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企业管理正文

关于《资本论》中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 投稿皮皮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184次
  • 评分4
  • 88
  • 0

杨 婷

(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西安 710109)

摘 要:经济增长作为经济运行的结果,其影响因素是多重的。通过认真分析并提取《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增长因素的思想,主要从资本、劳动、科学技术、制度、产业结构和管理六个方面加以分析,是马克思关于影响经济增长因素较全面的论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经济增长;资本;劳动;科学技术;制度;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32-04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杨婷(1980-),女,陕西西安人,助教,从事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增长因素的直接论述并不多,主要思想体现在其关于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和利润而采取的种种剥削手段的研究中,但除去其资本主义性质,这种研究结论在探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增长问题时仍具有借鉴意义。马克思关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广泛涉及到资本、劳动、技术、产业结构、制度、管理、人力资本、对外贸易等许多方面,经济增长的通俗表述是财富的增加,而马克思研究财富的增加主要在物质生产领域。本文从资本、劳动、科学技术、制度、产业结构和管理六个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加以分析,以期能汲取作者的理论精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些启迪意义。当然,各要素之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一、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资本理论是历来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也是其著作《资本论》中最基础、最主要的部分。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这两种运动形式的比较,来揭示资本的特殊本质,关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中,马克思批判继承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强调资本和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关于资本的特殊本质及定义

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产物是货币,而这个最后产物正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论》中论述货币到资本的转化中,关于G—W—G这一形式,马克思说“在运动中通过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了资本,并且按它的性质规定来说已经是资本。”[1]134并对商品流通公式W—G—W和资本流通形式G—W—G这两个公式从形式上的异同到内容上的区别进行详细的论述,揭示资本运动的无限性和自主性(自行增殖)。其中,在关于资本运动的无限性的论述中,马克思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一种技术,只要它的目的不是充当手段,而是充当最终目的,它的要求是无限的,因为它总是想更加接近这个目的”,货殖术就是这样,“它的目的就是绝对的致富”[2]174可见古代学者对资本的第一个表述具有“增殖”的特性。《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述资本运动的过程时指出:“这个过程的完全形式是G—W—G',在其中G=G+△G,那就是等于原来垫付的货币额加一个量。我把这个加量或原价值以上的超过额,称为剩余价值,原来垫付的价值,不仅在流通中把自己保存了,并且在流通中变更了它的价值量,加进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并且正是这个运动,使这个价值变为资本。”[1]138思考资本运动的这一特性,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定义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可见,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定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资本积累及投资效率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实现规模的扩大再生产。马克思十分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阐述扩大再生产理论时指出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他说“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表现为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本量不断增长。这种增长又成为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的基础,成为随之出现的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加速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基础。”[1]685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企业要追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此外,马克思从资本投入生产的角度研究,认为一个社会的生产逐年扩大是由于两方面原因:第一,由于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长;第二,“由于资本使用效率不断提高。”[3]598由此表明经济增长在于资本积累,如资本积累能全部顺利地转化为投资,则投资率对经济增长的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扩大资本积累以使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加方面,马克思阐述了决定资本量的几个因素,他指出:“几种同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无关但决定积累量的情况: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所使用资本和所消费资本之间差额的扩大;预付资本的量。”[1]657并认为资本社会是通过对劳动力加强剥削程度;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增大所使用资本和所消费资本之间的差额及扩大预付资本量(积累基金)来实现增加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促进经济增长的。

资本使用效率是指投资的边际效率,影响投资的因素有很多种,本文主要从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社会消费水平三个方面简单阐述。首先,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投资与利率是负相关关系。在《资本论》中没有明确关于投资与利率关系的论述,但马克思指出:“低利息率多数与繁荣时期或有额外利润的时期相适应,利息的提高把繁荣和它的逆转期间划分开来,利息的最高限度,一直到高利贷性质的利息,则与危机相适应。”[4]408说明利息率与投资的周期反向运动关系。其次,预期收益与投资,影响预期收益的因素也有很多,本文认为主要有投资品的成本与技术结构和投资的产出增量。关于投资品的成本与技术结构,马克思有这样的论述:“要使货币(即以货币形式贮藏的剩余价值)能够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要素,这些要素必须是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商品。”[5]552也就是说这些“剩余产品(它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已经包含了新资本的物质组成部分。”[1]637而这些“新资本的物质组成部分(投资品)”的成本与技术结构将影响预期收益,近而间接影响投资率。关于投资的产出增量即投资所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方面,马克思强调指出:“有些事业在较长时间内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在这个时刻内不提供任何有效的产品;而另一些生产部门不仅在一年间不断的或多次地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且也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社会公有的生产基础上,必须确定前者按什么规模进行,才不至有损于后者。”[5]396-397实践证明,投资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经济长期增长,只有二者保持适当水平才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健的增长。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低利率也可以和停滞结合在一起,适度提高的利息则和日益增进的活跃结合在一起。”[4]408再次,投资率与社会需求方面。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其边际消费倾向是呈现下降趋势的,但投资率的确定必须首先满足社会对消费最低限度的必要增长。人们的预期消费与投资呈正相关关系,但投资过高或过低对社会消费同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投资率的选择界限应是社会能够容忍的最低限度的消费增长率。

(三)固定资产折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马克思把扩大再生产划分为两大类型,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内涵上的扩大。”[1]192此种划分与积累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一般来说,扩大再生产需要有积累,但在某种情况下,即使没有积累,也可以实现一定规模的扩大再生产。例如在固定资本更新以前,可以把一部分折旧基金移作积累使用,固定资本具有价值补偿渐次性和物质替代一次性的特点,这样逐年提取的折旧基金在一定限度内就可作为积累基金,用于追加投资。马克思说:“折旧基金,即补偿固定资本磨损的基金同时也就是积累基金。”[6]58-59 “当机器的磨损只是在计算中而实际尚未发生作用的那段时间里,折旧基金本身也可以做积累之用。”[3]69这部分积累基金通过社会的有效配置,可进入新的投资领域,以扩大社会的生产能力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而这种经济的增量取决于重置投资量和投资效率。“如果生产这些劳动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发展了(劳动生产力是随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旧的机器、工具、器具等等就为效率更高的,从功效来说更便宜的机器、工具、器具等等所替代。撇开现有的劳动资料在细节上的不断改进不说,旧的资本也会以生产效率更高的形式再生产出来。”[1]664可见,重置投资主要通过折旧率的变动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折旧率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投资品的供给能力和生产技术进步状况,全面权衡折旧的损益。

(四)资本周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资本周转影响利润率,近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很大的影响。恩格斯指出:“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极为重要。”[7]8马克思研究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主要放在周转时间上。即“周转时间越短,同全部资本比较,这个歇闲的资本部分就越是小,因此,在其他事情仍旧相等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将会越是大。”[4]57并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详细说明:“周转时间或它的两个部分(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任何一部分的缩短,都会增加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4]57马克思还进一步阐述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主要办法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良交通。此外,马克思还注意到资本周转对可变资本的影响,即“周转时间的缩短对于剩余价值生产,因而对于利润生产的直接影响是在于这一点:可变资本部分因此将会取得更大的效率。”[4]59由此表明资本周转时间越短,同量可变资本在相同的时间内将产生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因而在生产中就会使资本增殖,实现经济增长。

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劳动是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并严格区别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概念,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人们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190而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明确了二者的区分就为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提供了条件,即剩余价值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本文对于劳动和劳动力没有严格区分,因为在考察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二者是同一种生产要素的不同表现形式。社会进行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最基本的前提。马克思认为,价值增殖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指出:“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的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便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1]193-194同时,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也是资本主义进行生产的前提。抛开其特定的社会形态,劳动是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

(二)劳动投入量及劳动生产率

劳动投入量的多少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积累的资金更多地转化为投资,在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技术构成不变时,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随着投资的增长而增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只要投资增长的速度高于资本技术构成提高的幅度,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随投资的扩张而增加。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要大力增加劳动投入的数量。马克思也认为一定时期一定数量的人口增长对物质财富的增长起促进作用,指出“人口在这里是财富的基本源泉”。[8]293此外,也要注意劳动投入的质量。开发劳动者的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科技水平,即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人力资本投资(马克思把复杂劳动主要归结为教育投资[1]223)。

在投入的劳动量一定时,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率,马克思也充分认识到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就表现为一个工人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力强度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工人用来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的量,随着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长。”[7]682-683及“劳动力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较大量的使用价值的能力。”[1]350同时认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53由此得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第一,提高劳动者素质及技术熟练程度;第二,发展科技,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第三,完善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第四,提高生产资料的质量及利用率。

三、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通过改进生产力诸要素的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马克思十分重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对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内在原因研究,得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和决定因素,而“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9]211。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一旦被物化,会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和劳动者素质,近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首先,他指出要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来促进经济增长。“科学和技术在使执行智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同时这种扩张能力对原资本已进入更新阶段的那一部分也发生反作用,资本以新的形式无代价的合并了它的旧习背后所实现的社会进步。”[1]664同时他还指出,运用科技有效改良生产资料,提高设备利用率等。

其次,科技改进对自然条件的控制,把自然的生产力变为社会的生产力。“资本一旦合并了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劳动力和土地,它便获得了一种扩张的能力,这种能力使资本能把它的积累的要素扩展到超出似乎是由它本身的大小所确定的范围,即超出由体现资本存在的,已经产生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数量所确定的范围。”[1]663这里“超出的范围”是指:“风、水蒸气、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10]569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二)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速经济增长

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改进运输工具和交通条件及改良劳动资料,来缩短资本周转的时间,加速资本周转,进而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

(三)科学技术发展变革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推动经济发展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内部的分工,使“一个产业部门的利润率提高,要归功于另一个产业部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7]97此外,科学技术的作用,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发生变革,产生规模效应。他指出:“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1]362不仅劳动力的大规模协作可以创造出这种集体力,同样劳动资料、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大规模集中也会创造出这种集体力。可见这种规模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

四、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资本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中,马克思认为制度是指现实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此外,制度也是客观社会关系在人们的观念中或法律形式中的反应,表现为意识形态、道德、习俗、法律、法规等,这些作为观念或法律的制度形成约束和调整人行为的规则。并阐述了作为经济基础的制度和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之间的关系。指出“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权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1]102本文研究制度反映的这种经济关系,即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一、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二、产权制度的选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方式选择。

(一)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的基本制度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二是指某种具体制度的产生和变迁。本文的研究侧重于前者。在社会制度的选择方面,一定形式的社会关系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强烈的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故适时的社会制度变迁能使生产关系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就劳动过程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单纯过程来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对于这个过程的一切社会发展形式来说都是共同的。但劳动过程的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这个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于较高级的形式。”[4]999并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关系才能达到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也就是最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社会形态。在具体制度的产生及演变对经济的作用方面,马克思论述了信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工厂组织制度的变迁等对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产权制度的选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产权(所有权)是制度中的基本因素和决定因素,并把所有权及其发展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及其变化联系在一起。此外,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强调了结构变迁和社会生产潜力与产权结构间的矛盾,揭示了所有权的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关于企业制度,马克思分析研究了单一制、股份制、合作制三种企业制度变革和发展历程引起的产权结构的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方式的选择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方式的选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所有制关系的选择对生产力具有促进和阻碍作用。这种结合方式在同一所有制关系下有多种存在的可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不同的结合方式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只有未来“自由人的联合”同生产资料结合的这种社会方式才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五、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着重研究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认为产业结构是指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的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内在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结构、积累和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故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决定着社会经济总量是否平衡和宏观经济效益是否优化。在论述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时,马克思指出,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下转240页)(上接234页)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11]437-738因此,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使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才能满足两大部类之间以及各部类内部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此外,从社会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合理,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是科学的,是符合其内在客观比例关系的,社会经济才会和谐、快速的发展,否则经济增长就会下降。为此,马克思一再提出,要做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划分配与调节,以解决好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六、管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1]367。可见管理对于企业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生产的重要性。管理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马克思关于宏观管理的思想主要包括: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调节供求,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调整生产关系,做好制度安排等几个方面。

在微观管理方面,企业管理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劳动,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不仅是巩固和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而且能够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对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关于微观管理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的管理;二、要素管理;三、成本管理。人的管理主要是协调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一致。同时还要协调生产过程中人的活动,使各个人的动作协调连贯,完成好各自的生产智能。[1]367在要素管理方面,主要是合理配置要素,使之尽可能吸收活劳动,特别是剩余劳动,达到最大限度的增殖。[5]117-118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通过对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的分析,体现管理的任务就是搞好资源或生产要素的配置,协调好资本运动的各个环节,并充分利用自然、经济及社会等方面的有利因素,充分挖掘资本的潜能,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成本管理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了成本价格的问题,指出成本价格就是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成本价格在资本主义实际经济活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它决定资本家竞争能力的大小。他指出:“关于资本主义竞争的基本规律,既调节一般利润和由它决定的所谓生产价格的规律,也是建立在商品价值和成本价格之间的这种差别之上的,建立在由此引起的商品低于价值出售也能获得利润这样一可能性之上的。”[7]45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成本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结语

《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远不止上述的六个方面。例如:规模经济、对外贸易、分工及重视人力资本开发等因素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内容马克思都有所涉及。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今天,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切实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仍然焕发出它独特的光芒,给我们带来不尽的收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