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企业管理正文

新余市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 投稿Sear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488次
  • 评分4
  • 44
  • 0

谢心欣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39-03

一、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与"知识经济"时代里,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显著加快,各个国家、地方经济同在一个竞技场上竞争,竞争的焦点就是科学技术与创新能力。创新已经成为提升国家、地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各国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在经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全球化的经济环境里,创新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终,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城市及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的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阶段,科学的发展观、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走创新的道路,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促进城市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也是检测和评价城市创新工程实施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对创新工程建设和城市创新开发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重要依据。所以,城市推行创新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文献述评

我国关于城市创新体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的文献研究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创新体系的研究,理论研究认为在国家创新和区域创新的基础上产生了城市创新,它是属于区域创新的一部分。傅家骥(1998)认为区域创新模式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3种。城市创新主要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经济背景下,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特点,对城市的观念、制度、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性变革,在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求得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城市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城市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赵黎明,2004)。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各个城市在新经济环境下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周边环境和在国内外的地位,合理确定整体创新战略,保证城市的旺盛活力和竞争力(于晓宇、吴煜,2003)。赵喜仓、诸葛秀山、张健(2012)认为城市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延伸。张璐、王文华、周毓麟等认为(2014)创新城市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维度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城市,而是一个涵盖了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全方位、全覆盖的综合创新体系。另一方面是创新体系衡量指标的研究。李树启(2013)认为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建成了创新型城市,需要评价其在产业体系、管理制度、科技成果、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实绩。梁洪力、郝君超、李研(2012)将创新体系运行绩效的相关评价归结为四类,即主体互动评价、投入-产出评价、系统功能评价和创新活动评价,尹宏 (2013) 认为文化产业可以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城市需求升级、城市创新力提高,这三种力量共同驱动现代城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太原(2011)公布太原创新指数由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二级指标为:科技投入、人才资源、创新载体、政策环境、经济社会环境、成果产出和经济社会发展等。

新余市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主要内容是如何促进新余市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如何激发创新主体、如何重新配置新余市创新资源和确定新型运行规则。

三、现状分析

新余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平稳,截至2013年,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57.4%和38.9%,其中工业方面形成以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从就业人员分布来看,第一产业24.02万人,第二产业22.09万人,第三产业18.62万人。在地理位置方面,新余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赣西重要的交通经济枢纽。另外,作为年轻的工业城市,多产业建设在江西独具风格,率先在全省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了覆盖市县乡的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工业园区实行大部制改革、企业化管理,而且开放型经济成效较明显。

新余市目前已经具备政策环境优良、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较好、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区位优势突出等基础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科技型企业偏少偏小、产业关联度不高、城市特色不强、创新载体培育能力不强、创新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创新文化的培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推动新余市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新载体培育,建立创新机制,培育创新文化成为新余市城市发展以及建设创新城市的必然选择。

四、建议措施

新余市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包括设计促进城市创新的运行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推动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和升级、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提高城市将思想、技术、知识等各种要素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

1、政府应进一步促进城市各创新主体(官、产、学、研和中介)之间的协调合作,增强不同创新领域、不同创新环节之间的协作,提高综合创新效益。政府在创新系统中主要承担制度、管理、政策层面的创新功能,这是城市创新体系建设中重要的支撑平台,政府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并通过建立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等其他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持。首先是财务和人才支持,主要通过研究开发补助、提供教育、人才培训与产学研的合作,营造人才高地,融资与风险性资金提供来支持科技活动的发展,建立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人才机制,形成人才自由流动、公平竞争的人才流通管理制度。扩大知识资本化的范围,鼓励专利之外的知识资本入股,加大政府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为技术创新者、企业经营者、风险投资者有关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其次是技术信息支持,提供技术辅导、设立相关的研究机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加强实验室或研究机构的功能、协助技术引进与转移。积极推进和参与大公司和科研机构共同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政府以优惠的条件为国内著名院校提供科技产业基地,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的重大产业化项目;最后是政策法律支持,主要通过提供委托研究、政府采购开发的产品等来鼓励创新活动,以达到引导、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避免“搭便车”行为,加强高科技领域内的知识产权立法研究。通过提供减免税优惠等各项鼓励措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通过加快改善城市的生活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为广泛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前来工作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等等。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如投资法、技术创新法、加强小企业研究发展法、技术转移法、技术扩散法等,以形成对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技术扩散等强有力保护的法律体系。特别在知识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科技管理制度、组织人事制度等方面要有重大突破,通过对知识产权交易、知识或科技成果参与企业分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订规范,切实保护技术创新者和风险投资者的利益,完善法制环境。

2、改革原有的城市发展模式,以第三产业的稳定发展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竞争力,利用新余市环境、经济、交通区域优势,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科技、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商贸、家庭社区养老等生活性服务行业,大力发展引进优秀的技术评估、经营管理、财务金融、咨询服务等中介机构,支持创新活动的顺利展开。又因为新余是年轻的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设施及基础辅助设施良好,各项设施指标居全省前列。城区规划较科学合理,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较好,城市山水环绕,地理环境独特优越,要科学建设、积极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机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3、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新余市三大产业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分别为3.7%、57.4%和38.9%,传统工业占较大比重,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解决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资金、人才、产业配套等瓶颈问题,还要探索建立产业联盟,做好产业链的配套延伸,形成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促进企业价值链的不断增值。避免企业间恶性竞争,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对于重要科技项目和资金,实现统一调配、集中使用,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微型企业。另外在引导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有效信贷投放的同时,鼓励企业利用金融租赁等多种渠道融资,鼓励企业建立互联互保机制,进一步降低资金链风险,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于晓宇.谢富纪.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与演进规律—以上海市创新系统为例[J].系统管理学报. 2007(06)

[2] 于晓宇.谢富纪.国际典型城市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 2009(06)

[3] 颜莉.城市创新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及其实证应用[J].经济地理. 2011(09)

[4] 张健.基于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2012(11)

[5] 刘剑平.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 2007-12

[6] 汪东敬.基于生态学的合肥市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04

基金项目:新余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4YGY019)

作者简介:谢心欣( 1984-), 女, 汉族, 江西新余人, 硕士研究生, 讲师 ,研究方向企业创新管理。

(江西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