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企业管理正文

浅谈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 投稿PBsm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1049次
  • 评分4
  • 28
  • 0

黄 兴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管理者是部门或企业中名副其实的“引路人”,他们是国家政策的宣传者、贯彻者、执行者,管理者本身的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部门或企业的生死存亡,各行各业的管理者素质高低也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繁荣。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管理者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管理者;基本素质;部门或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096-01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简介:黄兴(1987-),男,湖北武汉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自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下,7%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是“新常态”,全球金融形势复苏缓慢、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改革开放的红利已逐渐耗尽、产业结构转型亟待加强等都成为了这一“新常态”的“导火索”。然而,“外界千条线,内部一针穿”,各行各业的管理者几乎都掌握着行业发展与资源配置的绝对权力,引导着各个行业领域的命脉走向,可以说对管理者的研究就是对中国未来趋势走向的一次“预言“。本文就当前形势下,各行各业管理者所应当具有的共同素质做一个探讨。

一、管理者所应具备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衡量管理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作为一个部门或企业的管理者,拥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神体力是部门或企业平稳良好运作的重要保障,无论是错综复杂的局势环境,还是变化莫测的市场走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对部门或企业最有价值的判断都对管理者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就无法时刻处于最佳状态,那么,要做出对企业最有利的判断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这也是政府机关在干部用人标准时往往会强调年轻化的因素之一。

二、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诚然,心理素质涵括了许多方面,然而作为部门或企业的管理者,坚定的信仰意志和恰当的情绪感知协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时候,在市场竞争中的洪流中,那些最终能够坚持并生存下来的部门或企业的管理者,和其他被“淘汰”的一般管理者相比较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要说导致这两种天壤之别结果的决定性差异,恐怕还是这最后危急时刻“再坚持一会儿”的意志力。这种因坚定的信仰意志力而最终反败为胜的例子,自古有之,例如:官渡之战时的曹操与袁绍,两军对垒于官渡,双方据守不出的同时又相互挑衅,相持月余,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都,曹军谋士荀彧则认为此时退兵,可能会被袁军有机可乘,如若再坚持下去,袁军补给线长、内部不和,必有反败为胜的机会,曹操采取了荀彧的策略,最终拿下官渡之战。

同时,作为一个部门或企业的管理者,多数情况都是针对人的管理,部门或企业员工以及大、小团队的整体氛围要能够清晰的感知并合理的调节。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管理者由于位高权重,整个部门分支庞大、结构复杂,无法准确感知到来自底层的声音,所谓“高处不胜寒”便是一种真实的写照,这就好比行驶在不知何时会有风暴的大海上的一艘大船,作为船长除了要把握整体的前进方向外,同时也还要了解整艘船上各个船员的精神面貌和情绪状态,因为无论忽视了哪一个环节,如:心不在焉的了望员、疲惫不堪的舵手等,都无法经受得住不知何时降临的来自风暴的考验。

三、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素质

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技能素质,政治素质尤其重要。需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现在正处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伟大复兴的蓬勃发展时期,作为部门或企业的管理者同时也是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贯彻者、实施者,要坚定政治立场,维护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作为管理者对这一点没有充分的认识,企业即使做大了也会有失去根基的风险。

同时,管理者还应当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宽严相济的乐观稳定情绪。管理者要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要始终将创新精神放到全局考虑的突出位置上来,通过自身影响力感染部门或企业人员从点滴之事中、身边之事中培养创新意识、塑造创新品格。同时,作为管理者还应当以乐观稳定的性格情绪,宽严相济的管理手段统筹全局,稳定乐观的性格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管理者形象,从而影响整体的行事风格,日积月累锤炼团队文化;宽严相济的管理手段有助于协调团队运作,从而创造性的提升高效的团队素养。

四、结语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因此,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这一目标就必须沉下心来,在现实生活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改善、不断总结、不断实践。这个目标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方向,带着一份执着、带着一份热情,努力向这个方向前进,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共同铸就我们的“中国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7.

[2] 《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8.

[3] 中公中央宣传部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4:6.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