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企业管理正文

企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 投稿国士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37次
  • 评分4
  • 55
  • 0

李玉友 远东宏信建设系统事业部副总经理

挑战篇

生存环境之经济环境

经济发展动力正在不断减弱。过往1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年均增速达到10%,全社会投资年均增速高达20%以上。为什么中国经济能有这么快速的发展?根据经典经济模型“,索洛”模型分析,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效率、资源和劳动力。而中国经济过往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市场化改革、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价格。过去30年大家感受很深刻,邓小平改革前面十年,更多是释放了活力,提升了效率。到90年代以及后期,通过刺激外贸,利用丰富劳动力资源。过去十年,推进了重工业发展,中国成为资源吸纳国。这种情况下,过去30年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

但是,目前中国经济动力正在不断减弱。首先是市场化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期。自2011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垄断行业国企改革、住房登记联网、户籍制度改革等推进缓慢。

其次,低资源价格带来了高能耗和高污染,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的比例超过了20%,甚至地处长三角、向来整个环境比较好的上海,也在去年12月份出现了PM指数超过500的爆表现象。

最后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在2010年左右出现了快速下滑,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已经超过越南和印度等国家。

随着增长驱动因素不断减弱,中国经济未来增速将趋缓,中国将不得不转变发展方式。

政府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规模,转型更多思考的是怎样转换发展方式。习主席在十八大做了报告,对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的演讲体现了这一代中央政府温和的经济刺激政策。

我们发现,最近两三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收紧,货币供应量不断下行,银行资金价格不断攀升,过往宽松的货币环境已经改变。可以看到M2由过去20%的增速下滑到10%左右。

而银行间拆建利率SHIBOR,过去长期在2%~3%之间,而在过去两年长期都徘徊在5%~6%之间,近两个月,政府进行了调控而有所下降。

在“温刺激”政策下,国内投资增长创10年新低,国际投行纷纷唱空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前景不明,经济不确定性加大。过去两年整个GDP的增速下滑,制造业PMI指数也长期在50均衡点徘徊。

生存环境之产业环境

建筑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各行业投资增长。2013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16万亿,同比增长16.1%其中,传统交通投资增长呈现下滑。随着国家路网“7918”投资规划的基本完成,公路建设市场高增长的时代结束,公路建设投资增速从过往的20~30%下降到10%以下。而国内铁路建设市场在经历了高铁跨越式发展后,铁路总公司巨额负债高达3万亿,大幅举债式发展进行铁路投资难以为继。铁路建设从过去的2、3千亿增长到8干亿的水平以后,现在很难再有大幅增长。

作为占据全国建筑业62%的房建市场规模最大。但随着房地产投资增长不再,房屋销售及新开工出现负增长,房企经营陷入困境。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从2010、2011年的30%,下降到2012年以来的16%。这种下降,除了政府的楼堂馆所建设减少外,主要是国内住宅总数的基数过大,增长难度相当大。

配合制造业的工业建设投资增长也出现了大幅下滑。过去的10年,中国重工业、化工业发展迅猛,如今相关产业基本没有增长空间。2013年,国家将炼铁、炼钢、焦炭、电解铝、铜锌冶炼、水泥、平板玻璃等19个工业行业列为“淘汰落后产能重点行业”。

伴随着地方债危机,产业投融资发展受到限制,国家对于“地方债”的管控力度开始加强,BT等传统业务模式受到限制:政府偿债能力下降,土地担保的可能性和稳定性下降。

基于以上几点,在后危机时代,伴随国际分工格局的改变,中国过往粗放快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势在必行。同时,伴随政府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宽松货币环境和大规模投资已经不再,“地方债”管控不断加强,建筑产业增速持续走低,发展环境面临挑战。企业现状

经营状况不佳。作为我国实现市场早、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程招标管理乱、背后博弈多,企业中标难度大、交易成本高。这样的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恶性化给业内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伤害。

生存日益艰难。在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双重压力下,相当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生存日益艰难,包括上市公司和巨型企业。

在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不确定增加的情况下,建筑企业面临利润下滑、竞争激烈和融资难等困境,兼并重组现象层出不穷。未来的路在何方?

机遇篇

建筑产业前景

内需将成经济增长主力。尽管新一届政府的经济增长思路发生了转变,前后两届领导班子就“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日俱增”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从2005年到2013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消费对GDP的贡献度不断增加。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2014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充分释放十几亿人口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

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根据国外经验和国内趋势,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内需的巨大动力。大家看到美国和日本,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当中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中国城镇化的关键是呈现的方式,尤其关系到农民的配套保障、住房、就业等问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要求将极大推动以城市公共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为主的城市类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研究人员评估测算,到2020年,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水利设施、城镇环保和智慧城市设施、城际交通设施、城镇基建等投资将达到24.4万亿元。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要求构建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离不开综合交通网络的构建和完善,这将极大推动铁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类基础设施的建设。这部分的投资将达到39.4万亿元。

同时,规划还提到将促进产业对城镇发展、人口集聚和社会就业的支撑作用,未来东部产业升级和中西部产业承接将极大促进产业园和经济开发区等产业类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推进规模约40.7万亿元的产业类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东部、中部、西部的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业升级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内地的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方式已经由过去的向外资招商渐渐改为到沿海地区招商。

由此可见,未来中国建筑市场空间依然广阔,新型城镇化进程将催生巨大的基础设施综合开发需求。据高盛预测,2014—2020年,城市类基础设施、产业类基础设施和交通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将超100万亿。

建筑产业趋势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将呈现集约式、高质量和市场化的新特点。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基建领域支出,政府只能负担11.7万亿,缺口90.6万亿。大家可以看到,根据预测,民生支出结构中大部分依赖于财政拨款,而基建支出财政拨款占少数,大部分的资金缺口更多需要社会化、民营化的资本介入,要达到90.6万亿。

这并非中国独创,上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大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建领域,逐步形成了成熟的模式。美英日这三个世界发达经济体在此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模式。

近期,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要求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进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80个示范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80个示范项目已经确定并公布。财政部力推PPP项目,打通混合所有制渠道。同时,各地也出台相关文件和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建领域。

因此新型城镇化对建筑产业提出了新要求。

建筑企业方向

面向新型城镇化,在市场空间依旧巨大的同时,建筑产业将呈现一体化、精细化和资本化的新趋势(见图1)。

我们的建筑企业将如何顺势而为,持续发展?

未来的建筑企业和发展方向有三个方式:综合化的商业模式、业主化的商业模式、专业化的商业模式。而面向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标杆建筑企业已经纷纷选择顺应产业趋势的商业模式,实现了持续和快速的发展。

综合化的商业模式。综合化的商业模式主要指基于工程施工领域横向、纵向的拓展,发展成综合化的建筑承包商。

典型企业是葛洲坝集团公司,这家集团在工程施工领域,从水利水电横向扩张到核电、公路、房屋、铁路、港航、机场等领域,形成“大建安格局”。

同时将业务从工程施工纵向扩张到水泥生产、民用爆破和房地产,形成全产业链的价值创造,今年来其上下游业务收入快速增长。

通过这种横向和纵向的扩张,葛洲坝逐步向综合化的建筑商转变,从而保持营业收入和利润的高速增长趋势,尤其在2004年到2013年,增长速度特别快。

专业化的商业模式。专业化的商业模式,施工企业利用高端设备、新型技术在专业领域形成独特能力。

典型案例是专注于石油石化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法国德西尼布集团公司,这家国际顶尖的工程公司业务遍及世界各地。近10年的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0%,ROE保持在15%,净利率保持在7%。

业主化的商业模式。业主化的商业模式主要指聚焦资产运营,在多领域进行资产布局,形成了产业资产的运营商。

典型案例是李嘉诚的长江基建。长江基建最早也是以工程施工起家。通过做工程施工起家,聚焦城市内外基础设施投资运营,长江基建形成了产业协同化和区域多元化的产业综合运营服务模式和资产布局。

经过近20年的发展,长江基建已成为国际知名的面向城市内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运营的集团。在电力、制造与交通设施等方面都有涉足。

这三种发展方式是与未来我们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相匹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