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企业管理正文

关于近郊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消极心态及应对策略探析

  • 投稿马力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40次
  • 评分4
  • 59
  • 0

郑连弟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14)

摘 要: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会决议,我国政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更多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是中国社会必然的趋势。本文主要探讨在城市不断扩张这一背景下,以沈阳市郊区已动迁的农民为调查对象,对农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消极心态及社会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在对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近郊农民;市民化;消极心态;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D422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233-02

收稿日期:2015-03-10

作者简介:郑连弟(1970-),女,辽宁沈阳人,本科,研究实习员,从事应用心理学、学习行为障碍等研究。

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欧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农民由失地而引发的矛盾冲突,已成一些国家社会矛盾焦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失地农民问题进行研究,已从单一的土地交易、土地改革、失地农民等问题的点线的研究转向系统研究,开始重视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心理状态、合法利益,从多视角解决农民因失地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对于中国解决农民因失地造成的问题和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国学术界和政府开始逐渐对失地农民城市化进程中能否在城市安居乐业、适应城市、接受城市文明进行关注和研究。目前我国城市近郊失地农民问题已成当今社会城市发展的焦点问题,通过调查,失地农民每年正以250-300万的惊人速度不断增加,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复杂心态,事关社会稳定及城市化、工业化能否顺利推进,应引起政府足够的关切和重视。

1、近郊失地农民的概念

近郊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中特殊群体,伴随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大片城郊、村镇及人口不断被规划为城市,进而出现大量因耕地被占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些农民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现有的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他们的城市市民的转变是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

2、土地被征用后的近郊农民消极心态

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对于祖辈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生活方式、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文化观念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地农民进而出现一系列的复杂的消极的心理反应及社会现象。结合国外对失地农民研究的结果和我国城市化政策,通过对沈阳市近郊失地农民心理现状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农民因失地并转为城镇居民后出现以下几种消极心理状态。

2.1怀疑和担忧心理

农民视土地为生存保障,手中有土地就有基本的生活生存保障,对于农民来讲土地提供了劳动场所,有了土地自己就不会失业,有了土地养老、生儿育女就有了依靠。城市近郊土地被征用后,失去祖辈赖以生存土地的农民,饮食不再是自给自足了,生活支出增加了,对于国家政策在很短的时间还不能完全认识和接受,对未来发展持怀疑态度,加之农民对土地还有依赖心理,加大对未来生活、生存的担忧。

2.2自卑、不平等、封闭抵触的心理

长期的弱势地位导致失地农民自卑、敏感、易激惹的心态,容易用偏见的眼光和过激的行为看问题和处理问题,部分农民虽然住进了楼房,工作不再脸朝黄土背朝天,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偏低,离开了土地,出去打工,干的都是又脏又累的工作,或工资待遇较低的临时工,自感不如城里人,大部分农民有自卑、不平等感,农民也感觉到城里人瞧不起农村人,出现不愿与城里人接触的封闭抵触心理。

2.3市民意识缺失

由于二元制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不完善及失地的被动性,农民市民化的内在动力不足,失地农民缺乏城市社会责任意识和市民身份认同感,只有解决以上困难才能真正促进农民市民化。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的就是人的素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现代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城市,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上、态度和行为上,都能同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这个国家和城市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2.4.盲目消费、盲目投资和攀比的心理

据了解有些农民动迁得了巨额补偿款后,集体进市内有名的大商场购物,买高档家电家具,买豪车、买别墅等、大肆消费相互攀比已成近郊失地农民普遍现象;盲目的要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没有长远的理财计划。还有部分人,因拆迁一夜暴富,面对着突然得到的巨额补偿人们迷失了,出现拆迁富翁后家庭裂变;盲目的投资地下钱庄或用大量的现金买彩票、买六合彩等,征地补偿款在短时间大笔的挥霍,最后钱本无归,也眼见一些年轻人历经“膨胀”、“不务正业”、“妻离子散”最后没有地种也没有工作,“重返贫困”变成真正的穷人,从而又增加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

3、对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出现的消极心态的应对策略

根据对沈阳市近郊失地农民调查研究和分析,结合国内外成功的应用经验,以及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为完善城市化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完成农民市民化,消除新市民的消极心理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3.1消除怀疑和担忧心理

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农民认识理解国家政策和未来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机制,逐步消除农民对土地依赖心理及对政策的怀疑心理,提高对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和信任度,使其对未来幸福生活充满希望。

3.2消除农民城市化居民自卑不平等、抵触的心理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和文化水平,城市居民有再就业培训机构,可以免费职业培训,农民也应该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免费培训的待遇。要在保证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满足人们自由迁徙的意愿,包括其子女上学等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就业,这是保持他们安居乐业的根本,从而消除农民步入城镇生活后的自卑、不平等、抵触心理。

3.3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纠正盲目攀比心理

宣传和传授正确的理财方法,帮助农民客观分析现实情况,引导农民选择理性消费观念,消除盲目攀比的心理。在失地补偿方面甚至可以尝试“不给货币,给股权”、或“聘请理财专家代为理财”等方法,避免农民在得到巨额补偿后不懂如何投资。

3.4培养农民的市民意识

从文化意义上讲“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市民与村民的不同是从外在的生活方式到内在的思想观念的不同。在生活上跨入市民行列后,身份和生活理念、生存技能未必彻底跟上了。这就要求“农民变成新市民”成为一项综合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至少跟四个方面紧密挂钩:社会保障、就业、投资方式、文明程度。向新市民宣传城市文明,组织新市民开展业余文化活动,培养农民有益身心健康的业余爱好,为城镇化后的新市民提供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服务。最后就是城市文明理念的培养,这是让新市民名副其实的重要方面,除了农民自身在心理、心态和价值观上有所调整,政府、社会团体、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努力,巩固快速城市化的成果。

4、总结

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不是农民自己选择的,而是在城市不断发展和扩张以及政策的强驱力下被动接受的,农民是被迫剥离出土地的,但这又是新时期社会城市发展的必然,加强对农民失地后产生的消极心态研究和分析,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保证,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融洽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总之,对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消极心态的研究还有待补充和加深。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理论月刊,2006,(10).

[2] 钱正武.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导论).

[3] 陈映芳.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程建平.农村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

[6] 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7] 高银超、刘秀华.失地农民心理变化及生活风险评价中国农村研究网.

[8] 肖仲辉.农耕社会下形成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 2006.

(责任编辑:王兰爽)