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企业管理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研究

  • 投稿仁言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24次
  • 评分4
  • 72
  • 0

刘红雨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命题的提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存在的矛盾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56-02

引言

2005年中国的端午节被韩国申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陵端午祭"事件后,国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到新的层次,尤其是国内学术界的诸多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关注的更多;在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逐渐被提上日程,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丝绸之路这一命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一、综述

当前,国内学者对于商业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苑利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具有矛盾的一面出发,提出只要将“保护”与 “开发”工作分开来做,就比较容易实现 “保护”与 “开发”的双赢局面。这篇文献主要讲到“分别实施”是化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 “开发”矛盾的一种有效的手段[1];马柯则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描述,并提出在商业运作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进行解决[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张建昌通过对中国商用数码在近代历史中的实证应用的分析,探讨了这宗数码的历史变迁问题,并总结了这种特殊数码与中国汉字相结合运用的一些特点,提出传承开发这种数码的一种文化创意思路[3];张海超的文章则从生态学引入生境出发,使商业开发、社区参与、学者成为影响文化生命体演进的一种重要环境因子,并探讨其对文化传承产生的意义和作用[4]。总的来说,关于商业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方面的文献虽然多,但是大部分文献的质量却不是很高,并且文献的实用性价值还有待考证。本文针对目前正在开发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例,谈谈非遗的开发与传承问题,切实解决一些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二、丝绸之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及现状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聚的宝贵财富,中国对它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脉络以中国为核心,跨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伊朗、萨特阿拉伯等29个国家;国内途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共五个省区。

陕西省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5000多年的辉煌历史造就很多的民间文化、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华阴素鼓、韩城黄河阵鼓等是陕西民间舞蹈的代表;秦腔秦调更将西北人民的文化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5]。

甘肃省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中外古代商旅的必经之地。既有民间音乐花儿、敦煌艺术等,又有民间文学如河西宝卷、肃南裕固族口头文学等;还有民间手工艺如刻葫芦、蒙古族马头琴制作技艺等;除此,也是传统医药和戏剧的传承地区。

宁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主要包含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当地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别具一格,既有民间传说、歌谣等,又有民间舞蹈以及民间杂技,泥塑和雕刻技艺更是传承不息[6]。

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地域广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众多。既有以昆仑山神话为标识的昆仑文化,又有以河湟“花儿”为代表的民间歌谣,还有九曲黄河灯会和土乡纳顿节等民族民间文化。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它有以汉和维吾尔为主的47个民族组成。广阔的地域、众多的民族以及重要的丝路通道,使其为后人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即有闻名遐迩的三大史诗《玛纳斯》、《格萨尔》、《江格尔》,更有广为人知的维吾尔族花毡制作工艺等。

总之,西北地区丝路沿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区域旅游发展提供机遇;然由于其区域合作的不成熟以及省市之间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人为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国家主人翁的角度,踏实做好非遗的开发与传承工作。

三、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种面临的问题

由于自然因素、历史变迁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我国西北各民族所创造的极具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正逐渐的流失,濒临灭绝;特别是信息化传媒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承人才,西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面临着与外来文化趋同而逐渐消亡的危险。目前,它面临的问题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说:

1.人工化、商业化的倾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大大降低。

2.在开发的思想层面,存在着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发展现象。

3.在保护对象的层面,许多掌握传统技艺的手工匠人正逐渐老去,而他们的传承正在成为当代绝学。

4.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媒体的传播,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改变了他原有的面貌。

四、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传承

合理的开发、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开发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矛盾问题虽然不容易解决,但是也并非无法解决,只要我们整个民族共同努力,合理的保护和开发、传承并发展他们,我们才能够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与传承:

1.提升非遗发展理念,树立全民保护意识

树立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就是把保护非遗上升为全民运动,激发起公众的保护意识,通过公众的呼声和社会舆论来平衡保护、开发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并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力度,提高各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进而提升全民族保护非遗的意识。

2.掌握重点,传承非遗

抓住非遗的传承者,我们可以运用数字化的方式对非遗进行分类,通过有效的编码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管理。建立图文声像等各类数据库,完成对非遗的数字化存档。在开发和传承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3.筹集资金,有效开展非遗传承

由于我国非遗整体的保护、开发与传承工作起步晚、时间短,投入的力度不足,使得抢救保护经费缺乏,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可以利用市场运作,吸纳遗产持续开发和有效传承所需要的资金;借助政府和民间资源,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基金会,筹集开展工作所需各种资金。

4.吸纳专业人才,有效传承非遗

在保护、开发与传承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使他们将各种创意的元素融于非遗的保护中,形成一种的文化品牌。在保持这些传统文化的基本上,融入符合现代审美理念的元素,只有这样的保护才能使非遗真正的发展与传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和商业化经营[J].河南社会科学,2009.07(17):20-21.

[2] 马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运作及保护[J].青年文学家.文化论坛,2013,(11):219-220.

[3] 张建昌.论陕西商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J].商业论坛,2006,(8):6-8.

[4] 张海超.商业开发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基于文化生境理论的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86-90.

[5]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www.snwh.gov.cn).

[6]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www.nxfwz.com).

(责任编辑: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