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企业管理正文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 投稿菜花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03次
  • 评分4
  • 13
  • 0

谌玲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随着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仍然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严重制约、存在着农村金融外部配套设施不完善、现行农村的金融制度与农村金融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我国需要从大力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创新动产抵押融资模式、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加以解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农村金融;“三农”问题;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096-02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逐渐增加;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的放宽,除原有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不断增加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不断出现;各部门对农村金融扶持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正向激励引导作用初步显现,增强了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仍然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严重制约、存在着农村金融外部配套设施不完善、现行农村的金融制度与农村金融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

一、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严重制约

国民经济非均衡发展、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金融结构是抑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管理部门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管理较为苛刻,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对农村金融服务要求的多元性。这使得原本有限的农村信贷资金出现断层,使农户和农村中的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在我国农村地区会形成相当程度的“金融短缺现象”。我国实行的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决定了金融业事实上执行了牺牲农村保城市的金融政策,加剧了城乡金融和地区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按照传统城市金融运作模式,农村金融服务将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

(二)农村金融外部配套设施不完善

首先,“三农”担保体系不够完善。农村担保体系与银行贷款风险防范要求错位,制约了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需求。虽然我国逐步放松了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限制,但农村土地等不动产抵押担保仍受到诸多政策的约束。担保体系的不完善成为制约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农村信用环境不佳。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朴素的基于农村简单社会关系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渐失去效力。农村地区信用环境普遍恶化,农民普遍缺乏金融信用意识,还款意愿普遍下降,致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受到较大影响。适合现代农村社会环境的信用保障体系以及失信惩罚机制仍在探索构建中,使得金融机构在办理业务时谈“农”色变。

最后,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分散机制缺失。农业保险作为风险补偿的重要机制,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间接补偿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仅凭自身的贷款损失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根本不足以弥补涉农贷款可能造成的高额损失,农业生产风险无法分散,制约了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

(三)现行农村的金融制度与农村金融发展不相适应

首先,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准入制度的限制过于严格。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准入的限制,客观上维护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垄断地位。公平的竞争依赖于制度的保护,其中最主要的是反对歧视,做到市场平等准入和公平竞争。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几乎处于垄断地位,这不利于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创立,造成农村金融组织资源的供给不足。

其次,退出机制缺失,对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形成市场约束。由于缺少退出机制,农村信用社没有被关闭的风险,其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必然缺少规避经营风险的意识,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道德风险,造成信用社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违规操作多发的后果,严重影响了信用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质量。

最后,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不明晰,治理结构不畅。农村信用社体制的产权问题长期未得到理顺,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权和责任不明确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些因素才造成了其管理混乱、经营不善,无法发挥合作金融的优势,无力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

首先,我们要明确对待非正规金融的态度。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内生于农村市场,是需求主导的制度性变迁,具有简单、快捷、灵活等优势,在满足农村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促进农户和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其次,要正确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考虑到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因此不能按照城市设立商业银行的标准设立,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准入标准,并加以严格执行。只有注册资本、资金充足率、经营者资格等有关条件都达到法律规定标准才可以注册登记,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限制业务范围和经营区域。对已经存在的非正式金融机构要进行审核,不达标准的予以改造或退出。

(二)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离不开政策环境,农村金融政策环境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的配合至关重要。财政补偿农村金融的形式和范围很广,建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杠杆,来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二是利率补贴政策,政府可通过干预利率的结构,引导银行资金向农村流动,贷款向农业产业和农村相关产业倾斜,校正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三是建立合理的农贷资金补偿机制,建立合理的支农贷款项目的财政配套机制、农业贷款的保障机制和农村金融的利益补偿机制,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保证农业投资的连续性、有效性,降低投资的风险。

(三)加大货币政策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

货币政策调节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信贷窗口指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农村金融给予必要的支持。在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安排支农再贷款,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较低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筹措资金的能力,有利于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状况,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四)创新动产抵押融资模式

长期以来,贷款难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贷款难的瓶颈在于信用担保的缺失。由于我国信用担保机制不完善以及农村经济外部竞争环境恶化,使得初步建立起来的信用担保机构在近几年的运行效果与设计初衷存在相当距离,农村贷款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动产抵押贷款未能开展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适时引入动产抵押融资对农村经济发展极为必要。

(五)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既可以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为他们提供相对公平的融资环境,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又能使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减少为农户和中小企业失信的担忧。要增强企业守信意识,规范企业结算运作,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并广泛开展农村信用评级活动,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要加强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陈耀红.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4).

[2] 袁满.当代农村金融供需现状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1).

[3] 许峻桦.需求视角下的农村金融服务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1,(7).

[4] 陈信杰.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存在问题的探析[J].中国商界,2009,(4).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