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企业管理正文

中关村示范区的发展过程和成果分析———以龙头企业演变为视角

  • 投稿萨娜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683次
  • 评分4
  • 26
  • 0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08-03

一、发展改革与龙头企业的地位

任何发展改革的意义都应该体现在最终成果上,其得失只能由最终成果来检验。中关村科技示范区是我国科技资源最雄厚的地区。改革开放30年,从最初的“电子一条街”,随后的实验区、科技园,到今天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期间,中关村一直是我国科技发展改革、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改革,示范区形成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全面认识这些成果,对其中的得与失认真总结,对推动示范区建设上水平很有必要。

宏观角度看,中关村的发展改革核心成果体现在发展的速度、规模上。从示范区1994、2002、2012年份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到,在产值、收入、税费、资产和职工人数等指标上,示范区均呈数倍、数十倍的增长:产值分别是132.5亿、1558.2亿、64497.4亿;收入是93.7亿、2475.5亿、25025亿;税费是12.4亿、101.7亿、1445.8亿。企业家数3500余家、9300余家、14000余家。企业资产规模446.7亿元、4334.7亿元、40368.9亿元。职工人数12.8万人、40.6万人、158.6万人。这三个年份是我国改革发展三个重要时期。示范区在这方面的成就,实际是这个时期国家发展改革政策的成果,表明这些政策在推动园区快速上规模上是适宜和成功的。但是从示范区的角度看,他不仅是一个经济体,也是一个创新体,所以,他不仅要出产值、出税费、出资产,也要出企业、出技术、出人才。这还需要从微观企业的发展成果进行考察。下面主要从龙头企业的演变、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结构的演变进行考察。

二、龙头企业及企业结构的演变

1.龙头企业及其构成的演变

龙头企业的意义是明显的,比如创造产值、提供财源、提升形象、解决就业等。但是对示范区而言,龙头企业的意义更在于创新上的带头和引领作用。但是龙头企业只是“现金奶牛”还是“创新天使”,并不由人们的主观期望决定,只能看这里能否生长出真正创新型的龙头企业。 回顾发展改革30年,示范区经历了改革启动时期、发展黄金时期、增长模式转换三个时期。龙头企业也相应经历了民企为主、外企与国企、国企为主的三个时期。在改革启动时期的1994年,示范区前20企业在产值、收入、税费、资产、职工指标上数值分别是:68.1亿元、114.1亿元、3.8亿元、204.9亿元、1.7万人,分别占全部企业的51%、42%、43%、45%、13%。由此看到,龙头企业在园区占有“多半边天”的位置。以收入、税费、资产规模三个指标中,方大、四通、联想、惠普公司是前20家龙头企业的前四强。他们分别是院所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代表。一批叱咤“电子一条街”的民营企业,如京海、科海、时代、周林频谱、亚都等也都位列20强中。总体看,民营企业在这一时期占据核心位置。

在发展黄金时期的2002年,示范区前20龙头企业在产值、收入、税费、资产、职工上分别是,806.4亿元、893.6亿元、34.7亿元、1241.9亿元、4.8万人,分别占示范区的51%、38%、34%、28%、11%。比较1994年数据,可以看到这一时期,龙头企业发生了两方面显著的变化。首先,他们在示范区经济活动中的比重明降实升。如果直接对比上述五个指标数值,则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一时期企业数量成倍增加,即从1994年3500余家增加到2002年9400余家。龙头企业的相对地位实际是上升的。其次,龙头企业的构成有了明显变化。在收入、税费、资产规模三个指标上,排名前四企业分别是:诺基亚、联想、神州数码、京东方;第一制药、联想、微软、UT斯达康;网通、中国铁总、中国传媒、中国普天。在这些指标中,龙头企业已经难觅民营企业的踪影,大型外企或国企经营进入而取而代之。

在“模式”转换时期的2012年,中关村企业达到1.4万家,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45家。这些龙头企业在整个示范区的比重中,产值、收入、税费分别占41%、41%、49%;资产、职工人数分别占10%、24%。这些龙头企业由一些国内外著名的大型企业组成,比如收入排名前五的中国中铁、联想、神州数码、阮华集团、京东方。收入超千亿的两家,中国中铁收入4800亿元、联想集团2100亿。这两家收入就占示范区收入近1/4。从龙头企业构成的变化可以看出几个特点,首先,继民营企业退出后,诺基亚、微软、第一制药等一批外资企业相继退出龙头企业,大型国企业的地位得到强化,变成一枝独秀。其次,这些国企在规模上虽然独占鳌头,但是在创新性、成长性和经营业绩方面的表现在示范区中并不同样名列前茅。最后,“拿来”外来入驻的企业,迅速获得规模的捷径。

30多年的发展改革过程,龙头企业的演变实际是一面镜子。他折射出这种演变的基本推动力量、演变的过程及其结果。上世纪90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期企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这些企业大多是大批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下海”创业的结果;其次,其中最有实力的企业是市场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这批民营企业的脱颖而出实际是当时浓烈的创业氛围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这批企业崛起和成功的可预期性、可复制性,带动了更多的创业者投入其中。本世纪初,当年叱咤风云、名列前茅的民营企业开始衰落,甚至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龙头企业的这种变化既有外部背景,也有内部因素。外部看,这一时期新的发展模式开始成型。经济增长逐步转向政府主导,更多依靠投资拉动。包括科技园区在内的地方政府也将注意力更多投向GDP和税费收入的增长。为此招商引资,尤其是吸引大型企业入驻成为重要战略和目标。此外,这一时期的改革政策,在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知识产权保护、融资购并的环境方面明显滞后,使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出现障碍。在内部,民营企业自身治理的诸多缺陷也导致其逐步衰落。2009年之后,转变增长模式的提出从某种意义表明,GDP挂帅、或明或暗的“国进民退”已经导致国有企业规模和实力达到空前水平。这一点在2012年示范区的国有企业比重的数据中得到证实。

2. 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实力对比的变化

我国不同时期宏观发展改革政策的演变及其效应,引起的示范区不同时期微观经营环境及其成果的变化。在引起龙头企业的变化的同时,还引起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实力的对比的变化。根据统计名称解释,这里的国有企业是指国有、国有独资企业。在示范区是实力及背景最强大的群体。私营企业是私营独资、私营合作、私营有限责任、私营股份有限等形式的企业,是园区最弱小的那一部份群体。两者实力对比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可以在下面的数据中看到。

在龙头企业中国企及私营企业实力对比看,1994年,国有企业前20强和私有企业前20强在产值、收入、税费、资产、职工指标上,国有企业分别是民营企业的7.3倍、5.0倍、4.4倍、14.6倍、6.3倍。到2002年,这五个指标上,前者分别是后者的2.5倍、2.7倍、1.2倍、28.7倍、2.1倍。从数据可以看到,产出方面,两者在产值、收入、税费上的差距在缩小。但是在资产方面,两者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这似乎表明在两者规模差距拉大的情况下,私企的贡献在追上国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有实力的国企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情况下,上述国有企业20强不包括实力更强的国有股份制企业,实际是实力较弱的一部份。如果包括这部分企业,两者的实际差距应该更大。

在全部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实力对比方面,产值、收入、税费、资产、职工人数指标的平均值上,1995年全部815家国有企业分别是4067.5万元、7337.7万元、255.7万元、1.67亿元、44.6人。全部373家私营企业分别是1016.6万、2736.3万、86.6万、2694.2万、18.3人。前者分别是后者的4倍、2.7倍、2.9倍、6.2倍、2.4倍。差距最大的在资产规模上。2002年,上述5项指标的平均值,全部715家国有企业分别是7722.1万元、2.16亿元、837.8万元、11.1亿元和54.4人。全部1927家私营企业分别是2456.1万元、5931.9万元、297.2万元、7507.9万元和21.4人。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1倍、3.6倍、2.8倍、14.8倍和2.5倍。国有企业规模扩张快于私营企业,两者规模上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国企税费没有同步增长,显示私营企业相对税负在加重。2012年,上述5项指标的平均值,236家国有企业分别是0.43亿、5.41亿、0.19亿、9.51亿和245人;7408家私营企分别是0.038亿、0.26、0.012亿、0.39亿和35人。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1.3倍、20.8倍、15.8倍、24倍和7倍。比较这三个时期五个指标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到以下几点:1)示范区国有企业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但其实力在全面迅速提升。上述五项指标中,资产扩张最快,其次是产值、收入增长,税费增长最慢。2)私营企业数量在大量增加,但平均实力有升有降。1994年到2002年,私营企业上述五项指标全面均衡增长,但是到2012年,私营企业上述五项指标出现增长停顿,甚至萎缩状态。3)总体而言,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两者的发展差距在扩大。一方面国企规模快速扩大、但税负没有同步增长;另一方面私企增长相对缓慢,税费负担实际在加重。这种发展差距的扩大实际是这两类企业生存、发展状况的写照。

三、评述与建议

人们在讨论全球最著名的创新园区,比如在硅谷、班加罗尔、新竹等的园区时,最津津乐道的有两个:一个是这些园区不断涌现的创新人物、脱颖而出的世界级企业、闻名遐迩的创新品牌;另一个是这些园区平等包容的思想交流氛围、自由开放的企业创新文化、完善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可见,培育创新创企业,培育孕育创新企业的环境是人们关注的两个焦点。应该认识到,大型国有企业只适宜扮演“保险者”或“托底者”的角色,很难成为创新的“发动者”和“引领者”,大型国有企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也就很难成为真正的创新中心。所以,示范区需要着力培育的不仅是大型企业,而是创新基因的大型企业。但是如何培育呢?显然靠规划、靠投资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无效的。着力点只能放在构建中小企业适宜成长,创新最适宜活跃的环境上。

作者简介:凌宁(1965-),男,重庆人,副研究员,从事经济增长、企业成长与创新研究。

(北京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责任编辑: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