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企业管理正文

科学语境中的信任与公众之概念分析

  • 投稿李成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190次
  • 评分4
  • 34
  • 0

刘玉涛1 卫 莉2

(1.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湖北经济学院社会科学系,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科学与公众的关系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信任问题的凸显,为了深入认识它,我们需要对其中最基本的概念进行理解和说明,为此本文首先对“信任”概念的来源、内涵与实质进行了解释,然后对“公众”一词在西方世界中的界定和当代社会新角色的变化展开了论述,最后指出了对科学语境中信任与公众这两个概念分析的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信任;公众;科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54-02

科学与公众的关系经历了从最初的科学普及,到公众理解科学,再到今天的科学传播阶段,这无形之中反映了两者之间发生了复杂的、深刻的和微妙的变化,科学不再是想当然的获得公众支持和信任的对象,公众也不再是被动的、无知的庸庸大众,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不同就是公众的主体性意识的苏醒和增强,公众对科学的信任问题浮出水面并日趋尖锐化。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信任问题是科学与公众关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为了全面地厘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信任和公众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这是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

一、什么是“信任”

1 从词源上认识“信任”

在《说文解字》中,“信”是这样得到解释的:“信,诚也,从人言。” 在《辞源》和《辞海》中,“信”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诚实、信任、信用、相信、的确、任意、契约、凭据、使者、消息等。可见,在古代汉语中,一个“信”包含了若干个意思,人们可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是哪一种“信”。比如,诚实和信用是对被观察者特质的说明,信用是一种特定的诚实,它强调的是守约重诺,而诚实则包括了信用,而且比信用的范围要宽。“任”字有以下意思:任用、官职、保举、承担、堪、信任、听凭等。在《辞源》中没有“信任”一词,说明在先秦时代没有这一词汇。“信”与“任”最早系结在一起可以追朔到《论语》。《论语·阳货》中说:“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庄子也讲到:“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 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到 “信”是“任”的前提,“任”是“信”的目的和归宿,“信任”就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辩证统一。对于英文中的“信任”一词“trust”,社会学家史蒂文·夏平认为,“信任”(trust)和“真理”(truth)与德语词汇“树”(tree)有一种启发性的语源学联系——像树一样巍然屹立。因而就一颗像树一样,信任/真理就是某种可以依靠的、持久耐用的东西。没有它作为依靠,你就不能做任何事。1

从中西方不同语系对“信任”一词相近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信任”表达出一种对于“我”之外的人或事物的理智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接纳,并愿意将一些事情托付与我所信任的他者的状态。由此,信任的结构中必然的包含着主客体的关系,即实施信任者称为“信任主体”,将被信任对象称为“信任客体”。

2 “信任”概念的内涵与实质

《现代汉语词典》把“信任”解释为“相信而敢于托付”,这是“信任”在现代社会中最为基本的含义。信任发生的根据是客体相对于主体而言所具有的某种可靠性,如果“可靠性”被归属于一个人或一种事物,那么,当我们表示相信该人或该事物时,就是相信他将像他一直行动地那样继续行动,或者像那些非常像他的那一类事物曾经行动地那样行动,人的可靠性主要表现为能力和信用;而事物的可靠性则常表现稳定性、有序性等。信任包含明确的预期,它建立在对他人未来表现所进行的推测的基础上。给予对方信任,我们就好像确切地知道了未来,因此,社会学家卢曼深刻地指出:“显示信任就是参与未来,就是表现得好像未来是确定的。”2所以,信任的实质就是一种期望,这种期望分为两种:第一,对信任对象履行其信用责任的期望;第二,对信任对象履行其角色的技术能力的期望。实施信任的主体对特定对象处于不了解及不能确定其变化态势的状态,这是信任概念的核心。假如我们能够被赐予无限的计算和分析能力,能够发现或者预见到事态发展的所有可能性,甚至能够确切地知道到底哪一种可能性能够成为现实,那么,信任也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而在不知道或不能确定他人行动的条件下,我们将不得不在信任、不信任及将信将疑三者中做出“抉择”时,信任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信任还是一个阈值。其取值范围从完全不信任(0)到完全信任(1),中点(0.50)代表典型的不确定状态。相应地,盲目信任或不信任就其字面来说代表着一种倾向,即不顾证据,无条件地采纳概率的极值。3

二、什么是“公众”

1 西方“公众”一词的由来与界定

英文词汇“public”翻译成中文就是公众,这是在反对特权和贵族中,由拥有主体性、责任性和斗争性的群体组成的。二十世纪后期,公众这一名词在科学语境中有了更加广泛的潜在意义。英国皇家学会在1985年《公众理解科学》4的报告中把“公众”界定为从事非科学研究的人,并划分为五类:追求个人的满足与财富的独立个体;作为民主社会成员履行公民职责的个体公民;从事技术性及半技术性职业的群体,其中绝大多数人具备一定的科学背景;从事管理工作、专职性工作及商业活动的人员;在社会中负责制定政策做出决策的人,特别是在产业部门和政府担当要职的人。“公众理解科学”中“公众”的概念是在“缺失模型”的理论之下定义的,它假定公众缺少科学知识,需要对他们进行传播,随着公众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的增强,公众的科学素养就会提高,因而也就会更加支持科学,对于社会的发展就更有益处。在这个理论中,公众被视为毫无差异的个体,被构想为对科学无知的、被动的受体,是科学忠实的仰慕者和追随者。而事实上,一些案例研究表明,正如对坎布里亚羊事件、公众对生物技术的态度及欧洲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议等案例进行的调查研究所显示的那样,在现实中,存在着公众对于科学的一种对抗和不信任。

2 当代科学语境中公众的新角色

科学作为一项独立工程的合法性在今天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地质疑,公众在科学中的作用也必须重新给与考虑。作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问题,公众不再继续被抽象为一个假想的知识消费群体,也不再被简单地视为一个无条件地渴望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庸庸大众,他们渴望平等的对话、交流和参与。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和经济、政治、教育以及其他领域都有交界,公众和科学也因此有很多不同的“界面”,在不同的界面中,公众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角色,比如,科学的见证者、消费者、支持者等。

公众作为见证者的角色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便以各种形式出现了。比如,为了证实实验结果并确保作者的可信性和权威性,公众曾经作为目击者的身份存在过。在今天,当科学体制的传统程序遭到破坏时,公众仍继续作为重要的见证者的身份而出现。在特定的紧要关头,有些科学家在他们的研究正式出版或呈送给他们同行之前,可能会倾向于利用报纸或其他大众媒体来宣布他们的科学发现。

当今世界商业化、娱乐化的趋势使科学也不能脱俗,轰动的科学集会、展览、电影等都已成为旨在吸引注意力的大众科学传播媒介。如此,科学大众化使它成为了公众消费的一件商品。作为消费者,公众直接地或间接地面对科技成果,并以不同的方式做出反映,比如,随着转基因食品在市场的上架,消费者需要自己做出决定:是选择“天然自然”的绿色食品还是相信专家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建议而购买它。这正是公众作为“消费者”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公众通过这种方式潜在地影响到了科学的发展。

当科学作为一件普通的商品出售,并把它的实用功能突出出来使公众认可了它的重要性,公众便会成为帮助特定科学领域争取更多资金的同盟,甚至会直接施加压力为其投资,反之,公众对科学的反对也可能是致命的。比如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由于公众的反对,基础研究资金被大规模削减,各种国家科学基金会遭到点名攻击。而在同时期的英国,公众甚至把科学家视为公民社会中的讨厌分子,很多公众似乎相信“科学家以医学探索的名义进行了很多虐待性的无意义的动物实验。”

三、结语

不可否认,科学的发展对公众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它改变了公众的信仰、行动和生活方式。但是作为纳税人,公众有权利更多地了解科学,不仅要了解科学的知识和理论,而且也对它们是如何得出的过程和实践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公众以不同的形式在科学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明白,尽管公众角色可以清楚地辨别,然而,每个人的角色都不是单一的。公众的争论或者观点有可能转变为消费者的行为或者其他,但公众责任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内部冲突也很有可能发生。并不一定必然存在整齐均一的同质的公众,公众是多样的、异质的,他们活动在各种社会语境中,并随着各种问题的出现和消失表现出不同的注意力和水平。但无论如何变化,社会的民主化使公众在与科学的关系中变得越来越主动,公众对待科学及其应用的态度,极大地影响着科学所能产生的结果和效应,也正因为如此,公众对科学的信任状况及相关的一些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正如国外许多学者研究指出的那样:“理解或接受科学与技术问题的核心在于对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价值与效用的信任。而这个问题现在与对科学机制以及政治机制的信任问题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了。如果公众觉察到的风险被公众视为科学或政治决策的结果,那么,公众的信任就会成为重要的然而并不稳定的社会资源。之所以说不稳定,是因为专家本身就造成了不确定性,是因为科学几乎对社会所希望的目标的目的性问题都没有给出答案。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对专家治国论语境下公众在科学与技术传播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了重要疑问。”5通过对信任与公众这两个最基本概念的阐述,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科学语境中公众的信任问题奠定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英]史蒂文·夏平:真理的社会史——17世纪英国的文明与科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第19页.

[2] [美]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中华书局,2005,第33页.

[3] 郑也夫编: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第271页.

[4] 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R],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第3页.

[5] [德]迈诺尔夫·迪尔克斯、克劳迪娅·冯·格罗特编:在理解与信赖之间[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第358页.

(责任编辑: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