德宏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是跨境民族,而与德宏毗邻的缅甸掸邦、克钦邦是德宏跨境民族的聚集地区。跨境民族语言相通,交流方便,交往频繁,彼此认同,为德宏与缅甸的农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人脉基础。目前,德宏跨境种植人员的主体就是傣族农民。

2.1.5 直接惠民,形象佳

农业合作更多的是直接面对缅甸农民,无论是出租土地获取租金,还是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无论是学习农业种植技术,还是示范带动作用,都直接让缅甸农民受益,使缅甸农民在受益中提高,在受益中发展。农业合作在缅甸农民中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实现双赢。

2.1.6 扩大合作,基础实

扩大合作有双边政府的支持;市场大且互补;缅甸在掸邦划定了12 个替代种植示范区,12 个示范项目区分别由联合国、中国和泰国来实施,其中,由中国实施的8 个项目中,有7 个靠近德宏,在105 码至腊戌沿线附近,今后德宏将成为开展替代种植工作的重点地区;德宏有替代种植合作的成功经验,也有20 年来锻炼出来的一大批有跨境种植经验的农民,富裕起来的德宏农民也具备一定的投资能力;缅甸农民在以往合作中收益显著,影响不断扩大。扩大合作的基础扎实。

2.2 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的制约因素

2.2.1 政府间农业合作框架协议没有签订,缺乏合作规划

中缅双方还没有签订中缅全面农业合作的协议,缺乏合作规划,不利于中缅农业合作发展,不利于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

2.2.2 替代种植性质限制,合作空间受限

替代种植是国际联合行动,全面禁种罂粟,铲除毒源,解决传统罂粟种植区群众禁种罂粟的生活来源问题而进行的国家之间的合作,是特殊背景下的产物。一方面,缅甸地方层面没有相应替代种植机构,替代种植推进不畅。另一方面,缅甸替代种植区当地政府和民众对替代种植心存忌讳,支持意愿小,发展不顺。德宏23 户替代种植企业,在缅甸正式挂牌的只有一户。

2.2.3 民间跨境种植没有走上台面,保障难

涉及村寨多,范围大,示范带动效果好,缅甸农民比较欢迎的民间跨境种植,没有走上台面,规范、管理和保障困难,对中缅民间跨境农业合作健康发展不利。

2.2.4 农业合作人员陆路出入境限制

替代种植相关人员开展业务,只允许从木姐口岸出入境,出境手续除缅甸使领馆的签证外,还必须上报缅甸旅游和宾馆部,得到批准后方能前行,缅甸旅游公司收取每人办证费共1500 元人民币等因素,增加替代种植企业费用和时间成本,影响替代种植企业的积极性。

2.2.5 替代种植农产品返销指标问题影响替代种植发展替代种植的农产品需要返销国内,但是,返销指标不足。例如,德宏英茂糖业原料开发有限公司,在境外发展甘蔗种植7.5 万亩,产量33 万吨,替代指标进口10-12 万吨,大部分需要通过小额贸易等方式完成,增加企业成本。返销指标每年分两次下达与部分农产品生产节令有矛盾,收货期进口指标不足,企业只能通过交纳银行保证金方式对缺口指标进行返销,影响企业资金周转。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替代种植企业的发展积极性。

2.2.6 缅甸政治因素挑战

从长期发展看,中缅友好大格局不会变,但是,缅甸的大国平衡战略;在野党派和民间组织为缅甸大选或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需要,不断拿中国和中国项目“说事”造成的负面影响;缅甸国内和解意愿提高,虽然多次谈判,但目标差异大,多方博弈,发展进程曲折,离真正实现和平还有相当一段时间。这些都对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带来挑战,影响中缅农业合作健康发展。

3 积极推进德宏农业对缅野走出去冶的建议

3.1 扩大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的思路

政府搭台,中缅两国农业合作规划引领,企业和民间为实施主体,以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巩固和发展替代经济,积极参与缅甸空地、闲置地和荒地开发,扩大民间合作,丰富合作形式,拓展合作空间,促进中缅农业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3.2 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应坚持的原则

———深化合作,探索创新原则。充分发挥中缅两国合作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力求在合作模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中缅现代农业合作新格局。

———保护环境,互利共赢原则。合作要充分协商,照顾各方诉求,统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科学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中缅两国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

——“两尊一守”原则。到缅甸实施农业合作项目的企业和个人,要尊重缅甸的法律和管理制度,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遵守国家的外事纪律。要自觉处理好和当地缅甸群众的关系,增进友谊,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促进中缅友好。

———合作项目“好中选优”原则。在合作项目选择上,要把最好的项目拿来合作,确保合作一项,成功一项,注重实效讲示范,惠利于邻树形象,不断扩大中缅农业合作的影响力。

———政府搭台,企业主体,民间参与原则。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需要中缅两国合作的大环境,更需要德宏州政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与缅甸地方政府沟通协商,为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搭建平台,由企业和民间力量来组织实施。

3.3 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的区域选择

扩大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在区域选择上要由“民地武”地区向政府实际控制区发展,由边境地区向缅甸纵深地区发展;在项目选择上由单纯种植向种植、科研、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园)建设等转变;在“走出去”主体上由企业、个人向企业、科研、事业单位、民间个人多元转变;注重实效讲示范,惠利于邻树形象。促进缅甸农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服务中国- 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大局。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的区域选择为:“一线,一边,四片区”。

一线:以中国- 印度洋国际大通道沿线地区为重点,开展中缅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民培训,缅甸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发展水稻、水果种植、畜牧和淡水养殖等方面的合作。

一边:芒市、瑞丽、陇川边境线缅甸一侧的“大城- 鹿阴堂- 棒线- 勐古- 九谷- 南坎- 懂布- 木瓜坝- 勐根- 迈扎央”边境种植区。巩固和发展甘蔗种植,发展有机农业、跨境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等,促进缅甸边境地区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片区一:“木姐-105 码- 腊戌”替代种植片区,整合现有的掸邦区域内替代种植区和缅甸为中国新划定的12个替代种植区(位置在缅甸掸邦105 码- 腊戌沿线)资源,加强合作,提高替代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替代种植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效铲除毒源。

片区二:“南赛- 密支那”替代种植片区,以现有的替代种植企业为基础,全面完成初期签订的种植协议,巩固提升替代经济。

片区三:“曼德勒省、实皆省、马圭省”种植片区,以参与缅甸空地、闲置地和荒地开发和民间农业合作为主要形式,发展粮食、水果等种植。加强水稻优质品种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研究合作。

片区四:密支那种植片区,以参与缅甸空地、闲置地和荒地开发和民间农业合作为主要形式,发展甘蔗、粮食、水果种植,开展甘蔗种植示范园区建设,助推缅甸糖料基地建设。

3.4 加快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的措施建议

①加快筹建“中缅农业合作委员会”,制定中缅农业合作规划,引领地方农业对缅“走出去”。

②建立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的领导和办事机构,加强与“中缅农业合作委员会”的对接,全面指导、服务和管理德宏农业对缅“走出去”工作。

③加快签订与德宏邻近的7 个替代种植示范新区的替代种植协议。要组织专家组和相关人员前往缅甸新划定邻近德宏的7 个替代种植新区实地考察,抓住缅甸迫切希望扩大替代种植的有利时机,积极与缅甸商讨替代种植事宜,促进德宏替代种植进一步发展。

④扶持组建几个德宏跨境种植农业龙头公司。德宏要扶持组建几个跨境种植农业龙头公司,到缅甸进行农业投资,参与缅甸的空地、闲置地和荒地开发,助推缅甸农业发展,增加缅甸粮食等农产品出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⑤中缅协商对参与农业合作人员办理特殊陆路签证。

通过中缅双方高层会谈,对参与农业合作的人员给予办理期限为6 个月-1 年并可续签的特别通行证,可以从邻近口岸出入境,解决中方参与农业合作出入境便利化问题。

⑥安排从缅甸进口粮食指标,增加其他农副产品进口指标。

⑦在区域选择上,以中国- 印度洋国际大通道沿线地区为合作重点。加强与国际大通道沿线地区掸邦、曼德勒省、实皆省、马圭省、若开邦的农业合作,促进沿线地区农业发展,助推沿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增进与沿线地区民众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为中国- 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建设营造良好的民意基础。

⑧充分发挥跨境婚姻中缅籍配偶的积极作用。目前,德宏的跨境婚姻家庭,有14000 余户,通过对德宏跨境婚姻家庭劳动力特别是缅籍配偶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出台德宏跨境婚姻家庭跨境种植小额信贷政策,鼓励扶持跨境婚姻家庭利用缅甸家庭拥有的土地或租地,发展跨境种植,实现双方家庭互利共赢。

⑨对缅甸农民培训等纳入中国对缅援助项目。建议德宏州政府积极与缅甸地方政府协商,制定培训合作计划,先周边,后纵深,以中国- 印度洋大通道沿线缅甸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开展培训,并把对参与中缅农业合作的缅籍农民培训纳入国家对缅援助项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晨阳,全洪涛主编.缅甸法律法规汇编(2008—2013)》[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年8 月.

[2]董仕华,段继华,刀承祎《. 德宏州与缅甸农业合作问题研究》,《滇缅和谐发展德宏论坛文集》[M].德宏民族出版社2007 年5 月.

[3]红军哥哥新浪微博.

[4]特约撰稿员/ 尹鸿伟《缅甸巨变,中国如何面对?之一至之四》,红军哥哥新浪微博.

[5]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调研获取的资料.

课题项目: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校级课题。

作者简介:

董仕华,男,云南龙陵人,德宏州委党校教师,副教授曰雷婧,女,德宏州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