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君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MBA 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093)
摘 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施,国有资源的利用受到严格的规范,煤炭资源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随着煤炭资源浪费问题的日益凸显,如何培养一批专业的煤炭技术人员有效整合我国煤炭资源的规模和产量,严格执行资源充分利用的规则,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而要想培养专业的煤炭技术人员,需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让人才在规范有效的激励机制下,发挥自身的优势,掌握煤炭的先进技术,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无限价值,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煤炭;技术人员;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C2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189-01
收稿日期:2015-02-13
作者简介:王丽君(1988-),女,山西高平人,本科,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煤炭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方案。
一、培养环境
如何营造激励机制的良好氛围,创建选拔人才的优良环境,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1. 营造选拔专业人才的氛围
人才是选拔出来的,所谓“重金之下必有勇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激励机制达到人们心里的预期的时候,他就会为了这个预期值而不断努力,大家都为了自己的预期目标而努力, 就会制造出一种积极的工作状态。煤炭技术人员的缺失,某种程度上是由缺乏奖励机制造成的,奖励机制要具有长时间的时效性,这样才能激发煤炭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从平凡的技工变成专业的技术人员,为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作出相应的贡献。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培养专业人才的激励机制环境尤为重要,这是建立激励机制的基础。
2.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职业道路的确定有利于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对于一个专业的煤炭技术人员来说,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晋升岗位的层次很重要。激励机制的设置要让煤炭人才看到自己的良好前途,这样他们才能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奖励机制要遵循职业规划的方式和方向,让人才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职位晋升带给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感受公司对他们的能力的认定,这样他们才能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向前,为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做出贡献。
二、建立科学的激励体系
激励机制的建立往往很容易操作,但是想要把激励机制做到细致、有条理,就需要建立一整套专业的人才激励体系,让煤炭技术工人变得优秀,让专业的煤炭技术工人变得更优秀,这就是建立体系的根本目的。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煤炭技术人员的培训强度
煤炭技术人员对煤炭节约和使用应该都有很好的知识储备,这是他们的优点,但是这也可能成为他们的缺点。有些专业的煤炭技术工人正因为如此,才刚愎自用,以为自己已经很优秀,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但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过度的自负只能导致能力的下降。所以要加强技术人员的再培训,丰富煤炭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让他们把掌握的相关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去,让工作的有效性得到加强。
2. 工作内容多样化,工作目标增高化
当煤炭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都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之后,我们要通过不断变化的工作内容来提高煤炭技术工人的工作惯性,让他们在工作线上活跃起来,带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不断体验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并在新挑战完成后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他们优秀表现表示认可。
3. 薪酬规范化
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这似乎是一种很经典的收益模式,付出多的人相应的就要得到更多的收益才对。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往往是不公平的,所以要在薪酬体系上让工作人员感到相对公平,即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人员要给予更丰厚的待遇,而表现一般的人员的薪酬要相对平均地予以发放。这样的层级分明制度,会让优秀的人更努力,让普通员工有变得优秀的动力。
三、激励机制的多方向、多极化
对于人员的考核要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要多方向地去利用煤炭技术人才,同时也要多维度地去考核煤炭技术人员的工作表现,对员工的表现要进行公正、公平、公开的评定。
1. 注重外来人才的引进
缺少煤炭技术人员的企业往往会通过引进外来技术人员来做调整,这种方式能够带来先进的外来技术,对原有的技术人员起到促进和激励的作用。但引进人才要适度,不能让公司原有的职工产生不安情绪,这样会动摇他们对公司企业的决心。
2. 充分使用人才
不管是外来技术人才还是企业固有的技术人才,都应该得到充分地利用,这就是人力资利用要研究的问题。要建立完善的人才使用机制,把优秀的人员用在最需要他的岗位上,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这样就可以减少人才的浪费和人才资源的流失,从而达到双赢。
3.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当技术人才已经开始努力朝自己目标前进的时候,最需的就是一种监督考核制度。煤炭技术人员的工作表现应在有效的考核机制下进行打分衡量,量化他们的工作表现,让优秀人才根据考核结果查缺补漏,不断改进他们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技巧,配合企业的发展和规划方向,让人才获得前进的动力,实现资源的最大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刘正周. 管理激励[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90-107.
[2] 林民书. 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J]. 财经研究,2012(4):19-25.
(责任编辑: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