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企业管理正文

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投稿crcr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390次
  • 评分4
  • 91
  • 0

农业是基础。正确认识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对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使得全国老百姓的衣食有着重要保障。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其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对本省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也对其他省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安徽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农业发展先锋军,是国家“三农”工作的实施重点,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中,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安徽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安徽省农业发展的现状,其发展的有利因素,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进而得出优化安徽省农业的政策措施。

一、安徽省农业发展的概述

(一)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安徽省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资源大省,是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试点省,所以了解我国国情,离不开“三农”,真正了解“三农”问题离不开安徽ii。安徽省农业发展的生产基础较好,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都发展的很好,各种农产品的产量总量不断增高,位居全国前列。近几年,安徽省按照“高效农业,区域特色,产业保证,增产增收”的原则使得全省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05年粮食总产521亿斤,到2008年首次突破600亿斤,此后连年稳步增产。2012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该省粮食总产达到657.8亿斤,比上年增加30.7亿斤,增量为近年最大,且总产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2.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由于国家对农业经济的大力扶持,加强新型农民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发展家庭多种经营,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得到了积极调整,安徽省农业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快农业经济的多元化与创新性发展,政府加大了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的支持力度,落实了大量的惠农和减负政策,从多个方面对农民创业与就业进行大力支持。农民收入来源也越来越减少对土地的依赖,农民收入的市场化、多元化、非农化趋势发展迅速,农民的收入增长比较显著。2010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2011年为6300元,2012年为7000元,2013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安徽省农民的收入获得了快速的增长。

(二)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促进本省农业发展的动力

在中国的农村经济改革中,安徽省坚持创新,勇于改革,起着带头示范作用。这些改革的实践活动激起了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兴趣,使得农民过上了梦寐以求的日子,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安徽省的农业建设取得优异成绩。安徽省农业保持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本国农业走上全面的发展轨道。经过这些改革以后,安徽省的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全省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农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2.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河流湖泊众多,物产富饶,拥有“鱼米之乡”之称。而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类型多样,属于典型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盛产农作物。该省所拥有的这些优势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2)国家政策的保护。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政府出台了许多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如指导农业工作的“一号”文件,给农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作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安徽省必须加快促进其农业发展,从而更好服务于全国的农业;(3)拥有科学技术优势。安徽拥有众多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培养了许多从事农业科技宣扬的高科技人员。合肥作为中国四大所科技城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安徽农业大学为安徽省农业发展提供了大批懂技术,高素质的从事农业的新型人才。

二、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民增收难与全国及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矛盾

近年来,安徽省农民收入取得了快速增长,但与中部其他各省水平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为了促进农民工作的积极性,有力解决农民的低收入问题,国家提高了粮食等农产品的购进价格,而农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粮食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大大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使得国家坚持不断地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所起的效果大打折扣。农民收入不高与城市居民收入相差大给农民带来了消极影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科学技术落后与生产不相适应

目前,安徽科技落后,与生产不相适应,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不足。安徽省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农业科学技术的落后与新阶段农业生产不相适应。农业科技进步,不能快速的被推进,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人员知识缺乏,人才队伍需要重新加强建设。近年来,由于农业给农民带来的收入低,农民的工资水平比不上物价水平的上涨,大部分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不情愿在村里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3861”部队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文化程度很低,难以接受和学习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

(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基础不牢

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资源大省,其农业基础设施非常缺少,以水利设施的情况看,该省所拥有的农业水利工程设施大部分都是上个世纪建造的。这些水利设施相对陈旧甚至老化,多年没有得到修建,保障不了农业的基本发展。60%的排灌设施不配套,需要维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因此,农业的生产效益低,削弱了农民生产农业的积极性。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安徽省阜阳市有低产田240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65%,其中有近90万亩农田在河湖旁边,易受洪涝影响。虽然新建了一些泄洪区,但还是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具体要求,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工程建设速度缓慢,使得农业生产基础不牢,将会对新阶段农业健康稳定发展构成强大制约。

(四)劳动力素质低

安徽省教育基础相对落后,学校设施条件有待完善。因此,农民受教育水平低,缺乏文化知识,不易接受并使用农业新科技,严重影响了现代社会农业的发展。

一些懂得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的青少年不愿留在农村,他们多是选择进城务工。因此,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村里留下的多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劳动力素质低,使得农村人才队伍弱小,现代农业急需技能型人才。

三、积极正确地面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不断地提出和实施强农惠农的政策

面对农民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不均的问题,安徽省应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有利于农业事业发展的政策。国家一共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出台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可见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发展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安徽省要实现农业资源大省转向农业强大省,必须坚持不断地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支持保护,推动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对农业的兴趣。具体做到以下方面:一是以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切实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做到“少取,多予,放活”。三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加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推动城市和偏远农村一体化。

(二)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安徽省应正视农业科学技术落后的省情,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首先,该省的各位领导要做出决策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其次,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基层农技机构和队伍,培育现代农业需要的人才。同时,合理利用资源,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产量增加和农民卖农产品的收入提高,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断增强。最后,安徽省要促进农业生产技术落到实位,保证农业生产目标实现,必须把科学技术服务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助推剂”。总之,为实现建设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强省,该省必须以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为支撑。

(三)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安徽省的农业基础设施短少并且落后,防碍了农业的发展。该省应该舍得付出加强建设农业需要的基本的设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本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提供重要的物质保证。所以,要坚持不断地增加农业投入,推动农田水利建设,保护好农业发展的命脉。安徽省农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但依然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如旱涝逐年发生的频率较高,农业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应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发展中,保证生态农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总之,安徽省要为国家的事业出一份力,尤其在农业方面,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四)培育新时代的农民,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各个国家促进农业发展的首要选择,也是世界上各国发展农业必须顺应的时代潮流。安徽省应顺应历史趋势,紧跟其步伐,努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iii。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适合本省的农业省情,有利于促进农民增加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是农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的助推剂。而该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劳动力素质低这一省情,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为此,应实施提高农业主力军文化程度的措施。具体对策建议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强化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二是加大对农民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对农民进行培训的教师队伍,大力广泛吸纳从事农业的权威专家和懂得农业技术人员为传授农业知识经验的兼职教师,为农民伟大教育事业的培训提供基础的保障;四是推进各个农村的文化建设,培育当今社会需要的农民,要重视农村文化的熏陶;五是激发农民接受教育的动机,使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中来。总之,培养一批有文化知识,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农民,促进本省农业发展。

注释:

①檀江林,王峰,赵金华.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新农村建设——基于安徽省的调查与实证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1.

②仇学英.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传播模式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0.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晓河.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N].人民日报,2007,1.

[2]王郁葱.安徽科学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1.

[3]张神根.中国农村建设60年[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8.

[4]仇学英.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传播模式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0.

[5]张帆.安徽大农业史述要[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2011,10.

作者简介:张侠(1982—),女,汉,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统计学专业,管理统计方向,从事与统计学相关工作研究;黄炎炎(1990—),女,汉,安徽省六安市人,合肥美典商贸有限公司工作。

(1.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合肥美典商贸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