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企业管理正文

利益关系多样化对党的纯洁性建设带来的冲突和挑战

  • 投稿赵小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1042次
  • 评分4
  • 44
  • 0

叶德跃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河南 南阳 473056)

摘 要: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利益关系多样化条件下,党的纯洁性建设受到一定的冲突和挑战,当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以进一步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把思想纯洁摆在首位;必须把队伍纯洁作为基础;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重要途径;必须把干事创业作为重要标准;必须把领导干部带头作为关键之举;必须加强监督、严明纪律;必须有效防治消极腐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利益关系多样化;纯洁性建设;思想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237-03

收稿日期:2015-01-19

作者简介:叶德跃(1972-),男,河南南阳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伦理学研究。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全面深刻阐述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工作任务,强调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经济利益关系也不断调整,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也应看到,当前经济利益关系仍不够和谐,影响到经济效率、社会稳定和发展活力,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对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提出的严峻考验。

一、当前我国利益关系多样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利益关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矛盾复杂化等特点。由以上这些特点变化导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它衍生出了利益分配不公、利益差距过大等等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一定的影响。然而作为本身是一柄双刃剑的利益原则,在影响了体制转换中的社会和谐问题的同时,它又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利益主体多元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社会改革开放之前形成的利益主体单一的、典型的、大一统的、一元化社会,发生了变化。利益关系从统合走向分解,利益平均化的态势被逐步打破,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原有的利益主体不断分化,如工人阶级内部可以分为:知识分子群体、机关干部群体、企业经营者群体、普通职工群体、特殊困难群体以及外来劳动者群体等,而农民阶级内部,由于非农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逐渐减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逐渐融入其他利益群体之中;新的利益主体产生,出现了诸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等。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不一样,影响了价值观的内容、结构及取向的变化,导致价值观念出现冲突和裂变。义与利、公与私、权利与义务、奉献与索取等道德关系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经济人”越来越多,相当数量的人把追求现实的经济利益作为首选目标,有些人甚至把私利最大化当成主导观念,个人主义凸显,集体主义淡化。

(二)利益来源多样化

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的分配由市场来调节,经济利益来源日益多元化。由于利益来源的多样化,再加上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各利益主体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利益竞争、利益磨擦和利益冲突,从而导致社会利益关系的不协调日益明显。如城乡之间、干群之间、劳资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三)利益差距扩大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普遍的物质利益需求得到了较大满足,基本上摆脱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却在加重,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凸显。贫富差距的扩大化,这种不断扩大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又由于社会转型的非规范性,这些社会财富的积累过程明显带有不公平甚至不道德的因素,引起社会心理的普遍失衡。广大农民、下岗工人、低收入阶层等弱势群体,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不满情绪弥散。

(四)经济利益表达公开化。

利益表达实质是把利益主体的态度、意见转变为向社会、向国家表示要求的方式。利益表达渠道的公开化能够减缓利益冲突对社会的动荡,有利于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和利益协调的有效性。随着自我意识日益强化,越来越多的利益主体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各种公共舆论媒介甚至采取直接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

(五)利益矛盾复杂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多种利益主体并存,社会利益关系的不同步性和不均衡性日益明显,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日益复杂化。不同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往往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形成了十分庞杂的矛盾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对抗性增强。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一些与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益相关联的最为敏感的问题上,再加上一些干部为政不廉、执法不公、方法不当等,往往容易形成心理冲动和对立情绪,使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在局部转化为对抗性矛盾。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大幅上升,集体上访、聚众阻塞铁路、公路交通,冲击党政机关等事件逐年递增。当然,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性有所增强,并没有改变人民内部矛盾的非对抗性质。人民内部矛盾还是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只是在现实情况下,如果处理不当,非对抗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产生一些对抗性因素,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相互交叉、纠缠在一起,从而造成矛盾的不断激化,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综上所述,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已发生调整、分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能否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尽可能的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的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成为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

二、利益关系多样化条件下对党的纯洁性建设带来的主要冲突和挑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的调整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济利益矛盾成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产生的多种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分配领域的矛盾成为人民内部矛盾中备受社会普遍关注的新内容。基尼系数不断上升;城镇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行业间收入差距进一步上升;不同经济性质的单位职工收入差距。失业与就业的矛盾更加突出。我国是一个人口接近13亿的大国,过多的人口数量对广大居民就业形成了强大压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工业改组和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失业人口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失业和就业的矛盾特别突出

(二)群体性矛盾凸现并且对抗程度有所增强

这个特点主要表现为大量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在农村主要反映在村级财务、农民负担、干部作风、土地占用、土地承包等问题上;在城镇主要反映在企业拖欠职工工资、下岗职工、拆迁安置及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其特点是: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重;事件过程形成比较隐蔽,苗头不易察觉,爆发迅速;事件设计的主体多元化,诱因深层化,矛盾领域涉及广泛;组织程度明显提高,聚、散、进、退有序,有的聘请律师,有的寻求媒体支持;在共同利益的趋势下,群众有较强的凝聚力。

(三)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

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集中在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上。如果出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失衡,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就会被打破。我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小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长期以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沿袭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这样虽然经济快速增长,但却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于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的群众身体受损和上访事件近年来不断增多。

(四)干群矛盾表现尖锐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和血肉关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出现了关系紧张、矛盾增多的趋势。在一些基层地方,干群关系已由“鱼水”蜕变为“油水”(油水浮面)甚至“水火”(不相容)关系。干群矛盾成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一个焦点。

以上社会利益关系多样化产生的社会矛盾给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冲突和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1)淡化。市场经济的功利价值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鼓励竞争和追求利益,这是社会进步所必需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无论是广泛意义上的平等竞争还是局部时空中的非平等竞争,这种基于经济利益的竞争必将对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意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给竞争能力较弱的党员带来的生存压力在不断加大;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个人谋生、劳动技能有限的少数党员往往将全部心思放在养家糊口、维持家庭基本生活需要上,为生计奔波的客观情况,容易使他们淡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2)怀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所有制形式多样,不同社会阶层的经济利益多元,计划经济时期“那种这个口袋的钱,那个口袋的钱,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钱”的情况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由于分配体制尚不健全,社会财富分配目前存在某些不合理现象,使得少数党员看不清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产生了怀疑。

(3)动摇。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结构分层的客观现实,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主与普通打工人员雇佣关系的普遍存在,使一些人对党内和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同志关系认识不清。“你是老板,我是打工仔”,在这种雇佣观念的影响下,少数党员不知不觉地割断了具体服务对象(老板)和根本服务对象(人民)的联系。这种观念甚至对少数地方党政机关内正常的上下级关系也产生了不良影响,称书记、县长为“老板”,下级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上司”服务,对服务对象认识上的模糊,使得少数党员心理上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产生了动摇。

(五)在社会利益关系多样化条件下,党的纪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纪律的权威性面临着挑战。相对计划经济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选择的自由度得到极大扩展,个人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党的纪律的权威性以及与纪律制裁相关的政治身份的重要性相应下降。同时,市场经济的逐利特性致使少数党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忘记自己的先锋战士身份乃至社会责任、人格良心,置纪律、法律的权威于不顾,采取胡乱“变通”、打“擦边球”等办法,甚至顶风而上,前“腐”后继,铤而走险。

(2)纪律的统一性面临着挑战。从主观层面分析,社会利益关系多样化使党员思想观念如同社会生活一样纷繁复杂,党员对纪律的认识和理解往往见仁见智,即便对同一纪律条款也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解读,按照统一标准执行纪律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从客观因素分析,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对外开放度的大小不同,造成了人们对同一违纪后果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执行纪律的过程中也容易以地域、部门或群体意识标准替代纪律的统一标准,从而导致同样的违纪后果在不同的地区或部门有不同的纪律处分。这样反过来,又影响着党员对党的纪律统一性的认同,进而使一些党员涣散了严守党纪的意志而对自己放松了保持先进性的要求。

(3)纪律的平等性面临着挑战。社会利益关系多样化条件下,社会分层明显,贫富差距拉大,加上几千年的封建等级意识遗毒作祟,党员在纪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在部分党组织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这些党组织里面,出现了凌驾于组织、纪律之上的“财大气粗”党员、“位高权重”党员、“霸道”党员。受上述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的影响,少数党组织在执行纪律过程中对这些党员容易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这势必影响普通党员特别是身处弱势地位的党员对纪律平等性的认同,从而破坏党的团结统一,损害党的先锋队形象。

三、利益关系多样化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确立,社会利益关系出现多样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当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以进一步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一)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把思想纯洁摆在首位

思想的纯洁是根本的纯洁。一个党员干部,如果思想上犯糊涂,工作上、廉洁上就很难不出问题。“志正则众邪不生。”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要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培养良好的从政道德,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努力做到忠于职守、公道正派、率先垂范、境界高尚。要努力解决好“信仰、信念、信心、信任”问题。

(二)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把队伍纯洁作为基础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只有细胞健康,才能保证肌体充满活力。我们党纯洁与否,在群众眼中,就是身边每名党员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要把好党员入口关,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把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要建立健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机制,使每个党员干部思想更成熟、党性更坚强、品德更高尚。要疏通出口,对那些不合格党员要按照党章和有关党内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对那些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要进行适当调整,切实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

(三)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重要途径

我们党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纯洁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每一名党员干部一刻也不能丢掉的传家宝。要了解实情察民意,加强沟通听民声,办事公道聚民心,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群众同声共气、同甘共苦。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树立以俭为荣、以奢为耻的理念,努力做到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侵蚀面前一尘不染、一身正气。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鼓励和支持党内自下而上的批评和人民群众对党的批评,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闻过则喜的态度和有过则改的勇气,正确对待各方面的批评意见,不断改造自我、净化心灵、提高素质,增强免疫力。

(四)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把干事创业作为重要标准

保持纯洁性最终要体现到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上。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无所作为、得过且过,究其原因是心中没有党的事业,失去了责任心。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急功近利、行为短期,是因为他们工作的出发点不是放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而是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上,其结果要么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一旦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就心浮气躁,或心生怨气。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求真务实之风,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激情,善于攻坚克难、打开局面,面对发展要有一股干劲,面对挑战要有一股闯劲、一股韧劲、一股钻劲,在干事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五)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把领导干部带头作为关键之举

保持党的纯洁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己手脚不干净,没有资格要求别人讲卫生。作为领导干部,要时刻用纯洁性来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做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用无愧于党、无愧于民的追求砥砺自己。牢记自己的进步是党培养的、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这些事情想清楚了,就会有一种良好心态,就会以只争朝夕、寝食难安的精神为人民群众谋福祉。领导干部要时刻检点自己的思想言行,注重道德建设和品格塑造。要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与此同时,无论主政一个地方还是一个单位,都要管好人,保证队伍不出事;管好事,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健康推进;管好钱,保证严格遵守经济纪律和相关规定。为官一任,既要发展一方,又要廉洁一方。用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自己。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接受监督,以监督促廉洁,用廉洁保纯洁。特别是要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树立良好公众形象,是为政者的必备条件。领导干部既要做发展的引领者,又要做道德的示范者。

(六)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加强监督、严明纪律

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监督、党务公开、舆论监督的作用,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要加强普通党员对党员干部、党员干部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成员对第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要自觉适应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民主意识普遍增强的新情况,坚持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相统一,充分发挥党内民主的制约监督作用。要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凡是按规定应当公开的内容一律公开,让党员、群众全面了解和有序参与党内事务。要强化舆论监督,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自觉接受各种媒体包括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监督。要加强纪律建设,增强纪律观念,严格执行党的各项纪律,严格遵守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

(七)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有效防治消极腐败

党的纯洁性与一切腐败现象是根本对立的。只有不断清除党内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才能使党员干部在各种复杂环境中更好地保持清正廉洁。要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管好自己,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切实做到淡泊名利、干净干事。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既要依纪依法严肃查办腐败案件,有力震慑腐败分子,又要健全及时揭露腐败的机制,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努力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势头。要把查办案件与加强教育警示结合起来,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真正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始终保持清正廉洁。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